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利
人为什么工作?这是管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常见的回答是:“人们不得不工作。”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指出,虽然工作占据了人生中大部分清醒的时间,但很多人并不认为它是件有意义的事。他们觉得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每天都盼着下班,好让他们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陪家人、玩游戏、看电视等。如果这个回答成立,那么,企业管理者能做的,只有依靠打卡机、监控器等强制措施来约束员工,并杜绝任何可以让员工偷懒的机会。
另一个常见的回答是:“工作是为了挣钱。”如果这个答案成立,那么,管理者只能通过金钱来激励员工。但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实际上,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工作狂,他们承担的工作远远超出了职责范围;也见过满腔热情的志愿者,他们往往比领取薪水的员工更积极;还有那些年薪制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常年以公司为家。不难看出,“被迫工作”和“为钱工作”并非人们工作的唯一动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系教授道格拉斯·麥格雷戈写过一本管理学著作《经营中的人性》。他提出,传统观念认为,普通人对工作抱有本能的排斥,一有机会就会逃避;喜欢被人牵着走,缺乏雄心壮志,把稳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很多管理者相信,只有采取高压手段和惩罚措施才能让员工走上正轨。
麦格雷戈教授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论。他认为,在工作中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和玩耍或休息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控制和惩罚并非企业实现目标的唯一手段,如果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人们会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正确的环境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对为学生筹集奖学金的一家电话集资中心的员工进行过调查。这份工作非常难做,因为大部分电话会遭遇冷落,愿意捐款的人寥寥无几。格兰特把员工分为三组,安排第一组员工与受赠学生面对面交谈,听他讲述如何依靠这笔钱完成学业;第二组员工只收到了学生的感谢信;第三组员工跟受赠学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一个月后,第一组员工打出的电话是以往的两倍以上,筹得的捐款是过去的三倍;第二组和第三组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成绩没有任何变化。格兰特教授认为,与受助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让员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
一份工作是否有意义真的重要吗?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言,当人们在工作中找到意义时,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当把一份工作视为己任时,人们会变得更执着、更积极、更投入,其表现也会更出色。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管理者认为钱是激发员工最大潜能的不二法宝。美国迪安食品公司如此描述机构使命:“本公司的宗旨是,在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追求长期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这样平淡无奇的口号根本无法让人产生使命感。外在因素的激励作用始终有限,内在动力才能让人投入忘我境界,充分施展才华。奇普·康利是一家连锁精品酒店的创始人。他的酒店里有一名来自越南的保洁员,名叫薇薇安,从他开办第一家酒店起,就一直在他手下工作。康利说,薇薇安每天的职责是换床单、叠被子、打扫厕所等。在别人看来,这份工作繁重又无趣,但她能从与同事和酒店房客的情感交流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在她看来,能为那些和她一样离家在外的孤独旅人提供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特蕾莎是某家医院的抽血师,每天的工作是给病人抽血,把一支又一支装有血液的试管贴上标签,分门别类摆放好。对于这个高度重复的工作,她从没有抱怨过,总是笑脸迎人。当病人问她为什么能保持好心情时,她说,绝大多数疾病都是通过血液检测初步筛查出来的,那一支支空试管意味着一个个帮助别人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为了使命而工作固然能让人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有时也会令人筋疲力尽,特别是面对那些挑战很大的工作时,比如减少贫困人口、控制环境污染等。《福布斯》认为,人们需要了解自己,在使命和个人能力之间找到平衡。履行使命的方式很多,并不需要一个人单枪匹马挑起全部担子,你可以着重于问题的某个方面,并为之奋斗。
总体来说,除了金钱和惩罚,一份富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手段。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人生最好的奖励,就是让我们有机会为值得奋斗的事业而奋斗。”
(艾琳摘自《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