■/
八王之乱历经16年,自太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而始,至光熙元年(306年)惠帝被东越王毒杀结束。造成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依附于司马氏各王纷纷起兵。永兴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马颖面对王浚和司马腾的进攻抵抗不住,以刘渊为北[3]单于,参丞相事,发匈奴人抗浚、腾兵。刘渊得以返回北方左国城,起兵抗晋,国号为汉。与此同时,羯人石勒亦起事反晋。公元318年刘渊之子刘聪死,石勒于河北襄国(今邢台)称单于。公元329年石勒灭前赵,北方暂时统一。石勒在位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用于鼓励北方的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公元334年石虎杀石弘篡位,后赵国势日衰,公元352年后赵亡于冉闵。黄河流域继而兴起氐族符氏和鲜卑慕容前燕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37年慕容皝于辽东自立为燕王,建立起前燕政权。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南下进攻并消灭冉魏政权,取得黄河中下游地区。前秦符洪在后赵亡后占据关中地区,公元352年符健于长安称帝,此后国势渐稳,苻坚继帝位后,在王猛的辅佐下,恢复生产,进行统一战争。公元370年至公元376年前秦相继灭前燕、仇池、前凉,进攻东晋,降服西南夷。此时中国北方地区只剩下定都盛乐的代国尚未被纳入后秦版图。
公元376年,苻坚为彻底消灭北方边患,实现前秦的大一统之路。在消灭前凉后,分三路大军进攻政治中心位于盛乐的拓跋代国。关于代王什翼犍在战后的去向,史学界根据南北史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为参照《北史》、《资治通鉴》等代表北方王朝立场的史籍,认为代王什翼犍为庶长子寔君所弑杀于君子津附近;蒋福亚先生就在其《苻坚灭代》[4]一文中认为代国灭亡时,什翼犍已年近六十,身体多病,送至长安后还有多次学礼问候,难以讲通。二是根据《晋书》、《宋书》等代表南方王朝立场的史籍,认为代王什翼犍兵败后,被苻坚俘虏至长安。李凭先生持有此观点[5],根据崔浩修纂《国史》时史官曲笔问题的出发,认为北魏立国后为美化代国时期的历史,而有刻意隐晦之意,不愿将什翼犍兵败被俘写入史书。
关于前秦进军灭代具体线路的史料,《晋书·苻坚载纪》载,“遣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率幽州兵十万讨代王涉翼犍。又遣后将军俱难与邓羌等率步骑二十万东出和龙,西出上郡,与洛会于涉翼犍庭。”[6]可知前秦兵分三路,中路由苻洛领兵十万从幽州进军,另外令俱难、邓羌领军二十万由幽州以东的和龙、以西的上郡出兵。三路大军合围什翼犍王庭。犍战败后,向弱水方向撤退。《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中对灭代战争有载:“刘卫辰为代所逼,求救于秦,秦王坚以唐公洛为北讨大都督,帅幽、冀兵十万击代;使并州刺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帅部骑二十万,东出和龙,西出上都,皆与洛会,以卫辰为乡导。”[7]除前秦分兵三路合围什翼犍外,铁弗部刘卫辰与拓跋代国连年斗争,刘卫辰投降前秦作为前导,铁弗部也参与了灭代的战争。铁弗匈奴部位于河套地区,位于代国的西面,靠近前秦灭燕前的北方领土边界。铁弗匈奴应当作为独立的一支武装力量在朔方附近攻击代国,这也是为何前秦军于东部幽州、并州边境出军原因之一。《通鉴》载:“又使南部大人刘库仁将十万骑御之。……乃帅诸部奔阴山之北。高车杂种尽叛,四面寇钞,不得刍牧,什翼犍复度漠南。”[7]由此可知,《晋书》中关于前秦军的进军路线,更加详细可靠。前秦伐代,引起了代国的强烈反抗。同时,强权势力的介入也改变了草原上的政治生态平衡。前秦的入侵得到了高车族的响应。什翼犍执政前期将高车族征服,高车被征服时期缺乏相关史料的记载。但前秦伐代时,高车“尽叛”,可见代国对高车的控制力并不强。什翼犍在重重包围下,最终也未能前往漠北。
由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前秦军的进军路线为:首先,苻洛领导诸路大军经过战斗后,合围盛乐王庭。其次,什翼犍奔逃弱水,前秦继续追击,又经历高车的围堵,什翼犍无奈重返阴山之南。最后,在阴山南部,因为王位继承权问题,代王周围发生内乱,什翼犍被其子缚送前秦军。
参考文献:
[1]唐长儒.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13.
[2]堀敏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世界[C].北京:中华书局,2010:85.
[3]何兹全,张国安.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蒋福亚.苻坚灭代[J].北朝研究,1990(3):17~25.
[5]李凭.北魏平城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929.
[6]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23,2547.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