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妻守长江源头6年 搬走高原垃圾60万件

2018-11-14 09:00
北广人物 2018年40期
关键词:长江源红房子刘洋

6年过去了,绿色江河从三江源带走垃圾60万件。30岁的刘洋和刘希丹,从恋爱走向婚姻已两年。刘洋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垃圾还有很多,夫妻俩会一直守护下去。

刘洋还记得2012年和刘希丹第一次作为志愿者,来到海拔4540米的“红房子”时,让自己感到惊愕的两个画面:很美的美景,很多的垃圾。

“红房子”,大家对中国第一座长江源头环境保护站—一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称呼,位于长江正源沱沱河与青藏公路交叉处,是由民间公益组织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以下简称绿色江河)牵头修建的藏式红色建筑。那一年,他们刚刚恋爱,“红房子”刚刚完工。

高原工业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游客的渐多,大量垃圾也随之出现。1995年成立的环保组织绿色江河,从2012年开始,向外搬运处理垃圾。6年过去了,绿色江河从三江源带走垃圾60万件。30岁的刘洋和刘希丹,从恋爱走向婚姻已两年。刘洋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垃圾还有很多,夫妻俩会一直守护下去。

大量一次性塑料饭盒、矿泉水瓶、销制易拉罐等不可降解的垃圾,随着青藏铁路、城镇化发展,涌入生态本就极为脆弱的长江源。尤其是“红房子”所在的唐古拉山镇,当时成了万里长江的第一污染源。长江源区面积辽阔,牧民居住分散,垃圾很难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为此,绿色江河从2012年、2013年开始发起“垃圾换食品”“带走一袋垃圾”等环保项目。“就是鼓励牧民将分散在牧区的垃圾,带到保护站交换相应数景的生活物品。保护站志愿者们分类打包,再动员来此参观的自驾游客带走一袋垃圾,将垃圾送到格尔木的绿色驿站统一回收。”刘洋的妻子、曾于2014年担任保护站管理员的刘希丹说,“项目推广至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牧民开始参与。从拉萨到格尔木的游客,70%以上都愿意参加。”

2017年,由绿色江河和青海省政府合作共建的“青藏绿色驿站”垃圾回收站项目也正式启动,既能回收垃圾,又能兼顾货车司机、游客短暂休息和环保宣传。目前,该项目一期已经在格尔木到唐古拉山镇420公里的青藏公路路段上建立并运转6个站点。刘洋说,6年来,通过“垃圾换食品”项目,绿色江河从三江源带走塑料瓶、金属罐、废旧电池等垃圾60万件。

来自甘肃的刘洋和刘希丹,是绿色江河全职工作人员里为数不多的夫妻档。青藏高原卒气稀薄、气候干燥、紫外线辐射强、一日四季。外地人来此生活一段时间,常会出现皮肤干、鼻孔出血的现象。刘希丹时间最长的一次在保护站连续待了五个月。高原天气易变,不能多洗澡,很容易感冒。一旦感冒,需很久才能痊愈,甚至还会发展成肺水肿。水要过滤,否则喝了会胀气;碰上停电,志愿者挤在厨房“抱团取暖”;晚上睡觉时也只能套睡袋,多盖几床被子。“每天七点钟起床,晚上卜一点之后才能休息,从睁眼到闭眼都是工作。”刘希丹说。

绿色驿站的志愿者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捡拾青藏线两边的垃圾。每天工作人员都会组织志愿者徒步四五公里,或开车十几公里,捡拾路边的垃圾。一个驿站每个月大概能夠捡拾到矿泉水瓶6000个,红牛罐和铝管5000个。刘希丹担心,这种情况会渐渐积重难返,而这个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掉的。所以,他们要扎根在长江源,依靠这种方式来慢慢解决。

邢大军据《西海都市报》整理

猜你喜欢
长江源红房子刘洋
长江源生态文创产品设计——“福禄”斜挎包
长江源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A class of two-dimensional rational maps with self-excited and hidden attractors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保卫红房子
保卫红房子
又见刘洋
刘洋作品
刘洋 藏石欣赏
长江南源当曲源头水沙特性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