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铖/榆林学院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版画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狭义的版画则指的是通过一定艺术构思,并制版印刷和创造后印刻出来的图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版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顾名思义,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物所制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因版画种类的丰富性,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板材和技艺,创设出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包括木版画、金属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吹塑版画等等。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中,通过引入版画的教学环节,能够给美术课堂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版画也因其艺术特点,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发展特性。
首先,在版画中,应用版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和积极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创新研究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通教师对版画设计、制版等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增加他们对美术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同时,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版画的应用,能够丰富学生的的艺术实践经历。增添他们对于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实物拓印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到大自然搜寻树枝、树叶、鹅卵石当做拓印发范本,通过对拓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材料的利用。围绕小学生对美术版画知识的渴求,加深学生的版画理论知识积累,并且通过“以生为主”的教学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的形象思维、艺术修养和感知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版画教学中亦是如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无论是心理年龄还是生理年龄,都不够成熟。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要考虑到他们的绘画兴趣、性格特点和学习性格,引导他们能够真正喜欢上版画课程。
从整体上看,版画教学所需要的美术器具并不多,在制作的过程中,较其他版画门类相比更加安全、简便。所以在课堂操作过程中,趣味性更容易突出。同时,版画将简单的绘画和技艺实践融合在一起,对版画创造既有者艺术创作的熟悉性,又有着对绘画创作的新奇感。学生对于版画这种操作式的绘画形式往往抱有极高的热情。在版画这一形式的推动下,很多学生有着奇思妙想的构图和思维,从而使美术版画创造出更加新奇的艺术效果。在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孩子综合整体能力的提高具备一定的帮扶。
版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相应提升美术学科的教育优势,使版画教学形式和美术教育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帮助中小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艺术素养。因此,教师通过对版画创造形式的调整把控,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绘画特长,合理选择绘画难度。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版画创造中,锻炼能力、提高水平。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拓印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出不一样的版画创造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拓印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感。通过蕾丝、棉麻、石块等不同材料的肌理分布,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材料,感受不同的拓印质感。可以在拓印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多尝试对称、均衡、排列等手法,通过拼凑、对比、抽象等技术,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成果。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对画面作品的控制能力。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拓印材料,包括花纹纸、宣纸、素描纸、白卡纸、海绵纸等等,进一步深化版画创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在版画教学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美术教育氛围。不可忽视的是,在版画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就应该采用不同的绘画创造形式。例如,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通过教授他们简单的版画创造技艺,能够使小学生对美术创作消除畏惧心理,能够放心大胆的拓印和尝试。而对于中学美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沉淀,所以在美术课程中,能够具备更加成熟的艺术效果,加深中学版画的艺术教育深度。例如,在中学版画教学中,加入版画人像、版画风景等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将学生们所创造出的版画拓印作品集中起来,进行集体观摩和研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版画课程的理解程度,增加他们交流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通过构建美术学习交流平台,实现对版画创造的研讨和深化。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都能够形成开放的教育氛围。相互学习借鉴版画教育、创造技巧,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课堂的发展特性。
综上所述,从教育的角度上讲,版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文化的角度上看,版画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几年前历史的文化载体,体现出了创造者深刻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思维,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对版画教育的深入研讨,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技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版画的独特魅力,实现对版画艺术作品的创造,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齐凤阁.论版画的当代性[J].文艺研究,1999(06).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