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贤 翁殊斐 冯志坚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中国古典园林的目的是造境,围绕物我合一的“入境式”设计方法,把“境”主体化,以人“入境”,强调人在“境”内的综合感受[1]。在新型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突破基于视觉设计的传统公园景观,增加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景观设计,打造全方位立体感知的园林环境,是园林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之一。其中,“香景”即利用植物散发出来的幽香以增添游客游园的兴致,是造园中很重要的手段。近年来,国人对五感式景观及康复景观设计有了更多的需求。陈意微[2]、薛青亮[3]、王琳琅[4]、吴冬婷[5]等学者对气味景观、康复景观设计及五感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景观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依据。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木犀科Oleaceae木樨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因其香远益清,在园林中常作为香花植物。桂花具有2 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已选育出1 600多个栽培品种。我国对桂花的研究起步较早,向其柏等[6]学者对桂花品种分类进行了研究,将桂花品种分为四季桂品种群(O. fragransAsiaticus Group)、银桂品种群(O. fragransAlbus Group)、金桂品种群(O.fragransLuteus Group)和丹桂品种群(O. fragransAurantiacus Group)4个品种群,并对桂花在园林中的应用情况做了研究。侯丹[7]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得出银桂香气最浓,金桂、四季桂次之,丹桂香气最淡的结论。桂花作为广州常见的香花植物,常种植于广州公园中,以其特有的清香吸引游人,增添景观的层次性。研究桂花对广州公园香景的营造及城市景观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相关标准[8],选取广州具代表性的3类24个公园进行桂花品种研究和造景应用分析。其中综合公园10个(珠江公园、天河公园、越秀公园、广州人民公园、东山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晓港公园、庄头公园、黄埔公园),专类公园8个(兰圃、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雕塑公园、广州市儿童公园、云溪生态公园、云台花园、广州海珠湿地公园、文化公园),社区公园6个(草暖公园、沙面公园、青年公园、醉观公园、海印公园、黄埔东苑公园)。根据桂花的生长状况,参考常炳华[9]的综合评价模型,将桂花各品种的综合指数划分为Ⅰ~Ⅴ级(Ⅰ≥4.5;4.0≤Ⅱ<4.5;3.5≤Ⅲ< 4.0;3.0≤Ⅳ< 3.5;Ⅴ<3.0)。
调查的公园中,除草暖公园没有种植桂花外,其他公园均有种植,并以珠江公园种植种类最多(涵盖了四季桂品种群、银桂品种群以及丹桂品种群,共17个品种),效果最佳。广州公园中,最常见的桂花品种群为四季桂,其次分别是金桂、银桂和丹桂品种群。四季桂品种群花期长,可多季开花(一年内除酷暑间无花外,其余时间均可开花,但以秋冬最盛),对昼夜温差要求不严,还保留热带植物的特点,这也说明了四季桂品种群更适合广州地区的原因;而其他3个品种群均在秋季开花,表明其对昼夜温差和夜间低温的要求较为严格,是适应温带气候的进化表现,这也是三个品种群在广州公园种植量较少、普遍长势不佳的原因之一。此外,各类公园种植的桂花品种群存在较大差异(表1)。由于综合公园规模较大,绿化面积广,使用的桂花品种较多,因此桂花品种群在综合公园出现的频度高于专类公园、社区公园。
本次调研共鉴别出桂花品种28个,其中四季桂品种4个,银桂品种9个,金桂品种10个,丹桂品种5个(表2)。
调查发现,‘月桂’以及‘四季桂’是广州公园最常用的桂花品种,在23个公园中均有种植;同时,‘月桂’以及‘四季桂’生长状况佳、香气最浓郁,总得分最高,在广州公园种植的桂花品种中占绝对优势。而‘银粟’‘柳叶桂’‘湘金’‘墨叶金桂’‘笑靥’‘朱砂丹桂’和‘桃叶丹桂’的评分都低于1分,花量、生长势等方面不佳,景观效果较差,可能是受广州高温多雨、光照以及水分等气候因素影响。
表 1 桂花各品种群在广州公园中的应用现状
表 2 广州市公园桂花品种应用情况
另外,在对桂花各品种评分的过程中发现,同一品种,在不同地方种植,花量、花香、生长势、叶片色泽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可能与部分桂花种植于高大乔木下,光照不足,导致生长势不佳,影响整体的效果有关。
中国古典园林把“四时之生香未尝一日断”作为造园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以四时花木为素材营造香景的经验[10]。桂花作为传统园林中常用的香花植物,时至今日,对于香景的营造仍有重要的意义。下文仅选取广州公园部分区域应用桂花营造香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2.3.1 桂花与背景植物配置分析
芳香植物与其他植物配置,不仅能够展示植物的色彩、形态、质感的韵律、协调和节奏,还能给人以嗅觉的享受,感受自然之美,营造气味芬芳的环境。
如珠江公园内某处以桂花为主题的休憩游赏区(图1),主体广场部分种有‘四季桂’‘大叶四季桂’‘笑秋风’以及‘长梗白’,周边的桂花林广植四季桂,配以部分银桂、金桂以及丹桂。由于桂花种植密度较大,其香气浓度也较高。
整个地块以桂花作为高层植物,配以大红花Hibiscus rosa-sinensis、花叶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Variegata’、 龙 船 花Ixora chinensis以及马尼拉草Zoysia matrella。桂花作为此处唯一的香花植物,通过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的手法结合建筑物配置,形成半开敞的空间,营造安静隐蔽氛围的同时,将桂花香集聚于广场及建筑部分,不易散逸。
2.3.2 桂花与水体配置分析
水体结合植被,在模仿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形式贯穿整个场景,活跃氛围,拉近人与自然距离的同时,营造独特的环境,具有极高的园林价值。
如海珠湖公园某临水区的植物群落(图2),在入口处,沿景墙列植桂花,障景的同时以桂花香吸引游人,此为首次的香景体验;初进,极狭,以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Variegata’、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等植物围合成探幽式的路径空间;经过入口处半围合的空间后,视野顿时开阔了,宽阔的湖面与另一侧稀疏的草坪相映衬,给人以多层次的景观体验;至景点深处,四方亭踞水而立,此为观景最佳处,近可观桂花形态之美,轻嗅缕缕幽香,耳听潺潺水声,给人以“香远益清”之感,此为香景的二次体验。把香景的营造融入到游赏的路线中,结合湖水营造集视觉、嗅觉、听觉与触觉一体的感官体验,成就更高层次的香景意境。
图1 珠江公园某区域平面示意图
图2 海珠湖公园某区域平面示意图
图3 晓港公园某区域平面示意图
2.3.3 桂花与园林建筑配置分析
建筑设计不仅要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体量、布局也要合理,便于人们到达。建筑周围配置的植物应与之联系,注重互动与体验的营造[3]。
比如晓港公园某处凉亭,以亭子为主景(图3),两侧配以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了以黄金香柳Melaleuca bracteata‘Revolution Gold’、 四 季 桂为前景,亭子为中景,四季米仔兰Aglaia duperreana、黄金香柳、四季桂以及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为背景的景观分布。景观高低错落,舒朗有致,亭子的体量合宜,易于到达,与园林环境相辅相成。气味上,秋季有清新淡雅的桂花香,夏秋季有芬芳的四季米仔兰,春季有淡淡的海桐Pittosporum tobira花香,一年四季都有浓郁的花香。
桂花不仅形美、色美,还有嗅觉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广泛,营造了无数佳景,如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以及沧浪亭的“清香馆”等[11],造园者在注重视觉效果营造的同时,还注意以其特有的清香渲染氛围,创造“景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景观设计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新型园林景观,如美国的芝加哥植物园比勒体验花园[12]、日本大阪大泉感官公园、新加坡大巴窑感官公园、美国科罗拉多诺斯格林感官公园以及国内的五河县龙湖公园[13]等。这些公园打破基于视觉设计的传统手法,充分利用不同植物配置,营造更丰富、更多层次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并加强与使用者的互动,打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俱全的五感式体验公园,既可以丰富普通公众的游园体验,帮助公众放松心情、怡情养性;也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如视障人群)获得更多的景观体验,达到缓解痛苦、建立信心和愉悦心情等目的。
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于香景、感官公园以及康复景观的设计上还需继续加强,以打造更丰富的园林景观,满足社会普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对城市园林绿地的需求,打造城市名片。公园设计中如何突破原有思维的禁锢,合理地安排配置植物,营造舒适的植物空间,将香景融入到游赏路线中,使植物的香气与园林景观契合,超越视觉、嗅觉体验的同时,引起人们思想的共鸣,进而进入精神层面的享受,是当下和未来需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园林工作者造园时可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汲取“营养”,充分利用桂花等芳香植物增加公众的嗅觉体验,充分发挥香景在城市公园建设中的作用,打造新型全方位立体感知的园林景观。本文仅对广州公园内部分桂花造景进行分析,为香景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桂花作为广州地区重要的香花植物,品种众多,但在本次广州公园的调研中仅共鉴定出28个品种,建议在满足适地适树的条件下,园林工作者应进一步丰富广州公园桂花品种,营造更丰富的园林景观。
注:本文图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