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

2018-11-14 21:52:57浙江财经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大学校园校园文化

■毛 鸽/浙江财经大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高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头。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化育人在增强文化传承责任意识、提升育人实效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重要,更是高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人才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发展限制

(一)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以文化人”工作顶层设计须进一步完善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只有学校从上而下共同认识到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深刻认识到每一位较之于昂举手投足间都承载着文化育人时,文化建设方才有茁壮成才的土壤。目前,高校的文化建设“人人都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并没有树立,大多数将其仅仅看作是学校几个部门的内部事务。当前,文化活动的主体主要停留在上级检活动中,因此在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上,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科技贡献率,而这些标准的提升和增强,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师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因此,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以创新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为学校凝聚优质思想文化资源、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在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框架,营造育人文化氛围,要进一步以坚持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优先发展战略规划中去,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工作体制机制、创设工作载体、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和文化引领的使命,营造文化创新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增强文化自觉,高校“以文化人”育人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始终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增强文化自觉。高校的文化建设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有用人才,关键还是要结合学校特色,努力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教师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为目标,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师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引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科技创新精神抢占文化高地,强化共同愿景,培育科学精神,明确使命担当,在做细、做小、做活上下功夫,搭建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包容性、时代性的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载体,力求将大学文化精神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思想文化引领作用。

因此,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发挥好道德教化作用。教师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针对当前高校师生受到多样化理论思潮、逐利心理等各种因素影响,价值追求多元、思想行为多变等复杂情况,目前大部分教师科研压力沉重,课堂教学量大,认为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是“主业”,而文化育人教育则是“副业”,认为是学工部门的工作,是辅导员的工作,许多老师觉得是浪费个人精力。教师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缺位”,限制了教育工作者引导和教化作用的发挥。

(三)立足育人使命,高校“以文化人”面对着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人民立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创新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建设要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和活动,推动各种科技竞赛平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向全方位、多层次、高品位的方向发展,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文化风尚,力争产生一批饱含价值、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作品,涌现出一批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优秀科研学子,在培育有用人才的社会责任中检验育人成效。

目前,以移动网络技术和“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强势登陆大学校园,影响着校园文化的特质,对校园文化提出全新的挑战。90后习惯于追逐娱乐化、碎片化的知识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海量的信息和随时随地的信息接收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带来价值认同的迷失;对事物的认知肤浅化、感性化,带来大学生道德失范、政治鉴别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同时,学生对于文化育人的教育形式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是说教,过于“生硬”和“直接”,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甚至有些文化教育活动过于红专,只有口号,没有内涵流于形式,不符合当前学生的期待,育人效果较差。

二、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目标路径

(一)价值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路径

大学是知识的守望者、传承者和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库”,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风向标”,这一切都源于大学的文化属性与文化担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途径是通过各种方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核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主要有三大路径:一是立德树人,实施德育细化工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夯实校园行为文化基础;二是建章立制,实施管理规范工程,夯实校园制度文化基础;三是润物无声,不断丰富校训精神文化内涵。诠释好校训精神,传播好校训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彰显学校的特色,把大学文化精神的凝练、阐释和传承作为固本铸魂工程,稳固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展示现代大学正确的思想文化方向。

(二)情感陶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路径

大学无法被取代的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大学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带有深刻性、潜在性与持久性。除知识外,高校对于学生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就是高校及其周边的环境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们接受着情操的陶冶、文化的沐浴、人格的升华和道德的洗礼。大学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其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心灵的美化作用,大学给予学生们的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荣辱观、行为习惯等。这些虽然不一定是老师能够教导他们的,但一定依存于大学的浓郁文化氛围当中。大学校园文化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挥,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积极性,导之以行,调动能动性。大学校园是高水平和高层次的人化自然,在体现自然的同时,也要体现人文特征。因此,大学校园必须创设浓厚的人文氛围,进行情感陶冶,提升科学内涵,激励大学生去提高人文品格和科学素养。

三、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实现途径

(一)传承带动项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路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设计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项目,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全新思考。作为学校,要做好传统文化项目的深入挖掘工作,通过具体的项目带动,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比如,学校可以每年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项目评选活动,统筹规划,全方位、立体式地营造一种有利于立德树人、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文化氛围,重点打造出校园文化的精品项目。一可以围绕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心设计“道德讲堂”“文化讲堂”建设项目,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建设“书香校园”为目标,重点开展“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等工程。二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实施学习雷锋活动项目,一元钱工程、爱心助教等。在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中,实施了“双百千”等社会实践品牌活动。三是结合学生日常良好行为的养成,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素质的提升项目。比如日常可以通过“尊重课堂、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三尊重主题教育活动,争做“四有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把节日过成“文化节、爱国节、仁爱节、传承节”,突出了节日文化的内涵等等活动。学校要通过一大批特色鲜明、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感染力强的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优秀项目载体,着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水平。

(二)发展品牌效应,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路径

文化育人的关键就在于跟随社会发展的进程,构建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关注美德与素质的提升,创立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前行的指示牌。品牌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它彰显大学的特色与个性,凸显品牌的活力与价值。用心挖掘,传承创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其实就在于能否回归初心,再由此出发,真正深入到文化的内核,用心发掘、播种、创造和传递——2017年最近备受关注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三)践行多样形态,“走进一走出”扩大文化育人的辐射力

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道路”的践行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加强他们的文化实践,是高校文化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研。生态文明、水文化、志愿者文化,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校园,还应考虑采用什么样的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发展推广到城市社会生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文化建设。因此,抓好实践文化育人工作,要搭好平台,搭建“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志愿者支教平台、公益爱心组织平台,建立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树立品牌,持续推出系列文化成果,以榜样的力量鼓励人、影响人、带动人。

(四)区域创新共建,校企校地共建构建传播平台

结合面对当前地方区域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学校要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合力服务”理念,构建区域文化育人联盟,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互动、合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如现在地方都有廉政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可以设计学生积极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和地方共同创作廉政文化研究和廉政文化公益作品,创作了微型廉政题材小说、诗歌等文化作品,打造“廉之美”系列文化品牌。可以通过自主化的社区管理、师生共享的成长空间、书院博雅教育体系,营造追求科学真理和人文精神的校企氛围从而引导师生达成内外兼修、德才并举的养成目标,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服务担当意识的增强。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大学校园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3:56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4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