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琬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知,是在感兴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以及伦理学等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利益影响下,具有高政治性和高国家性的特点。我国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具有与社会思想发展相同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年轻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及道德素养,是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
心理则是人们生来就有的,它可以作为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反馈。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的差异,所产生的心理特性也会有所差异。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所添加的外界认知形式,从而让受教育者将消极悲观的心理消除,铲除不健康心理因素对个人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保持和拥有积极客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条件,这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进行指导和预防。心理教育学家们认为:心理健康涵盖了对心理素质的培育以及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学生们的良好个人发展。
1、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大学生能否在学校的思政教育下,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思政教育的目的所在。心理教育,则是因大学生个体有所差别的前提下,按照心理学的角度和研究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心理疾病进行有效防治,消除学生内心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调整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整体适应能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所在。
2、侧重点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大学生的政治走向、政治觉悟感、价值取向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辨别能力,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向包涵了大学生的学习、卫生、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性等方面,它的侧重点落在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上,通过对其适度的纠正,调整,从而帮助学生们清除心理问题,进而保持和提高自身健康的心理素质。
3、理论基础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理论学科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科主要为心理学、教育学等。
4、实施途径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讲、说,通过直接讲解、说服、选取模范和具体实践为教育途径;针对具体事物,结合理论进行说理和指导,通过切身实践进行锻炼,通过模范进行感染和熏陶,通过对比进行鉴别,除了这些,还可以对自身开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听,以聆听和情感交流为主,具体途径可以是心理咨询、心理检测、访谈和调查等。
1、最终目标相同
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构建和培育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和贯通思想、心理以及个人行为之间的内外联系。不仅是个人发展,塑造和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对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2、过程和内容具有相关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思政教育凸显人类文化以此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推动力。两者都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起到指路灯的作用。远大而高尚的理想,坚定不拔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格,它们是良好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站脚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走向虽然没有表面上的挂钩,但它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息息相关。面对一些特殊的心理障碍,有了思政教育的联合,才能把问题解决的更好、更彻底。
3、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的一致
大学里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都是大学生这个群体,两者的教育本质即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的发展。单说心理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内的从事者抛开专业人员外,辅导员占了更大的比重,辅导员在整个大学期间负责学生们的思政、学习和生活,他们对大学生的具体心理情况了解的更为透彻。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汇进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思政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面对政治立场、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上的问题是能有较为正确的辩识,但是,这都是一些较高层次的思想规范,对于那些基本的人格行为,比如对社会的适应,和家人的相处,情绪上的调控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等,这些往往有所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职要求就是对人格进行调整和完善,它即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下层建筑,又是对思政教育的补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辅助,在传统思政教育中,说服、模范、实践锻炼等是其开展的主要途径,这种教育模式往往让大学生觉得单调和乏味,其产生的影响也往往局限在外部,因而容易形式化。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的往往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因此,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应当依照的原则有三,即本土化原则、疏导式原则、互补性原则和因势利导原则。本土化原则即在文化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对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的具体定位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整合过程中积极推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疏导式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焦点,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然后通过多形式的教育,比如答辩或是讨论等,得到集中无误的认知。第二是要从周边生活中树立一些模范,利用他们的影响,让大学生们自我内化。互补性原则,主要说明的是体制上的互补,长久以来高校注重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而需要有所改善。
目前高校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存有交叉现象,这其中,思政教育者同时担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占比较大。可实际上大部分思政教育人员对心理学没有系统的学习甚至是接触,对大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也并不了解,导致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效果不佳。因此,高校内应当组建起由思政教师和专职心理教师“携手联合”的团队来,体制上把心理教育人员纳入思政教育的队伍里,对思政教育者开展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两支队伍加强沟通和交流,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问题开展研讨会,两者相互辅助,对问题的分析也将更加透彻。两支队伍的有益结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整合具有重大意义。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让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效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推动大学生综合发展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