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啸天
田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是由戏剧奠定的。 他被定位为现代著名剧作家和现代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然而他最具生命力,至今仍然活在大众口头的作品,则当推上世纪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歌词。首屈一指者为《义勇军进行曲》,这本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电影上映后,此歌迅速传遍祖国大地,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后来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此外如《毕业歌》,《黄河之恋》(电影《夜半歌声》主题歌之一),尤其是《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电影《马路天使》主题歌),都是传唱不衰的名歌。作为创作的多面手,田汉在同一时期还写作了大量的新诗和『旧诗』。本文专谈他所创作的旧诗。
午夜呻吟杂啸歌,南冠何幸近名河。养花恨我闲情少,谈鬼输君霸气多。中夏十年成血债,赵轩一击止颓波。乾坤硬骨馀多少,莫作顽铜一例磨。(《狱中赠陈侬非》一九三五· 三· )
一九五三年二月,中共江苏省委及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遭敌破坏,田汉被捕。此诗即写于狱中。诗中既用古典(如『南冠』),语言又接地气,狱中情境毕现纸上。诗风沉郁顿挫,而又极其挥斥,在抒写愤懑的同时,流露出很强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中夏』指邓中夏,盖邓曾囚禁于此,壁上原有『养晦十年』的题字。『赵轩』为同志名,其人曾枪击叛徒,自谓『心准则手准』。这首诗曾于一九五六年重新发表于《北京日报》,而为人传诵,算得上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诗词称『旧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流行的观念。毛泽东说:『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致臧克家等》一九五七)郭沫若说:『旧诗和文言文真正要做到通人的地步, 是很难的事。作为雅致的消遣是可以的, 但要作为正规的创作是已经过时了。』(《沸羹集》一九五二)田汉的诗词观,想必也不例外。诗词写作对他来讲,自是『馀事』。然而,由于旧学根底深厚,写起来不但不难,甚至是游刃有余,欲罢不能。甚至是言志抒情,文字交道的最佳选择。诗词之于田汉,并不是『雅致的消遣』,今观集中之作,多慷慨悲歌,多『为时为事』(白居易语)之作,多『发挥幽郁』(陈子昂语)之作,绝无标语口号化倾向。与鲁迅、郁达夫等人写作旧体诗的情况相近。
田汉的抗战诗词,大致可以分为两期。一九四○年以前为前期,特别是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八年,由于作者转徙于前后方之间,生活颠沛流离,对国难中的民生疾苦多有见闻,感同身受,发诸吟咏,每多佳作。
飘然昨夜渡黄河,读罢春秋感慨多。汉贼几人逃显戮,宝刀如月不须磨。(《题关羽像》四首录一一九三七· 五·)
原注:『一九三七年四月游苏州在元妙观得此像,忆伯绥兄善演关公,因题数绝赠之,暇亦想试写关公戏也。』这首杂诗中的『汉贼』二句,是突然触着,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宛如霹雳下晴空,舞断歌残一击中。凄绝铁门纤手落,指尖犹有蒄丹红。(《过大世界》一九三七· 九· )
这首七绝的写作背景是,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五日,上海沧陷之前,大世界(游乐场)被炸的惨案。三四句属细节刻划,镜头感极强,力透纸背,令读者过目不忘。
如纱薄雾锁寒江,红日从容上绿杨。此是战时风景线,街头无数子牵娘。(《唐家闸所见》一九三七· 十一· )
这是上海沧陷后, 作者从上海转徙长沙途中所作三十首杂诗中的一首, 写流亡途中所见,措语平淡,纯属白描,却读之令人鼻酸。
劫后人民散未回,街头瓦砾散成堆。长官且慢催伕子,伏老原非百里才。(《衡阳道中纪行》十一首录一一九三八· 十一·)
此诗纪作者随抗战演剧九队从武汉到长沙途中,遇见孙伏园,伏园适为衡山县县长,因过境队伍征伕频繁, 苦无以应的况味。从一个独特角度,窥斑见豹式地反映出中国民众抗战的艰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
衡量一个现代人会不会写旧诗, 要看他会不会写近体诗;如果不会写近体诗,直是不当写诗,就连古体诗也写不好的。而田汉『旧诗』的主打和强项,正在近体。他最顺手的体裁是七言绝句。由于深谙绝句之法,心之所至,笔亦随之。对三四句的内在韵律,把握得很好。如『凄绝铁门纤手落』,写炸断的手,惨绝了吧;下句『蒄丹红』三字,写女人的红指甲,用字看似香艳,却出于断手之上。反差虽大,相扣极紧,读来惊心动魄。又如『此是战时风景线』,淡淡一笔。『风景线』三字设置悬念,使读者心情稍稍放松;殊不知下句却是『街头无数子牵娘』,令人心情一紧,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读之如睹蒋兆和《流民图》。
更见工夫的,是田汉的七言律诗。盖七绝可以口占,七律不可以口占,须有『做』的工夫,尤其是做对子的工夫。简言之,七律写得好,必须把对子写好。
平生一掬忧时泪,此日从容作楚囚。安用螺纹留十指,早将鸿爪付千秋。娇儿用喜通书字,剧盗何妨共枕头。极目风云天际恶,手扶铁槛使人愁。(《入狱》一九三五)
作者被捕入狱,狱方迫令留指纹,所以此诗一题《打手印后》。诗中对子,对仗拆分到单字,如『螺纹』对『鸿爪』,『螺』是虫旁字,『鸿』是鸟旁字,不但是拆分到单字,甚至是拆分到半字,这种做法,文心是很细的。又如『娇儿』对『剧盗』,对仗也拆分到单字,因为反差大,对仗所以出彩。
另一首涉及家事的七律,题为《忆弟》(一九三五),杜诗中常有此题。作者兄弟三人,田汉为长,三弟名洪、五弟名沅。作者九岁丧父,时弟洪五岁、沅三岁。诗云:『三人生小最相知,欲有为时有不为。转徙直同肩作屋,蹉跎都已鬓如丝。非关弟大兄难做,顾得家安国已危。好趁风波齐努力,一生之计未全非。』全诗措语极淡,而亲情极浓,义理甚高。颈联信息量大,而造句极工,可圈可点,真是佳作。
一九四○年以后为后期。此期作者生活相对安定,工作繁忙,友人(如郭沫若、柳亚子、夏衍、沈雁冰、徐悲鸿、尹瘦石等人)间的文字往还,多借『旧诗』以行。亦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评汉乐府语),写作态度较为随意,然亦不乏时代生活的点滴写真。
壮绝神州戏剧兵,浩歌声里请长缨。耻随竖子论肥瘦,争与吾民共死生。肝脑几人涂战野,旌旗同日会名城。鸡鸣直似鹃啼苦,只为东方未易明。(《庆祝西南剧展兼悼剧人殉国者》一九四四)
抗战期间, 作者一直战斗在民族解放和民主戏剧运动的前沿, 作出多方面贡献。一九四三夏, 与欧阳予倩等共同组织了历时三个月集中八省三十多个团队的西南戏剧展演会,规模盛大,影响全国,对抗战戏剧运动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壮举。这首诗不但纪录了这一盛事, 而且反映了文艺战士为抗战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是一以当十之作。
胜利年成疏散年,高歌一曲柳江边。明朝莫作鸟兽散,再为中原著一鞭。(《赠陈酉名》一九四四· 九· )
抗战胜利在望,作者嘱友人不可懈怠,亦以自勉,措语颇为耐味。
爷有新诗不济贫,贵阳珠米桂为薪。杀人无力求人懒,千古伤心文化人。(《赠玛琍》一九四四)
这首写给女儿的诗,是关着门说话。不是『主旋律』,属于『多样化』。语带牢骚,真实反映了抗战期间文化人生存的窘境,及作者无力接济骨肉, 而对女儿的告贷之无奈。第三句可圈可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田汉抗战期间(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 至一九四五年九三抗战胜利日)所写诗词,收入《田汉全集》(十一)中累计约三百篇, 是中国抗战文学和中国现当代诗词的一笔宝贵财富, 值得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在田汉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暨逝世五十周年来临之际,本文谨略作勾勒如上,以表对田汉先生的崇敬和缅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