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郭德纲曾说过一个段子,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人:“咣叽”一脚把这人踹倒在地上,按脖子灌一碗豆汁儿,跳起来骂娘的肯定不是北京人,一抹嘴说:“有焦圈吗?”不用问,这准是北京人。
“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这是汪曾祺先生写下的话。老北京人特爱喝豆汁儿,把喝豆汁儿当成是一种享受,一碗烫嘴的豆汁儿,几个酥脆的焦圈和一小碟咸香的酱菜,这几乎成了北京小吃的代表性符号。
豆汁儿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金时期就已在北京地区商亍,有史料记载,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榆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由此可知,豆汁儿这种民间“俗物”还曾进入皇宫,成为宫廷御膳的—种饮品。
豆汁儿虽然味儿很特别,但它霄养丰富,还具有祛暑清热、健脾养胃等功效。每年(农历)九月至次年立夏时节,清宫御膳房都要制作豆汁儿,皇帝、后妃酒肉之余,皆饮豆汁儿以解油腻,据说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欢喝豆汁儿。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记道:“制作豆汁儿的原料是用以喂猪的。但是这种原料,加水熬煮,却成了城里人个个炊喜的食物。而且这与阶级无关。卖力气的苦哈哈,围着豆汁儿挑子,喝豆汁儿,就咸菜儿,固然是自得其乐。府门头儿的姑娘、哥儿们,不便在街头巷尾公开露面,也会派底下人或者老妈子拿砂锅去买回家里重新加热大喝特喝。”
从梁先生的文中可以看出,豆汁儿的主顾是不分贵贱的,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喜好这一口儿。常常有穿着华贵、坐私家轿车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专程来喝五分钱一碗的豆汁儿。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就非常喜炊喝豆汁儿,据梅先生后人回忆,梅家每天都要去护国寺小吃店取回一锅豆汁儿,梅先生吊完嗓子后必喝豆汁儿,去火去燥滋润嗓子,据说这个习惯是年轻时就养成的。另—位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有一出传统剧目俭玉奴》,也叫《豆汁记》。故事是講:穷秀才奠稽倒卧金家门前,玉奴见其可怜,温豆汁儿给他喝,还与之成婚助他应试,奠稽高中后却薄情忘义加害玉奴,这个棒打薄情郎的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豆汁儿在当时人眼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深受老北京人喜爱的豆汁儿,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食物,实际上就是制作绿豆淀粉的下脚料。将绿豆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磨成稀糊,经过滤、沉淀、发酵后用旺火煮沸,再用微火保温,即可食用。豆汁儿呈灰青色,口感像黑芝麻糊,有很独特的酸味。
对于外地朋友来说,豆汁儿真的很难喝,根本无法接受,甚至有人把这形容为“猪泔水”,但就是这样独特的“猪泔水”,却是老北京人少不得的美食佳品。
北京的科研人员曾分别采访过磁器口店豆汁、护国寺小吃店豆汁、东直门店豆汁三种样品,都是老字号,可它们成分居然不一样,护国寺豆汁有11种醇,东直门豆汁有7种醇,磁器口店也是7种醇,却有4种醛。体现在口感上,护国寺豆汁更酸臭,东直门豆汁稀薄,磁器口豆汁有苦杏仁味,更加柔和。
豆汁儿不仪味道另类,喝豆汁儿的动作也是有讲究的。用粱实秋先生的话说,就是“只能吸溜着喝,越喝越烫,最后直到满头大汗。”喝豆汁儿还要配上切得极细的芥菜疙瘩丝儿,淋上辣油,同时还得搭上两个焦圈,吃起来主味酸,回味甜,芥菜咸,红油辣,再加上焦圈的脆和香,那种味道,真是绝了!
在过去,除了走街串巷的豆汁儿小贩,北京城还有很多专门喝豆汁儿的店铺。到今天,北京卖豆汁儿的小店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多了,但是,如护国寺小吃、老磁器口豆汁店、锦馨回民豆汁店等等,生意依然火爆。尤其是护国寺小吃,这里的豆汁儿和焦圈,做法地道,口味纯正,在1997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在2007年,“北京豆计习俗”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北京人喜爱豆汁儿,不仪因为它是北京的美食,更因为它味道中蕴含的五味杂陈,像极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人在世间走一遭,各种味道各种经历都要品味一番,北京人骨子当中的淡然和洒脱,通过豆汁儿反映得淋漓尽致。归根结底,老北京人喜欢喝豆汁儿,喝的是一种文化,喝的是一种传承。
冰野据《北京志·饮食服务志》《北京志·人民生活志》《北平风俗类徵》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