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们天上见》的散文化解读

2018-11-15 05:47徐广飞
长江丛刊 2018年1期

徐广飞

《我们天上见》是由蒋雯丽编导,朱旭、姚君、刘烨、马思纯等主演的人物自传电影。影片讲述的是由于政治原因暂时离开父母的蒋晓兰在姥爷仅有的岁月里嬉笑欢闹成长的故事。导演诗化的柔韧表述镀上散文化的意境,人文主义关怀的价值取向在影片中扩散弥漫。

一、朦胧诗化的象征符号

影片中墨绿的色彩挂满淮南多雨小镇的屋角,琉璃外的世界蔓延着潮湿,为晓兰儿时懵懂记忆的撑伞提供了或然性。雨,铺展成影像的象征符号,贴合在晓兰童年时光的生命局部,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季节的潮湿与清凉,更多的是各种情绪纷扰拉扯所投射的能指空间。影片开场象征性短暂的大雪气氛设置,注定不会留给观众太多的想象与回味。随着阵阵雷鸣打破雪地的安寂实现儿时回忆的转场,“具有浓郁的历史抒情色彩,凝结着一些人文内涵”[1]的墨蓝色调性轮廓被勾勒出来。晓兰趴在阴雨窗前沉思,一种莫名的不安和未知感情的爆发冲进视野。于是现实、梦境、高塔之上的飞翔和孤独在山野之上的奔跑,交替出现在超现实的梦境中,贴合慢节奏长镜头诉说朦胧情绪的重要性,“从中突显的是比它自身更丰富的内涵和更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不仅仅是主体意念的简单附庸”[2]。

影片透露出朦胧诗化的淮南气息始终充斥着对往事细节的回味。油纸伞是友情、爱情和亲情的象征符号。“现代的象征主义已发展成为主观与客观融合一体,各具生机,相得益彰。”[3]门窗摄影和低机位深焦摄影开掘观众移情的鸿沟,以此窥探孩童的清水世界,从中所凸显出来的是对生命价值内涵的叩问、对朴素自然感情流露的彰显和对具有象征意味的生死评价体系的反思。

老旧破败的街道、爬满野草的篱墙、兰花、布娃娃、油纸伞等等,这些皆为感情和梦想的意象符号化象征,时光和记忆的情感载体。布满油画质感的色块散落在影片回忆的各个角落,晕出一大片失落的情绪和温暖的记忆。

二、形神兼具的散化状态

连绵的阴雨镂空阳光肆意地在镜头前晕溢开来。生活的琐碎处处皆显:吃饭、看报、洗澡、分瓜、惩戒……影片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着明显的拼贴、零碎化和解构的特征”[4],拼凑生活成了拍摄原点记录。散化状态下大量的长镜头和生活小场景的运用,奇巧自然的化开了极度悲情的苦处,所有的在场事件皆散落在生活的记忆处,沉寂在成长的未知里。导演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带给我们微妙的感伤。晓兰逐渐蜕变成熟让姥爷惦念人世的孤寂和冷落戛然而止,音乐画面与感情的流露相得益彰。钢琴单纯、空灵的颗粒性音色,配合上充满忧郁气质的旋律和画面结合在一起阐释剧情,抒发情感。而小提琴成为了晓兰幻想世界挣扎沉浮的旋律支撑,加以充满梦幻气质的色彩性乐器做为点缀,将晓兰童年时的幻想勾勒得浪漫而温馨。年长后踩着侧翻在铁轨锈迹里晃动的影子,低缓的音乐和缓慢的镜头把影片的情绪拉的很长,忧伤且节制的情绪以群体化的形式出现,并在时间意象的推进中,继而组合成创作者的风格化意象,不断参与构成电影的主题和意义表达,从而形成蒋雯丽独特的作者化风格。影片的各种元素从未挣脱主题的提升,“叙事因素和影像因素始终存在着紧密的交融关系,并且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功能。”[5]影片高潮的幕设计是姥爷离世的安静,用女孩独自一人站在大雨中默看灵柩车远去的镜头来表达生死离别的伤痛。这种极度克制却又难以隐藏的巨大伤痛,在瓢泼的风雨中泼洒开来。

影片的生活化零碎星点、泼墨的色彩和缓慢的运镜以及灵动的音乐都游离在散文化的框架之中,贯穿在亲情感动主题之下的。导演独具匠心泼墨星散的手法极具散化诗文的味道。

三、轻涂淡抹的时代环境

影片把客观思维和主观感情的空间维度筑成承载命运的城堡,保持着量度的平衡和质感的和谐,导演不带任何修饰和雕琢印记站在时代漩涡的边缘,冷静平和的讲述着特殊年代的境遇回忆。

七十年代的淮南小城,无力逃脱时代的漩涡。导演把虚浮躁动的中国电影镜头放重新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倾注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灰暗的体操房中,被嘲笑和冷落的“体操事件”本可以成为冲突爆发的情感出口,但导演把这份安静压抑的愤怒一并收在文革时代的暗涉中,力度恰到好处。同时,口琴纯净清透的音色始终萦绕在晓兰孤单的童年中,《新疆好》和《远飞的大雁》穿插在影片的细节之中,都一同指向了文革的年月。导演借用夹杂哀婉忧伤的曲调,配合清新的口琴音色,赋予了晓兰内心世界独特的气质。影片中轻涂淡抹的文革时代环境作为潜文本“一同参与社会情境的构建,并在构建的同时产生意识形态的影响。”[6]一旦社会环境成为叙事的摆设,那么影片的深度自然就消失了。

纵观影片不致力于煽情,只用清新淡雅的镜头语言,描摹出世情的一种时态。可谓散点泼墨,一笔开来,晕出祖孙温润深厚的感情和安定人心的温暖散落在淮南墨色小城的每一个角落,或深情,或感动,或冷沁,或温馨。

[1]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白莲.全国微型电影评论选讲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4]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王亮横.电影学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6]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