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视域下的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研究

2018-11-14 06:23刘世松菅蓁吴发萍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8年6期
关键词:葡萄酒葡萄

刘世松,菅蓁,吴发萍

(滨州医学院葡萄酒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84.7万 hm2,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酿酒葡萄面积占1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葡萄酒产量为10.01亿升,居世界第9位。随着中西部地区对葡萄酒产业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建葡萄面积逐步扩大,我国葡萄酒产业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由于产业基础性技术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逐步暴露出酿酒葡萄苗木带毒种植、葡萄病虫害防治施药过度、葡萄酒农药残留影响质量、葡萄酒产业链监控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影响葡萄酒产业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给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解决,必将会在不远的将来爆发出来,给我国葡萄酒产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立足当前,未雨绸缪,从葡萄酒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系统分析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安全隐患问题,探讨构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新监管模式,对政府、企业维护和提高我国葡萄酒产业安全,保证中国葡萄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1]。葡萄酒产业安全包括了产业生存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两个方面。生存安全是指葡萄酒产业保持现有市场地位不受威胁的状态;发展安全是指葡萄酒产业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不受威胁的状态。我国葡萄酒产业安全涵盖了葡萄酒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安全状态,包括葡萄原料种植、葡萄酒产品生产、葡萄酒品牌建设、葡萄酒流通渠道、葡萄酒文化推广和葡萄酒监管等各个方面。

葡萄酒产业经济学是以葡萄酒产业为逻辑起点,主要研究葡萄酒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中的科技进步、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与经济绩效以及葡萄酒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的学科[2]。本文基于葡萄酒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将影响葡萄酒产业的安全因素分为产业结构因素、产业布局因素、市场结构因素和政府规制因素。

1 葡萄酒产业结构因素安全隐患分析

加快葡萄酒产业发展,是我国适宜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地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之一。积极扶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符合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 葡萄原料因素

葡萄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凡是有葡萄栽培的地区都有病毒病存在,现已知侵染葡萄的病毒种类达60多种。葡萄一旦被病毒侵染,将终生带毒,持久危害,无有效预防或控制的方法,只有培育和使用无病毒苗木是防控葡萄病毒病的最根本有效的方法[3]。目前,我国葡萄苗木的繁殖方式主要靠扦插和嫁接方式,由于病害检疫执行不力,往往造成病株长期带毒并重复感染,表现为复合侵染和潜伏侵染的特征[4],从而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由于土地政策和成本问题制约,我国大多数葡萄酒企业对葡萄科学种植与栽培管理方面不重视,自有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长期依靠收购农户的葡萄原料进行加工生产。葡萄种植农户由于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和单纯追求效益的牟利思想,苗木选择单一,超标使用农药,追求高产量,导致葡萄原料质量较低,更为严重的是埋下了农药残留的安全隐患。化学危害(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和生物危害(如灰霉菌、霜霉菌感染等)是葡萄原料在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各生产环节中容易引起质量问题的两大主要因素[5-6]。

1.2 劳动力投入因素

目前,在我国主要的葡萄种植区域,葡萄种植产业已经成为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产业之一。葡萄种植规模在扩大,机械化推广已提上日程。但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葡萄种植业也面临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对新型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足、对现代化农业机械操控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对葡萄种植业、乃至整个葡萄酒产业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形成严重隐患。

1.3 技术水平因素

尽管我国葡萄酒产业在技术装备方面与国际接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总体而言,我国葡萄酒企业技术创新力不足,产品研发更是对国外产品的模仿和改进,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科研院所新技术转化率不高,从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酿酒师或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差异,在发酵过程中对葡萄酒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的控制是否得当,在灌装过程中对过滤设备冲洗、杀菌是否彻底,以及车间卫生管理是否规范,都有可能导致葡萄酒出现如甲醇含量偏高等质量问题;在葡萄酒的陈酿储存期间,如果在容器使用、卫生管理和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方面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葡萄酒中塑化剂含量偏高、铁铜氧化破败、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发霉、菌落总数超标等微生物病害问题,引起葡萄酒品质变化,产生猫尿味、醋酸味、蒸煮味、霉味等异味[7]。此外,当前我国葡萄酒行业中还存有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合格下胶材料等情况,给葡萄酒带来了巨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1.4 生产规模因素

我国自2012年以来葡萄酒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2017年中国葡萄酒产量10.01亿升,同比减少5.3%。与此同时,葡萄酒进口量、额双增,2017年瓶装酒进口金额达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4%,近5年平均涨幅达到15%以上[8]。国产葡萄酒产量持续下降,进口葡萄酒进口量、进口额双增的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目前处于量跌额增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但是,这给中国葡萄酒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上“唱衰国产酒、力挺进口酒”的部分不和谐声音,也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1.5 产业关联因素

葡萄酒产业与我国许多产业部门都存在供给拉动作用,与农业、餐饮业、其他食品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包装业、物流运输业等行业都存在关联性。葡萄酒产业对其他产业存在一定的需求带动效应。因此,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身的稳定问题,如果葡萄酒产业爆发危机事件,也必然波及到相关的产业。

1.6 市场需求因素

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葡萄酒消费量达到17.2亿升,增幅居全球之首。2016年我国葡萄酒零售市场规模达到1555.89亿元[9],从2012—2016年中国葡萄酒零售额情况可知(图2),2014年以来,我国葡萄酒零售额保持增长。而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快速增长的中产阶层、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改变、葡萄酒知识的普及以及中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都使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愈加强劲且具有潜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葡萄酒市场之一。但是,对于国产葡萄酒来说,能否通过有效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不断扩大国产葡萄酒市场销售,是影响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安全隐患之一。

图1 2012—2017年中国葡萄酒产量Figure 1 Yield of wine in China during 2012-2017

图2 2012—2016年中国葡萄酒零售规模情况[9]Figure 2 Retail sales of wine in China during 2012-2016

2 葡萄酒产业布局安全隐患

尽管葡萄可以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区域进行种植,但是不可否认自然因素对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发展优质高效葡萄酒产业,一定要考虑葡萄种植对于自然因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因素。

目前,我国主要葡萄酒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吉林、黑龙江、辽宁、新疆、甘肃、宁夏等26个省份。但是,近年来很多省市出于拓展新产业或者借壳葡萄酒产业发展其他产业的目的,上马了大量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生产企业,不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不考虑市场发展,在未经实践映证或者科学论证的地区盲目上马葡萄酒产业,对于我国葡萄酒产业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新动作学习阶段,为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可以适当进行正确与错误动作的演示与练习。例如,示范环节纠正错误动作时,教师可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形象模仿,从而使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通过正误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动作有更为明确和清晰的认知,而且能够真正了解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除示范以外,还可让学生在水中亲自尝试错误动作,使其明白正误之间的区别,如蛙泳划水“小划臂”和“早呼吸”练习,学生通过“长划臂”和“晚呼吸”的亲身体验,理解为何要做“小划臂”和“早呼吸”,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理解。

3 葡萄酒市场结构安全隐患

3.1 市场结构

产业市场结构,是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10]。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时间较晚,几个大型企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根据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的划分,中国葡萄酒行业属于寡占IV型,即中低度集中型,说明我国葡萄酒产业市场集中度较高[2]。

由于葡萄酒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葡萄种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资产的专用性较强,产业平均利润较高,存在原料产地优势和地方保护主义,因此进入壁垒、退出壁垒都较高。这样的市场结构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安全隐患,容易出现产品同质化现象。

在葡萄酒产业链中,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流通储存、分销零售等上中下游各环节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信息不足、葡萄酒市场决策质量问题、葡萄酒市场决策与交易主体的防御成本增加、葡萄酒市场效率下降、产业链中各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等不利后果,容易引发葡萄酒安全事故,影响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11-12]。

3.2 市场行为

葡萄酒市场行为是指葡萄酒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利润最大化或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需求、满足顾客需要不断调整企业经营方式的行为[2]。在定价行为方面,随着进口葡萄酒数量连年攀升,国产葡萄酒的低价策略越来越没有优势。在技术进步与创新行为方面,我国葡萄酒产业受制于国外企业的情况十分严峻,因为包括葡萄种苗选育、葡萄种植技术、酿酒技术、辅料生产等方面,均高度依赖外国。在市场购并行为方面,近年大量企业购并海外葡萄酒企业,但并购后与本土企业、本土市场、本土文化的融合度仍待大幅提升。在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行为方面,目前市场受到进口酒冲击显著,品牌虽多但是与国际品牌无法相比,品牌多、名牌少,西化多、中式少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基本特征。广告等促销行为方面,国产品牌大多仍以媒体投放广告为主,体验式营销开展不够深入[13]。

3.3 市场绩效

葡萄酒产业在我国酒类市场占有的比重不大,但总体来说,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较高[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240家,累计完成销售收人484.5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9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7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9%。从2012—2016年中国葡萄酒行业销售额和利润情况可知(见图3),我国葡萄酒行业销售额在2013年出现显著下滑后,逐年增长,但是在2013年利润显著下降后,2015年大幅上升,2016年又略有下降。针对这一现象,葡萄酒营销专家、深圳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认为,国产葡萄酒企业销售额的增长是由于很多公司的产品结构采取了“国产+进口”策略,即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增加了进口产品(包括代理或并购)销售。这样的销售额增长,对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产业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4 葡萄酒政府规制安全隐患

4.1 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

在葡萄酒政府监管方面,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多部门监管、分段监管界限不清、职能交叉、安全监管预防机制与安全监管问责机制缺乏等弊病,葡萄酒链和其他食品链一样,需经过从农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和流程,葡萄酒的安全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和有效监管,这些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必将导致各环节的链接处出现安全问题[11]。

严格的标准体系、科学的服务管理和有效的监管制度,是构成葡萄酒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葡萄与葡萄酒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服务管理缺乏专业性,监管队伍严重不足,配套规章制度滞后。

4.2 主要技术标准体系与质量认证体系

当前我国葡萄酒在葡萄种植技术规范、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酒庄与酒庄酒分级标准、原辅料使用等方面的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的、成体系的葡萄与葡萄酒标准规范,企业各自制订葡萄酒分级体系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更有甚者假名牌、假年份、假产地、假酒庄等造假现象泛乱,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散装低质进口葡萄酒大量涌入国内,造成无序竞争,给产业带来安全隐患。

图3 2012—1016年中国葡萄酒行业销售收入及利润情况Figure 3 Sales revenue and profit of wine in China during 2012-2016

5 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对策措施

5.1 加强基础研究,保证葡萄原料安全

我国葡萄酒产业化时间短,对葡萄原料的基础研究不够,涉及葡萄苗木、种植管理、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研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我国葡萄酒产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从长远发展考虑,当前急需做好葡萄酒产业基础研究。在葡萄苗木方面,加强研发、推广酿酒葡萄种苗的脱毒、检测、无毒苗繁殖技术,建立酿酒葡萄无病毒苗原种圃、采穗圃、繁殖圃等,建立健全的苗木质量认证体系和苗木准入制度,加快我国葡萄实现无病毒苗木的步伐;在种植管理方面,要从选择园址、培育架形、土肥水管理、产量控制、采收时间等环节,加强推广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机械化等管理模式;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探索选择适宜当地风土条件的抗逆性强、抗病毒、抗旱的品种,加强研究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提高对病虫害预防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减少化学农药防治使用,大力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为葡萄酒产业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5.2 强化生产管理,保证葡萄酒质量安全

我国急需建立葡萄酒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重视建立从葡萄破碎、分离压榨、发酵贮藏、过滤杀菌和灌装生产等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和严格的工艺措施,特别是要注重生产设备的消毒除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稳定因素控制、二氧化硫及其他原辅料的使用等安全隐患的防范体系建立。

5.3 推进产品追溯,保证葡萄酒流通安全

葡萄酒质量可追溯与鉴定是保证葡萄酒市场流通安全的与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各产区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葡萄酒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数据库,加大条码、RFID等产品溯源工具在葡萄酒市场流通环节、进口葡萄酒入境检验监管等过程的推广应用,实行葡萄酒产品防伪标识管理和品质认证管理,同时结合国家对农产品、食品类可追溯监管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对葡萄酒产业链各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将葡萄酒可追溯管理工作推向常态化,增加市场透明度。这既可以保护葡萄酒产品品牌,又能够保证葡萄酒流通秩序安全。

5.4 完善标准制度,保证葡萄酒管理规范

一是规范葡萄酒标准体系和产区管理制度,从严格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制度开始,强化源头监管,打击各种“傍名牌”现象,提高只有灌装能力和以贴牌、委托加工方式生产的企业市场准入标准条件;二是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葡萄酒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多部门协作打击假冒伪劣力度,加强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的监管跟进,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和监管空白,保证监管合力;三是充分发挥国家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用,推进葡萄酒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产销企业质量安全和自律意识,监管部门加大市场检查力度,结合葡萄酒质量追溯制度建立长效的质量安全跟踪监管办法,保证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创造公平、有序的葡萄酒产业竞争环境。

5.5 推行绿色生态,保证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行走葡萄酒生态产业链和葡萄酒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的道路,促进葡萄籽油和白藜芦醇等医药保健产品、本土化酿酒酵母、葡萄酒专用复合酶、生物农药、配置饲料与基肥等相关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并整合苗木培育业、葡萄种植业、葡萄酒酿造业、葡萄其他产品加工业、酒庄酒堡与综合旅游业,以及原辅料、机械设备、包装业、制瓶业、物流运输业等葡萄酒生产相配套产业的各类资源,转变葡萄酒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9]。

5.6 引导科学消费,保证葡萄酒文化安全

各产区政府部门和有关行业组织应大力支持产区葡萄酒文化建设,制定产区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产区葡萄酒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产区企业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产区整体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产区集群、葡萄酒庄旅游等方式推介产区葡萄酒文化,宣传产区品牌、葡萄酒庄形象和优秀产品品牌,产区葡萄酒企业要主动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建设推广与本土地域文化、民俗民情相融合的特色葡萄酒文化,扩大产区和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引导葡萄酒企业从战略层面和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葡萄酒文化传播,通过多元化、差异化的市场推广策略,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葡萄酒消费观念,培育并增强产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的形成,保证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6 结论

葡萄酒产业安全既与葡萄与葡萄酒质量安全紧密相关,又与葡萄酒经营秩序、市场流通安全、葡萄酒文化安全等环节息息相关。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应共同努力,整合葡萄酒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结合葡萄与葡萄酒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葡萄酒安全产业链风险预警体系、HACCP安全监控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用管理体系、经营许可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安全体系与监管制度,建设葡萄园管理系统、葡萄酒生产管理系统、葡萄酒质量安全检测与管控系统、市场流通及产品溯源管理系统、产区葡萄酒文化传播系统等一体化的产区葡萄酒全产业链安全信息化综合管控服务系统,形成新的安全监管模式,促进中国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葡萄酒葡萄
葡萄冬季还能挂树上
中国2020葡萄酒消费量下降17%
当葡萄成熟时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葡萄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砸酒瓶
第九讲 教你如何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