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妤婕
电视脱口秀节目由主持人与嘉宾互动交流完成。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嘉宾与嘉宾之间、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话轮转换。一般说来,节目中的主心骨,即起协调作用的主持人,应在占有话轮一段时间后,用适当的信号提示其他参与者接过话轮,使会话继续进行下去。
本文旨在运用会话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话轮转换,所选案例为《天天向上之中国青年力》这一期节目。
会话是话语的一种基本形式。在会话中,一般由当前说话者控制发言权,且当前说话者具有选择下一说话者的权力,他可以继续保持话轮;也能自觉放弃话轮,并指定下一说话者(例1);还可以不指定下一说话者,让听话者自选成为下一说话者(例2)。
例1:
汪 涵:王一博今年?(指向王一博)
王一博:十九岁。
钱 枫:哎呀!
汪 涵:大张伟今年?(指向大张伟)
大张伟:啊?十九岁有什么可鼓掌的,你听听我的岁数。
汪 涵:多少?
大张伟:我今年,那个,三十四,三十四,啊,你看没有鼓掌……
例2:
汪 涵:那驾驶员其实特别地辛苦。
钱 枫:大海航行靠舵手嘛。
例1中有两处当前说话者指定下一说话者的现象:第一处中汪涵指定王一博为下一说话者,第二处中汪涵指定大张伟为下一说话者。这两处都是通过直呼其名的方式来进行换轮转换的。例2中汪涵并未指定下一说话者,钱枫通过判断,自选成为下一话轮的发言人。
Harvey Sacks(1974)提出,当前说话者可以在话轮开头使用称呼来选择下一说话者。刘虹(2004)指出,除称呼之外,当前说话者还可采用非言语方式选择下一说话者,如注视、点头或用手指,用下巴指等,并补充说明语境因素和背景知识对下一说话者的选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天天向上》节目中选择下一说话者的方式和技巧。
会话中,肢体语言对于话轮转换的顺利进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说话者可以利用注视、手势语等选择下一说话者。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两人以上的会话中,当前说话者如果没有明确指明谁为下一说话者,那么当前说话者说话时注视谁,谁就可能是下一说话者。
例3:
汪 涵:雪龙号,是94年首次执行南极科考。
大张伟:哎哟。
汪 涵:就是给那些科考队员啊,送这个补给。
钱 枫:嗯。
汪 涵:现在有20多次南极了。(看向赵炎平)
赵炎平:南极。
在此段对话中,汪涵介绍南极破冰船雪龙号的丰功伟绩,为了让船员参与更多的对话,在自己说话的同时用眼神示意船员争取话轮。赵炎平看到了汪涵的示意,可以看出,他虽然没有准备好,但依旧积极地回应了汪涵。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眼神注视也是当前说话者选择下一说话者的重要方式。
例4:
汪 涵:雪龙船出去一趟来回要半年多的时间。
钱 枫:嗯。
汪 涵:那岂不是都要错过家里的很多大事?(轻拍赵炎平)
赵炎平:所以这帮船员呢,还是蛮辛苦的。
上例中,汪涵在将要结束自己的话轮的同时轻拍赵炎平示意他为下一说话者,因此在汪涵结束话轮后,赵炎平第一时间接过话轮,顺利完成了话轮的转换。
在日常会话中,用直呼其名来选择下一说话者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对方看不见自己,或者需要提醒对方注意的时候(例1)。除此之外,大部分情况下,当前说话者会采用人称代词与眼神注视或肢体手势结合的方式来选择下一说话人。
例:5:
大张伟:首先有请领导致辞。(指向汪涵)
汪 涵:面对新世界的挑战……
大张伟:嗯。
例6:
汪 涵:您主要是负责什么?(看向杨帆)
杨 帆:我是航空检疫查检员。
可以看到,例5与例6中虽然都有称呼,但都不是单纯运用称呼来选定下一说话者。例5中,大张伟选定汪涵为下一说话者,除了称呼“领导”之外,还结合手势来指定范围,实现话轮的成功转换。例6则采用眼神示意与称呼结合的方式转换话轮。
在选择下一说话者时,语境与背景知识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几个人正在聊天,这些人中只有一人观看了昨晚的毕业晚会,而其中一个人说:“哎,昨天的毕业晚会好看吗?”那么,即使没有其他辅助手段,大家也知道他所选择的下一说话者就是这个看过毕业晚会的人。众所周知,《天天向上》节目中,汪涵除了是主持人之外,也是该节目的制片人,在这个主持团体中是领导者,所以,上面的第4例中,当大张伟说“首先有请领导致辞”时,意味着他排除了所有其他话题参与者,默认汪涵为下一说话人。
刘虹(2004)将听话者的自选方式分为正常的自选方式与非正常的自选方式两种,并将听话者是否在话轮未完成时打断当前说话者的话轮为区分两者的标准。
通过对《天天向上》的观察,笔者发现,节目中以正常的自选方式占绝对比重,这可能与节目的提前排练、分配有关。
刘虹(2004)对汉语会话材料进行分析,认为正常的自选方式分为两种,即说话者已经讲完,发出放弃话轮信号,听话者接收到信号,发出索取话轮信号,开始下一话轮。或者说话者还未结束话轮,听话者发出索取话轮信号,说话者接受后,放弃话轮,把发言权交给听话者。
《天天向上》中第一种正常的自选方式明显多于第二种,笔者认为这可能与电视节目剪辑,观众无法看清台上的所有话轮参与者有关。
例7:
钱 枫:这样说是管轮,那个轮是不是就是这个螺旋桨啊? (停顿1.2秒)
大张伟:噢,管轮就是专门管轮子的呀?(停顿0.6秒)
汪 涵:它就是专门转动的那个轮机给予动力的那个地方。
钱 枫:噢……
上例中,钱枫提出问题,并在末尾有1.2秒的停顿,明显是放弃话轮,让听话者说话。由于没有选择具体的某一听话者,所以可以理解为让在场的所有听话者自选。大张伟接收了这个放弃话轮的信号,但他并不能解释钱枫的问题,因此在自选接过话轮调侃了钱枫的问题后也放弃了话轮,这从他说完话后的停顿可以看出。之后,汪涵接受了大张伟的信号,接过话轮,回答了钱枫的问题。这两处话轮转换都发生在话轮转换关联位置上,都属于正常类型。
1、非合作型故意打断
通过对《天天向上》的观察,笔者发现,节目中的非合作型故意打断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对方提供补充新信息(例8),另一种是听话者预知了说话者即将要说的话,强行打断(例9)。
例8:
张旭德:嗯,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暴风雪。
汪 涵:嗯。
张旭德:呃,能见度很低,啊,然后突然间航行的时候,诶,看到一个冰山很近,
很大的一个冰山。哦,那个冰山……
大张伟:你比划一下,有这,有有有有这么大吗?
张旭德:哦,那比咱们演播厅还大。
大张伟急于知道张旭德遇到的冰山到底有多大,于是打断张旭德的话轮,要求张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大家知道冰山的具体情况,属于非合作型故意打断。
例9:
张旭德:我们是在南极认识的。
大张伟:南极。
汪 涵:啊。
钱 枫:在南极相爱。
大张伟:您媳妇儿在南极等着您呢。
钱 枫:哇~
张旭德:我们是一起……
汪 涵:一起去……
张旭德:随着雪龙船进行科考,然后在南极的时候才……
钱 枫:就是在工作中认识的。
张旭德:对对对。
例9中,张旭德在说完“然后在南极的时候才”后面有微小停顿,于是钱枫帮助张总结前面的内容,表达张想要表达的意思。从后面张的快速肯定中也可以印证钱枫正确说出了张想要表达的内容。
2、合作型故意打断
一般来说,听话者听不清或不理解说话者所说的话时,打断说话者的话轮,要求说话者澄清或者重复所说的话。这种打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说话者所说的话,帮助说话者达到会话目的,是对说话者的话感兴趣的表现。除此之外,对说话者的话进行矫正,也属于合作型故意打断。
例10:
刘 鹏:就说明当时还是太年轻了。
钱 枫:呵呵呵……想法太年轻。
汪 涵:判断失误了。
刘 鹏:对来了之后发现我们那个工作模式比之前当大夫的工作模式还要……这个词怎么形容呢……
汪 涵:你,我告诉你,刘鹏,你这个话一说完,电视节目一播出去,你们单位招工可能就比较难了。
刘 鹏:噢。
上面的例子中汪涵打断刘鹏的话正是为了纠正(阻止)刘鹏继续说出不利于刘鹏单位招工的言论,属于合作型故意打断。
3、非故意打断
这种打断通常是由于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判断失误造成的。所以,这种打断一般发生在话轮中某个句子结束的位置。笔者观察到这种非故意打断在本期节目中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天天向上》作为大新脱口秀电视节目,有其拍摄流程,每一环节都会事前排练的缘故。
从以上对《天天向上之中国青年力》这期节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电视脱口秀节目中的话轮转换符合Sacks以及刘虹等人提出的话轮转换特点。可以看出,主持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始终处于控制地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指明下一说话人或指定会话内容;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自我抢占话轮,获得话语权。本文只以《天天向上》一期节目作为语料进行分析,对其话轮转换的分析不够全面,有待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1]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运同.会话分析概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3]王欢,马骐.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话轮”控制分析——以《鲁豫有约》与《奥普拉脱口秀》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