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叙事情境构建分析
——以《人民的名义》为例

2018-11-15 04:47
戏剧之家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大众现实

李 栋

(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一、摒弃标签式的人物形象,还原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性

《人民的名义》中不同背景的官员人物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性特点。人物形象构建并非简单地虚构。剧中人物角色具备自身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物角色依照其自身思维方式做出了具有性格特征的行动选择。剧中的人物设定不再是以往一眼就能看穿其好与坏的固定模式,剧中人物的每一步选择都有更加充分和真实的行为动机和人格因素作支撑。广义的表演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在社会现实中生存,每个人面对不同的情境都会以具有自身性格特征的不同身份角色行为处事。此剧在人物设定上去除了标签符号,使人物更加饱满正邪难分,从人性角度进行了更有深度的挖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并赋予其充足的戏份,形形色色的角色组成了一个多线程、全景式的画卷。

剧中没有完人。正面人物有其独特的性格缺陷,反面人物也存在其特定的行动依据。例如开头向观众展示的小官巨贪的案例,当查处出2亿多现金时,面相憨厚的处长痛哭流涕,叙述原生家庭世代是农民而让自己感到深深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需要获得填补,所以他极度渴望财富,渴望金钱能给他带来安全感。但农民出身的处长谨小慎微,在伪装的背后是难以掩饰的惶恐与不安。他不想高干子弟那样胆大妄为,肆无忌惮。他深深地将自己隐藏伪装,每一笔收入都详细记载,而且一分钱都不敢花。对金钱的极度渴望,但在获得后又深深畏惧,既胆小又疯狂,尽显人物的复杂与矛盾。

欧阳菁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长期缺乏父爱,使她在成长道路上缺乏父亲这一象征权威的角色给予她安全感,因此不得不直面更多的阻碍,但这磨砺了她外在的坚强干练,同时也掩盖了内心的极度脆弱敏感,尤其缺乏安全感。这体现了她对自我的保护,因人的一切行动都遵从着“快乐原则”,也就是利己主义。可她的脆弱敏感和渴望安全感,与丈夫的处世理念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了他们感情生活的破裂。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自我防卫机制的转移和反向,让她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物质财富上,反向作用让她深深地陷入了对丈夫的怨恨,并以不同意离婚的方式处罚折磨丈夫。

祁同伟出身贫寒,在成长道路上经历太多坎坷,他太渴望成功,渴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社会分层阶级固化后所产生的马太效应,也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重重阻碍使许多人最终选择了放弃梦想,不得不向现实和强权低头。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各种各样的自私的情欲是竞争的源泉。”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正是人类恶劣的情欲,也就是贪欲与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反面人物的罪行都有这自己看似合理的道德前提和内外驱力。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借助各种各样发达便捷的传播媒介,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解构重组着我们的各种观念,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经济作为衡量事物价值标准的拜金思想逐步侵蚀着整个国家的良知与道德。编剧看到了这一现象,在创作中尊重承认并冷静审视着这样的改变,所以,在人物角色创作上编剧注重结合现实,对人性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使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复杂性与矛盾性。

二、虚构故事影射社会现实,构建逼真叙事情景的模型

艺术是用于表达人类感性思维的工具,是以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影视艺术也是如此,在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人物往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人民的名义》中,各种人物个性鲜明生动,立体丰满,不仅人物角色如此,就连所讲述的故事、事件包括所构建的整个政治生态世界,都给人出一种“似曾相识”感。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老先生曾说:“如果演员在塑造人物时给观众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他的创作可能就对了。”这不但适用于现实主义的表演,也适用于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

剧中所构建体现的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庞大官商利益链条与互生关系,尺度之大,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但不等同于现实。正是编剧周梅森深入省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亲自到监狱、反贪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与众多办案人员沟通交流,才获得了丰富可贵的写作素材。剧中各种人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编剧为了创作做了多么细致广泛的素材搜集工作,创作立足于现实,来源于生活,再加以艺术的加工,艺术的提炼。让创作更具质感,更加厚重,让观众从虚构的影视剧中影射现实,联系现实,产生共情,让观众产生出一种仿佛是发生在周围的错觉,增强了该剧的戏剧真实感。

根据麦克卢汉的“大众传播学理论”,大众对信息是有选择的,人们对个人隐私及与自身日常息息相关又难以触及的领域具有本能的好奇与窥视心理。大众文化通常又和通俗文化挂钩。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鲜明的等级划分,但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原有的“仕”“农”“工”“商”地位等级被打破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地位价值判断的重要考量标准,没有改变的“仕”这一等级,处于社会结构的顶层,享有对国家社会资源分配的权力,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普通大众对这一阶级充满了渴望,随之而来的还有大众对此的想象。此外,官商成了一种新型且密不可分的特殊社会关系。与其相关的代名词多半是负面的。该剧对现实官场文化的影射十分详实,满足了大众对这一领域的窥视与猎奇心理。

以往的反贪题材影视作品往往更加注重满足大众的窥视欲,过多描写了钱权交易或权色交易,没有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而且避重就轻,不敢涉及这一敏感地带,形成了贪腐的都是基层干部,而上层建筑完好无损。而该剧则敢于对腐败进行大尺度地揭示,这和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从上而下的反腐与党中央刮骨疗毒的决心相契合。民众对党政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同样深恶痛绝,编剧对大量真实案件进行艺术改编,影射现实问题。可以说在这一层面,该剧给了大众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这也是该剧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结语

纵观全剧,《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一言以蔽之:“贵在真实。”首先,编剧在创作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素材搜集。让之后的创作富有质感。剧中人物角色虽是虚构,但我们能在真实的案例中找到原型,作品与现实之间没有断层,观众可以产生对现实的联想,甚至直指现实。第二,在人性层面进行深入挖掘,从人的角度分析了贪腐行为形成的内外驱力与行为动机;也从宏观的角度,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背景下表达了对造成贪腐现象横行原因的思考。第三,编剧没有将焦点停留在腐败中各种各样现象的简单表达上,而这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中很早就有,但在这旧瓶中装了新酒,如权钱与权色间的交易媾和供大众猎奇,而不仅仅是社会阴暗面的缩影,要不断追溯拷问阴暗面形成的原因,以及社会病态内在运作的模式,其构建的政治丛林有其逻辑严谨的生态系统和生存法则,处于这一框架下的每个人物个体都有真实富有自身特征的灵魂。让观众从中跟随剧中人物体验了一次逼真的反腐之路。

注释:

①[英]斯蒂芬•霍尔盖特.黑格尔导论[M].丁山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②王宏涛,杨景辉.演于是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241.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人民的名义大众现实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