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艳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文献信息中心,郑州 450002)
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认为水桶的盛水量不是由最长的那一块木板决定,而是由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限制,即“短板效应”。这一理论常常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其实对区域文化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不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不论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都影响着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还不是文化强省,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16年11月,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总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找到河南文化发展中的短板,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文化高地的目标对河南文化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寻找河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作为全国文化发展的第一梯队,近年来文化快速发展。本文选择这五个省(市)来与河南进行比较,从而寻找制约河南文化建设的短板。
资本可以为文化发展带来物质保障,是区域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主要包括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政府投入及大型文化企业数等。文化产业规模是衡量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业增速连续13年高于同期GDP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4年实现增加值984.66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431.8亿元,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2015年实现增加值1111.87亿元,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005.5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6年实现增加值1212.80亿元。[1]但与全国文化发展先进省(市)相比,河南的差距还比较大(见图1)。
图1 2014—2016年京、沪、粤、苏、浙、豫文化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14—2016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年度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河南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相比差距更大。
表1 2014—201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
政府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涉及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离不开政府的投入。近年来,河南投入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逐年增长,为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了资金保障。但总体来说,河南财政资金在文化方面的投入还是非常不足:2013年河南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29%,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倒数第四;2014年河南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29%,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倒数第三;2015年河南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30%,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倒数第四。[1]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体,影响着区域文化产业的实力。骨干文化企业作为行业内的标杆,已经成为衡量区域文化产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期间,河南实施“双十工程”,着力打造10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10个省级重点文化企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主体。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华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入选“双十工程”,为河南省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了主体支撑。但是迄今为止,已经评选了十届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河南仅有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家上过榜,说明河南的文化企业总体来说在全国的竞争力不强。
消费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河南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多样的文化产品,刺激群众的文化消费。2016年6月,洛阳被列入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一次)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2月,郑州被列入第一批(第二次)19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这两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对于河南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但河南的整体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虽然2014年至2016年河南的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在逐年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差距较大,就连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未达到(见表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而成)。
表2 2014—2016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情况比较(单位:元)
如今,文化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生产消费的全过程。科技不论是对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文化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谁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也就具备了文化创新的主动权。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断有重大科技成果涌现。2014年,洛阳成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基地;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国家政策的落地为河南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新机遇。但总体来说,由于河南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高。2015年全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前五名的省份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南排名第21(指数为48.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57%)。 河南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与研发投入不足有密切关系,如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494.2亿元,投入强度为1.23%,在全国排名第16。[2]
文化作为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对于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文化发展的高地往往也是人才的聚集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这5个文化发展先进的省份也是人才竞争力较强的地区,在全国31个省(区)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处于前五名。而河南排名第21位,名次处于中后位。[3]
文化与人才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发展需要人才,另一方面,文化发展还能促进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河南文化企业的数量为3208个,在全国排名第五;年末从业人员的数量为485821人,比北京、上海的还多,在全国排名第六,可见河南文化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并不差。相对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而言,河南省人均创造的主营业务收入还不算高(见表3,根据《河南文化产业统计概览2014—2016》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表3 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情况
区域文化的发展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资源要素、制度要素等。就河南文化发展的现状来说,这些要素并不是河南的突出问题,甚至有些要素河南还具备优势,如资源要素。在此本文不作比较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不仅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现河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综观国内文化建设先进省市,无一不是改革创新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2010年至2016年连续7年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二,2017年跃居全国第一。正是由于在这种创新能力的引领下,文化产业壮大成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6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为4256.63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5.26%,占全国文化产业总量的1/7,连续十多年领先全国各省区市。[4]在一定程度上,观念的保守僵化是区域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河南长期是个农业大省,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深,科技创新资源不足,区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已经成为河南文化高地建设的一大短板。它就像“阿喀琉斯之踵”一样,成为河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致命软肋”。河南文化发展中创新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的短板。理念是指导实践的先导。如果发展理念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那就会影响河南文化发展的全局。长期以来,河南文化发展还是遵循传统思维,缺乏“互联网思维”和融合理念。二是人才的短板。河南虽然是人口大省,但还不是人才强省,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仅为21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称。文化繁荣不仅需要“高峰”,也需要“高原”。目前,河南文化领域在全国叫得响的领军人物不多,同时缺乏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另外,河南在科技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而现代文化产业更是“智慧产业”,对于人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河南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人才不足是河南文化高地建设的另一短板。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河南文化发展中最突出的一个短板就是文化产业。产业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小。2016年,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212.8亿元,与全国文化产业领头羊广东的4256.63亿元相比,少了3043.83亿元。2016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14%还低了1.14个百分点;而北京、上海早在2014年就已超过10%。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文化产业结构中传统的文化制造业份额过大,核心产业地位不突出。2016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之比为50.2013.0036.90。[5]723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相对滞后,2016年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为3580.86亿元,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企业的营业收入为54.60亿元,仅占1.5%;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的营业收入为215.70亿元,仅占6.0%。根据文化发展的实践来看,新兴文化业态往往能够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繁荣。广东省的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全国的领头羊,很大程度上与“互联网+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快速发展分不开,全国APP总榜安装量前三名(微信、QQ、酷狗音乐)均为广东企业。仅酷狗音乐就拥有5.5亿用户和30亿移动端、30亿PC端安装量。2016年,广东数字出版总产值18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4]目前河南的文化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河南文化的发展质量。
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文化的协调发展。目前,河南文化建设仍存在三个不平衡。一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相比较城市,河南的农村文化设施和基本条件还比较薄弱,虽然现在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但基层仍有一些文化设施老旧、不达标。另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整体不高,农村文化消费还是比较落后的。2016年,河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为18088元,其中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为2079元;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为8587元,其中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为949元。[5]282,294从总量上来看,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二是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河南各省辖市之间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比较明显,郑州、许昌、开封、洛阳等市在全省走在前列,其他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远远落在后面。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前三名的郑州、许昌、南阳均超过百亿元,但与此同时,全省还有8个省辖市增加值未到50亿元。2016年,许昌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13%,在全省遥遥领先,开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8%,但是全省还有6个省辖市的比重尚未达到2%。三是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平衡。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6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 “我国不是需求不足, 或没有需求, 而是需求变了, 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 质量、服务跟不上”。供需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每年有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但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却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河南的文化领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过剩”与“短缺”并存,一般性的文化产品供给过多、质量高的精品不多。
为了补齐短板,有效推进河南文化高地建设,今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个新发展理念是聚焦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而提出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要补齐河南文化发展中的突出短板,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传承创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保护和有序开发;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原文化进一步“走出去”;坚持共享发展,就是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创新能力突出的区域即使自身文化资源不丰富,也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深圳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兴移民城市,并无太多文化资源,但由于创新能力超强, 2016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949.7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0%,[6]成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河南文化发展中突出短板之一就是产业短板,这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不强有关。河南作为创新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今后要深入挖掘培育本地创新资源、科技优势。一是推进“文化+科技”,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优化河南产业整体布局,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河南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原创能力。二是借助“文化+互联网”,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当前,河南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等传统媒体亟需深度融合发展。今后,可以依托大河网络传媒、大象融媒体等,建立以传统主流媒体为龙头、融媒体集团为引领、“三微一端”为支撑的媒体框架,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三是做强市场主体,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只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地把握创新机遇,才能把科技创新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应当加强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出版印刷等龙头企业,打造陶瓷、玉器等有河南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企业,壮大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成了重要的民生问题。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工作建议中明确指出,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公共文化服务具备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等特点,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了实现有效供给,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应放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继续加大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对文化的政府采购投入,积极打造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投入依然不足。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文化惠民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在贫困地区积极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二是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构建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区域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要素。河南打造文化高地,离不开人才强省战略的支撑。今后,要围绕河南文化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激活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制定政策,吸引急需人才。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理念,通过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两条路径,集聚国内外高端文化人才。重点引进一批能够引领文化创新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及一些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二是加大培养力度,打造文化豫军。依托省内高校及部分文化相关专业发展较强的外省高等院校,建立河南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培育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孵化、消费各个环节,包括文化开发与保护、文化经纪、文化组织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等方面的全链条人才。加大力度培养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物,继续实施“中原千人计划”“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河南省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等专项人才培养工程等,发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艺术发展专项资金等的导向作用,在出精品的同时出人才。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文艺骨干、文化能人。三是营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积极搭建项目平台,让文化人才有所为。出台文化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来河南干事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文化人才在就业、住房、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完善文化人才考核和评估机制,建立以德才兼备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分配制度改革,探索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