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纪事(散文)

2018-11-15 07:32汤仲瑾
青海湖 2018年1期
关键词:硼砂柴达木化工厂

汤仲瑾

从青岛到西宁

1958年6月1日,我们从山东青岛海军转业到青海的一行二十余人及家属,分乘两辆大轿车,从兰州军区招待所出发,直奔青海西宁市。当天下着细雨,雾蒙蒙的,窗外的光景看不见,只能闷坐遐想:从5月25日挥别战友,坐军列闷罐车昼夜兼程,一路西行。白天坐在铺盖卷上当座椅,晚上铺开当睡铺。一日三餐,军列所到之处,定会有当地兵站送来吃的喝的,大家下得车来,就在站台上8个人一圈蹲着吃饭。虽然过惯了军旅生活,但男女老少挤在一节车厢,总觉得不方便。在兰州停留的两天,住在军区招待所,吃住都方便了,还游了雁滩,逛了白塔寺,看了黄河,吃了拉面,饱享了西北名城的城市风光。现在要去青海高原,虽说青海与青岛仅一字之差,但一下子跨这么一大步,心里真有些不知所措。

很快车到民和。进入青海境内,天公作美,晴朗起来,看得见窗外的山川河流,田里绿的小麦、黄的油菜花,都在眼前次第而过。接近西宁,村庄,城镇一一显现,还有工厂的烟囱冒着浓烟。啊!青海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荒凉啊!车到西宁,没有进城,就看见西门城墙高筑,城门洞开,有几个藏族同胞坐在门洞内晒太阳。两辆车直接开到古城台省人事局招待所。由于刚刚建成,招待所桌椅床铺都没有,照样打地铺,但两个人一间客房,算是很优待了。第二天,我们从招待所后面的缓坡走下来,一齐涌向对外开放的胜利公园,游览观景,照相合影。我们快艇支队宣传科转业的3个战友,王奇和我与刘士奇即将分开,王奇到大通,我与刘士奇到柴达木,除了三家合影外,王奇、刘士奇和我坐在一条板凳上前后重叠,紧紧相拥,让人拍照留念。中午时间,大家来到西门外的小吃摊上,什么凉粉、凉面、酿皮一应俱全。叫了一碗酿皮,吃起来又绵又软,酸辣香鲜,又要了第二碗,真是大快朵颐啊!在柴达木工作逾26年,每逢开会、出差、探亲,都要经过西宁,哪怕是在宾馆开会,四菜一汤,也要找机会出去吃碗酿皮过过瘾。退休回成都三十多年了,想起西宁的酿皮,还情不自禁会冒出口水……

过端午节

在西宁休息了几天,分配到其他州县的同志陆续离去,柴达木工委人事部门才派员来接我们剩下的12人及家属小孩,分别坐两辆带篷卡车,离开西宁,向西驶去。翻过日月山,过了倒淌河,汽车沿青海湖继续前行。傍晚时分,抵达第一站黑马河旅社住宿。安排住下,吃了晚饭,却不见妻子。刘士奇爱人刘新新说可能在旅社门口。我拿着手电,东张西望,终于在门口一个角落里见到结婚才5天就离乡背井,跟我一起远赴青海的妻子,蜷缩身子,蹲在地上低声抽泣。这时天空漆黑,湖边寒风阵阵,我把她拉起来,拥在身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半晌,她胆怯怯地问道:“仲瑾,汉子,这要到哪里去呀?怎么越走越害怕,我们回去吧!”我无言以对,知道在这种状态下,什么豪言壮语都没有用。身上有些凉了,我把她拉进房间,坐在床上,还是互相依偎着。这时,我突然想起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列宁对瓦西里说的一段话:“瓦西里,什么都不用怕,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扳起她的脸,用电影演员的腔调对她说:“李淑贞,不用怕,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好日子在后头哩!”她突然听到我怪声怪调,看到我这副滑稽模样,禁不住破涕为笑,用拳头捶打我的胸部和肩头,“紧急警报”解除了。

车行三天,终于到达柴达木工委、行委所在地大柴旦,我们被安排住在东头的交通旅社。工委机关食堂管理员孟庆官专门过来照料我们的生活。第二天,恰巧是端午节,天空下起了柴达木少见的大雨,老孟问我们过端午节吃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饺子。老孟买来冻猪肉,又从工委食堂拿来两棵内地常见柴达木却稀缺的大白菜。女同志发挥了长处,和面的和面,剁馅的剁馅,烧水的烧水,一切就绪,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过端午节。这时候李淑贞接手擀饺子皮,擀得又快又匀,供得上大家包,因为是过节,气氛热烈,大家打开了话匣子。首先说端午节的来历,普遍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划船是为了打捞屈原的身体,人们包粽子投入江中,是为了鱼虾有吃的,不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的来源。也有人说不尽然,它的起源在屈原出世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中国民间三大民俗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而且端午节很多习俗都与龙有关系,中国一直崇拜龙,许多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因此端午节是龙的节日,比如划龙舟,民间包粽子也是为了祭龙。提到粽子,我忽然想起去西宁西大街一家门窗上漆着蓝漆的甜食店吃粉子醪糟的事,味道很好。因为快到端午了,货柜上还摆着粽子,我问女店主:“青海出糯米吗?产粽叶吗?”女店主用西宁话回答:糯米和粽叶都是外地进的,但我们西宁人喜爱甜食、逢年过节爱包粽子吃粽子。这种风俗流传很久,据说我们的祖辈是从南京和江南一带过来的,许多西宁人都说自己是南京人,这与爱吃甜食,爱包粽子有关。说到这里,有人反问,我们从哪里来?四川人说“湖广填四川”,东北人说“山东逃荒来的”,上海人说,上海是个开放的大码头,除本地人外,浙江宁波人、广东潮汕人、江苏苏北人都跑到这里来讨生活,同在一个城市,同饮一江水,但语言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这时,老孟用胶东话说开了:“柴达木当地人很少,大家是从天南海北过来的,特别是大柴旦过去没有人烟,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待开发的聚宝盆,是为了开发它、建设它,连修自行车的老杨头,也是从台湾来的。你们在这里安下心,扎下根,你们就是柴达木人,子孙后代都会尊敬你们的,你们赶上了这个重要的节点。”说话间,厨房里喊:“水开了!”大家一齐动手把生饺子送到锅边,下到锅里。煮了一会儿,揭开锅盖一看,饺子不是饺子,成了皮馅分离的疙瘩汤,大家忍不住叫起来:这是什么?老孟赶紧解释:青海当地产的小麦,出粉率高,但韧性差,蒸的馒头都发黏,包的饺子不经煮,下得又多了点,所以成这样。事已至此,大家只好拿着碗筷捞着锅里皮馅分离的疙瘩汤喝。尽管有些扫兴,但毕竟在柴达木过了第一个端午节。

在化工厂

我被分配在大柴旦化工厂,爱人李淑贞被邮电局招进当话务员,了却了她“想出来工作”的心愿。她情绪稳定了,也有利于我安心工作。听说化工厂离大柴旦还有七八里地,一早我便背着背包去化工厂,行经一片戈壁滩,看见几栋活动板房,这就是化工厂的厂部。先向厂党委杨书记报到,接着见到了杨、孙两位副主任,他们介绍了厂里的情况,主要任务是生产硼砂,这是十分稀缺和珍贵的矿产品,据说人造卫星上天少不了它,带有保密的性质。杨书记安排我在办公室工作,主要是抄抄写写,工作不太忙。有空我就到靠近厂部的2队去看看。只见那里12个锅台一字排开,炉堂被鼓风机吹得炉火熊熊,锅台上工人手持木锨,不停搅拌着锅里的泥浆。有的锅台停火了,工人们用铁皮水桶将锅里的泥浆舀出来,挑上倒在不远处的大铁锅内,还有工人将泥浆沉淀后上面将像水一样的液体往另外的大铁锅内倾倒,如此等等。陪同我的2队队长,曾去东、西台吉乃尔湖找矿,人称“老硼砂”的徐安说,这就是硼砂生产的简单流程。徐安是山东人,个子不高,但和善亲切,说话低声细语,不紧不慢。他说:“炼硼砂首先要有硼土,队里两百多人一半要去离湖边不远的地方找硼土,刮硼土,运回来当原料,矿水结合倒在锅里,还要加适量的碱,高温溶炼,炼出来的泥浆沉淀后,取上面的清液放在另外的大铁锅里,待它结晶后,捞出来便是硼砂。这些看起来似乎简单,却很不简单,要注意矿水比例、配料、火候、温度和结晶时间,随时用温度计测量。由于硼土含硼量低,又是土法生产,产量很低。12个锅台三班倒,每天出几百公斤硼砂就很不错了,所以弥足珍贵。”徐安一番话,仿佛给我上了一堂硼砂生产课,我才算真正地迈进了化工厂的门槛。从此,有空便往2队跑,结识了不少工人朋友,他们收下了我这个学徒,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教我,有时候还让我拿起木锨搅动锅里的泥浆,嗬!真沉呀,8个小时内要不停地搅动锅里的泥浆,奥妙就在这一起一动之间,如果感到越搅越轻的时候,就该出锅了。虽然是个力气活,但也必须勤动脑子,因为劳动强度较高。所以站锅台的工人每4小时一换班。

正当全厂上下因硼土缺乏,产量上不去而苦恼的时候,从天津化工院驻大柴旦硼砂攻关组传来喜讯:大、小柴旦湖,特别是距此十几公里的小柴旦湖,蕴藏丰富的硼矿资源,从中提炼出优质硼砂。消息传来,上下为之一振。柴达木工委书记薛宏福当即召开会议,并决定:组织人员设备,在就近的大柴旦湖选址围堰抽水采矿;大柴旦化工厂整体迁往湖边组织生产;扩大生产规模,由劳动部门再向东部各县安排合同工,同时扩大招工来源;报请省上向化工部申请,由青岛提供纯碱,并由化工厂派人与青岛化工厂签订供货合同,驻在当地催货、提货及联系运输车皮等。待这些措施逐步落实后,大柴旦化工厂尽管还是土法生产,但面貌已经发生变化:生产规模从两个队扩大为四个队,加一个采矿队;由原来的全厂三四百人,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多人。从陆军转业到柴达木的一批干部,来厂担任各队领导职务,厂部科室逐步建立健全起来。此时,原厂党委杨书记因故去职,经与省委联系,调海西自治州都兰县委工交、财贸书记卜应宜任厂党委书记,西宁市税务局西城分局张维嶽任厂长(到职不久即调回西宁)。卜应宜时年34岁,陕西淳化县人,1944年参加工作。此人作风干练,办事果断,特别善于联系群众,关心职工生活。柴达木工委所在地大柴旦,海拔3300米,经年无夏,冬季漫长。东侧屹立的达肯大阪山山峰终年积雪不化,每年九十月份就已经很冷了。何况在湖边露天生产,每到深更半夜,尽管炉火熊熊,仍然朔风凛冽,寒气袭人。一天深夜,卜书记带着号称“青海一支笔”,原青海日报总编辑,现下放到化工厂任副厂长的程光远,还有从空军飞行大队政委岗位上转业,时任化工厂生产科长的鲁锦魁,以及工会干部薛道远等人,到生产工地慰问工人。卜手执酒壶,又端着上面放有6个小酒杯的盘子,向每个锅台的工人敬酒,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工人们又惊又喜,有的就在锅台上扯开嗓子唱起了青海“花儿”。歌声嘹亮,绵远悠长,此起彼伏,俨然成了一个赛歌会,让现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卜应宜既统揽全局,又注意工作方法,讲究比较分析,重视培养先进典型,引领群众前进。他刚到化工厂,就听说2队3组组长谭生财,使用同样的矿土配料,回收率却比别的队、组高出5%—10%,很感兴趣。他要我深入该组调查研究,总结他们的生产经验,找出可学可用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经过与谭生财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发觉谭在生产中特别注重细节,认真记录各种数据,从中寻找差距。有时他手拿温度计,在结晶锅边一蹲就是半天,用时间作为刻度,找出最好的效果。谭生财团结和带动全小组钻研生产,比一般小组多吃苦受累,更比他们多动脑筋,对硼砂生产从完全的感性认知,上升到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三勤四字”法。“三勤”,一是眼勤,多观察,熟悉各种工序及操作流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手勤,亲自动手,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苦干加巧干。三是嘴勤,多沟通,顾大局,嘘寒问暖,团结同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四字”,一是“准”字,对矿水比例、配料比例、溶炼的时间、火候、结晶的温度要及时掌控,准确无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验”字,因原材料的不同而进行各种试验,取其最佳值用于生产,事半功倍。三是“专”字,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专长,并号召一专多能,在任何时候都能上得去,扛得住。四是“善”字,待人接物和善可亲,视工友为亲兄弟,有事多商量,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为搞好生产和工作,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谭生财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方法,很有教育意义。厂里在该组召开现场会议,由谭生财介绍情况和经验。参加会议的队长、组长听了后都感到可学可用,有推广的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厂立即开展起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帮后进”活动,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生产一浪超过一浪,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这时,传来将在北京召开全国群英会的消息,柴达木工委给了化工厂一个名额。全厂推举谭生财为劳动模范,报上他的先进事迹,经工委审批并上报省里。谭生财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受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新任国家主席刘少奇举行宴会,为英模们庆功,表彰了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广大劳动职工为党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当时化工厂驻在湖边,距城区较远。虽然有矿区公司经常推着小车在厂区卖些食品百货,银行也到厂里来招揽储蓄,但职工的业余生活很是单调,八小时以外除了睡觉,不是喝酒就是到芦苇丛中捡野鸭蛋、追兔子,还抓到过狐狸,碰到过狼。有一次,一名工人在芦苇丛中失足掉入湖中,湖水不深,但淤泥很厚,无法自拔脱险。大家听到呼救声前往救援,一边站稳芦苇丛,一边站在岸边,硬是用扁担把他抬了上来。落水工人虽然获救了,但如何安排好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就成为厂党委的重要议题。这时,柴达木工委工会下发通知,决定举行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并选出优秀节目参加全省会演。一天,厂工会主席兼4队队长的刘队长找到我,说参加会演的单位有柴达木运输公司、大柴旦化工厂、察尔汗钾肥厂(由省化工厅直管)、德令哈农场等单位,问我能不能在厂里组织一个业余演出队,排练节目,参加会演。我想,全厂一千多人,青年男女都有,不乏文艺方面的人才;另外平时几个要好的朋友也在一起说说唱唱,组织一个演出队应该没有问题。但演什么、怎么演成了难题。这时,省外贸驻厂工作组的天津人老田给我们出主意说:因为时间短,任务重,一定要自编自演一些短小精悍、反映时代精神的节目。说干就干,他帮我们排练了一个带有浓浓山东口音的说唱节目,要求4个人化装成老汉各唱一句,待第4句唱完就要4人齐唱:嗨嗨呀呵嗨,嗨嗨呀嘿嘿呀呵嘿嘿啊嗨。如此循环,每人唱完16句即可。唱词就编写厂里的好人好事、硼砂生产对国家的贡献、全国劳动模范谭生财的先进事迹等等。老田还即兴表演了四句闲话:糖吃了甜,盐吃了咸,大肉吃了能解馋,吃多了肚子你找麻烦呢。接着嗨嗨呀呵嗨……我也编了四句:化工厂,在柴旦,依山傍湖安营盘,生产的硼砂真不赖,它就帮那人造卫星上了天咧。、嗨嗨呀呵嗨……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编了个《四老汉赞化工厂》的节目,幽默风趣,很逗人乐。从省财校分配来厂任会计和统计的魏啟声和张玉玳,河北保定人,口齿伶俐,喜欢学说相声,就由他俩合编了一个表现新旧社会两重天,名字叫《昨天》的相声节目。这个相声听来内容实在,新旧社会对比强烈,表演必备的逗哏、捧哏齐备,说学逗唱兼而有之,寓教于乐,很有感染力。此外,厂里木工组一名姓贾的木匠,会吹口琴,也是文娱活动积极分子。他提供了一个厂里工人团结互助的故事:同室工友刷鞋,见另一工友的鞋沾满污泥,于是帮他刷了,但放错了地方,找不到了。鞋的主人因为不明原委,引起了对同室工友的很多误会。故事最后真相大白,两人握手言欢。省技校毕业分配到西宁宾馆当服务生,随后又下放到化工厂来的王二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一个小品,取名叫《谁捡了我的鞋》。王二喜多才多艺,在小品里添了许多包袱,既卖了“关子”,又巧解“扣子”,让节目情节环环相扣、生动好看。除了这些短小的说唱节目,总还需要有能压台又有些声势的节目呀。于是我自告奋勇,创作编写了一个歌颂新中国、宣传人民公社的歌舞节目《东风吹来红旗飘》。我既作词又谱曲,其中还加入了轻快的舞曲。节目既有合唱,又有分别饰演工、农、兵的演员独唱,最后大家一起踏着轻快的舞曲,载歌载舞集体退场。节目编好了,谁来伴奏?贾木匠口琴吹得好,供销科谢伯卿,人称“矮哥”,会拉二胡,他俩一凑,居然成了个简单的乐队。于是赶紧叫他俩练习曲谱。伴奏乐队有了,谁来演唱?经过申请,从厂里抽出16名男女青年工人参加演出。

开始排练,最难的是许多工人不识谱、不会唱歌,女工们更是胆怯羞涩,张不开口。时间紧迫,我就把大家集中在厂工会办公室,关起门来,一句一句地教,一句一句地唱。歌唱熟练了,互相熟悉了,表情也就自然多了。然后就跟两人乐队合练,踏着舞曲节奏扭大秧歌。扭秧歌一般人都会,只是合着舞曲节拍边舞边唱,要费些工夫。节目排演后,服装怎么办?16位合唱演员一律穿工装,戴安全帽;饰演工人的王二喜也穿工装,戴安全帽;饰演农民的回族女士金淑兰,则头扎白毛巾,上身穿花布衫,下身着蓝色裤子;我饰演军人,就从箱底里把上白下蓝的军服找出来穿上,头戴军帽,佩戴上肩章领章后,一名军官就站在面前,很是耀眼。我们带着服装道具,也带着满腔热情和全厂职工的重托,来到大柴旦,住进招待所,参加柴达木首次文艺会演。既观摩学习兄弟单位的节目,又准备好随时上台演出。第三天晚上,在大柴旦工人俱乐部,由化工厂演出队上场演出。第一个节目是《四老汉赞化工厂》。正如所料,大幕拉开,四老汉佝偻着腰,左手拿小烟袋,右手背在身后,就引起了全场哄笑。由我唱第一句“化工厂,在柴旦”,魏啟声接唱“依山傍湖安营盘”,张玉玳接唱,“生产的硼砂真不赖”,贾木匠接唱“它就帮那人造卫星上了天呢”。接着四人齐唱:嗨嗨呀呵嘿,嘿嘿嘿嘿呀呵嘿呀嗨。如此循环,当唱到硼砂生产流程,我唱第一句“站锅台,持木锨”,魏啟声插诨打科接唱“搅来搅去一锅盐”,张玉玳立即插话“啥?你不懂装懂,胡咧咧。那是硼矿加水加配料的混合泥浆,经溶炼沉淀后”,接唱“清水结晶成硼砂”,贾木匠接唱“不信你去问俺们队长山东人(念银字音)徐安”。演唱完毕,四人鞠躬谢幕,又佝偻着腰,依次退场。另一个节目小品《谁捡了我的鞋》,由工人来演工人,演自己熟悉的事情。随着剧情一步一步展开,疑团一个一个解开,表现了青年工人间的深厚感情。趁演小品的工夫,我们赶紧卸妆化装,准备上后面的节目。魏啟声和张玉玳上场表演相声《昨天》,二人口齿伶俐,唇枪舌剑,说到旧社会的苦,可以声泪俱下;谈到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了,又兴高采烈,放声歌唱,感情充沛,寓教于乐,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最后一个节目歌舞《东风吹来红旗飘》。幕启,口琴和二胡的伴奏响起,大家合唱:“东风吹来红旗飘,哗啦啦地响,新中国诞生10周年,人民公社成立了,大家齐欢笑,大家齐欢笑。”接着由工人独唱:“新中国建设变化大,咱们工人乐开了花,鼓足干劲搞生产,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合唱队员应声齐唱;“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接着农民独唱:“人民公社向阳花,我们要加倍爱护它,种好庄稼多打粮,支援社会主义新国家。”合唱队员应声齐唱:“支援社会主义新国家。”接着解放军独唱:“人民军队威武雄壮,刻苦训练为打胜仗,一切听从党指挥,谁敢来侵犯就叫它灭亡。”合唱队员又应声齐唱:“谁敢来侵犯就叫它灭亡。”这时口琴和二胡伴奏声变调,大家一起合唱:“我们的国家多辉煌,我们的歌声多嘹亮,军民团结一家亲,保卫和平保卫国防,我们有毛主席英明领导,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接着,口琴二胡奏起了欢快的舞曲,大家边舞边唱:“观众同志们辛苦了,我们演出来慰劳,时间紧,节目少,敬请包涵多指导,唉嗨咦呀呵嘿,多呀嘛多指导。努力,努力,努力,今后要改进好,唉嗨咦呀呵嘿,改呀么改进好。”随着舞曲,全体演员向右转,载歌载舞谢幕。吹口琴的贾木匠,拉二胡的“谢矮哥”,也边吹边拉跟着大家退场,此时只见坐在观众席前排的柴达木工委工会主席陈继增带头起立鼓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祝贺化工厂演出成功。我们在后台听到掌声,也十分欣喜工夫没白费,终于得到观众的认可。互相握手拥抱,女工们更是激动得流出了泪水。会演结束评奖,化工厂的4个节目得了3个奖,一是演出剧目形式多样,演员形象逼真,精神饱满,获得了“演出一等奖”;二是节目自编自演、题材新颖,获得了“创作一等奖”;三是厂工会获得了组织奖。而《四老汉赞化工厂》这个节目,被选中参加全省文艺会演(我因工作忙,离不开,四老汉甲这个角色,只好由别人代替了)。扛着三面奖旗,我们载誉回厂,受到厂领导和职工们的热烈欢迎。不久,工业局又派化工厂文艺小分队,到鱼卡煤矿慰问演出,受到矿党委宋书记、李矿长的称赞和矿工们的欢迎。

1960年1月,全省“五干会”在西宁召开,卜应宜参加会议,我和工业局地质队的黎俊炎以工作人员身份参加会议,在简报组编写简报。会议的总基调是“大干快上”。受“大跃进”的影响,工业局要分成冶金、化工、机电、机械、轻工等7个局。卜应宜调任化工局局长。他把我和左才元调进化工局,在工业局分的一间办公室里搞筹建。很快,国家因财力紧张,粮食困难,不得不进行调整,关停了一些单位,下马了一批工程,工业局又恢复原建制,我调到工业局秘书科工作。卜应宜仍回化工厂任党委书记。这时,中央给青海省下达了1960年必须完成6万吨硼砂的任务,省政府组织了以化工厅厅长夏隆尧为组长的工作组来大柴旦督战。柴达木工委决定成立化工生产指挥部,由薛宏福、夏隆尧任指挥长,在工委第4会议室设办公室,由省计委何一民兼办公室主任。我被调到指挥部办公室编写简报;从化工厂来的小刘负责刻蜡板油印统计报表,并分送有关单位;统计局蒋国秀负责统计;化工厅的王中慧管财务,省计委的同志负责协调各方、组织原材料等物资供应;还有专门负责督办检查的,大家各司其职,办公室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

一天,工委薛书记来办公室对我们说,完成6万吨硼砂生产任务,偿还苏联债务,不单是一个生产任务,还是一个政治任务。决心已定,还必须有具体的措施跟上去,完成任务才有保证。接着,他从加强组织领导、扩大生产规模、多渠道招收工人、解决劳动力不足,协调各方、加强原材料供应,还有商业部门要千方百计增加副食品供应,工业局还可以派人去新疆、内蒙古等地采购副食品,安排好职工生活,讲到这里他特别指出:粮食困难,但化工生产第一线工人的口粮不能减;要推广谭生财的生产经验,大搞技术革新,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化工生产,机关单位要下放干部定期到化工厂参加劳动,协助工作,报社、广播要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薛书记讲的这些措施,条理清晰,具体实在,我记录下来后,编写成了《一个决心,十条措施》的简报初稿,经工委秘书处程步云副处长修改定稿,以文件的形式上报下发,宣示了柴达木人坚决完成6万吨硼砂生产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这时,地质队传来消息,海拔近四千米的雅沙图发现品位高、易于开采的露天硼矿,于是从大柴旦化工厂抽出一个队,由卜应宜带领,到海拔比大柴旦更高、气候更冷的东柴旦安营扎寨,就近利用雅沙图的硼矿进行生产。海西州德令哈县也在县委大院修建起锅台,利用雅沙图的硼矿生产硼砂。一时间,战鼓咚咚,炉火熊熊,掀起了硼砂生产大会战的热潮。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到1960年12月30日,省外贸驻大柴旦化工厂工作组宣布:6万吨硼砂已经保质保量地收购完成。听到这个喜讯,大家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薛宏福书记来化工厂看望职工,在讲话中提到:天津化工院传来消息,机械化生产硼砂的工艺流程和机器设备已完成初步设计,将在大柴旦附近选址建厂。这意味着土法生产硼砂的历史使命即将完成,室内机械化生产硼砂的日子指日可待。工人们听了后欢呼雀跃,高声叫好,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薛书记接着说:你们这些年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攻坚克难,完成硼砂生产任务,难能可贵,将永远载入柴达木的光荣史册,你们是最可爱的柴达木人。随后奖给大柴旦化工厂一面锦旗,上书8个大字:为国争光,无上光荣。

猜你喜欢
硼砂柴达木化工厂
硼砂洗头止痒去屑
硼砂洗头止痒去屑
柴达木映画
回家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渔网
柴达木映画
自制“水晶”雪花
部分沙琪玛含硼砂 经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