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突出,这不利于大学生成长,也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在面对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时,高校应树立“精准扶贫”新理念,帮助精神贫瘠大学生有效实现精神脱贫。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大学生;精神脱贫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5年6月,总书记来到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高校中的贫困学生人数较多。据统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获教育精准扶贫的同学占全校总人数的27%,民族地区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肩负着改变个人前景,改善家庭状况,帮助家乡建设,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等多方面的重任,因此在精准扶贫视角下研究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脱贫问题是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
一、 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贫瘠的主要原因
(一) 成长环境因素
第一,家庭经济方面。興义民族师范学院虽然面向全国招生,但生源90%来自民族地区的农村,60%以上为少数民族。年轻一些的父母外出打工,年长一些在家务农。家庭里未成年子女较多,经济收入单一,因此在校生贫困面大。近年来,每年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入学的学生达35%以上,2017年获教育精准扶贫有二千五百多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27%,获国家助学金的有二千七百多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31%。第二,教育方面。学校中的学生从小基本上是就近入学,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父母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对学生专业的学习、引导,学生人格健全的培养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敏感、人格偏执。
(二) 多元文化碰撞,价值观出现偏差
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出现偏差。第一,诚信方面。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学习中,随意虚构请假理由,抄袭他人作业,撰写毕业论文时剽窃他人成果,考试作弊等;在助学贷款中违约;到一些非法机构获取假证书;个别大学生利用同学之间的友情,在校园中宣传、推销“校园贷”。第二,敬业方面。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沉迷游戏,沉迷网络,个别学生随意旷课,甚至参与赌博、吸毒。
(三) 缺乏远大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淡化
第一,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迷茫。部分学生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被西方的民主思想蒙蔽,不能理性看待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不关心,甚至怀疑,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第二,缺少责任感,缺少为社会奉献的精神。部分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倾向严重,不能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社会、民族利益相连。民族地区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缺失,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二、 以“精准帮扶”助推民族地区精神贫瘠大学生精神脱贫
在新形势、新思维下,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的解决必须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 精准识别
高校辅导员平日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情况、性格特点、行为方式,要注重导致每个学生精神贫瘠的差异性因素,以精准识别精神贫瘠学生的致贫因素、程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对学生的致贫因素进行归类后建立档案,针对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帮扶方案和帮扶措施,给予精准帮扶。
(二) 精确帮扶
1.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表现出敏感和自卑,精神上的贫瘠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健康,因此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成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的心理帮扶机制,有效地加强心理帮扶和心理干预。第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除师范专业的心理学类课程外,在非师范专业统一开设必修课程“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覆盖全部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共36个学时。此外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开设了网络通识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帮扶的针对性。第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精准帮扶措施。针对不同级、群体和需要开展专题讲座、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如新生适应、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调适、人格成长、择业、婚恋等,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和帮扶。第三,借助心海软件平台和心理咨询中心网页窗口,开展心理测试和心理普查,对心态不良、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建立动态跟踪反馈机制,以确保精准帮扶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2. 强化理想信念引领
对于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坚持开展“道德课堂”活动,各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每学期依托“道德讲堂”来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将自身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民族、国家紧密相连,制定远大的发展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客观的、理性的进行分析和比较,使学生摆脱理想信念就是假、大、空的错误思想。第二,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各级党、团组织在学校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第三,鼓励理想信念淡化的同学,积极参加社团组织。我校组建了春晖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礼仪协会、口才与交际协会、心理健康协会、远征文学社、环保协会等三十个学生社团组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情况,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社团组织,拓展能力,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提高精神脱贫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 积极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针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较弱的特点,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种知识技能竞赛,并配备专业教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我校学生在各种省级以上的知识、技能竞赛活动,成绩突出,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好成绩。每学年学生获各级各类奖励人次达30%以上。
学校每年还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专业技能训练等,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4. 毕业生就业帮扶
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帮扶,不应只是为困难学生寻找一份工作,而是要真正做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第一,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通识课。第二,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我校在2007年成立招生与就业指导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了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与贵州省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的链接,并及时在网站公布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招考、招聘等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第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二级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5. 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学生有90%以上来自农村,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第一,建立管理机构,健全资助体系。为加强对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学校成立了学生资助学金评审领导工作小组,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和规定程序严格开展评审工作,让真正贫困学生得到帮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二,开设“绿色通道”。学校开设“绿色通道”,及时为家庭贫困学生组织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解答各种关于贷款政策方面的疑问。第三,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相结合。无偿的资助虽然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并不能保证贫困学生的精神脱贫,因此学校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
参考文献:
[1]李婧.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J].中国经济网,2015-08-04.
[2]习近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學习时的讲话[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20.
作者简介:
窦丽华,贵州省兴义市,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