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2018-11-14 17:48
长江丛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实行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毕业就业体制。大学生将在就业求职中享有自由选择权和自由决策权,这也同时表明大学生要对就业的决策负责。并且通过大学生的求职多为初次就业,个人预期不完善,社会经验不充足,以及国家政策调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突发事件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变大,在求职过程中选择职业或行业面临一些风险。因此,作为高校一线就业指导教师,我们认为,即便就业形势严峻,仍不能麻痹大意,在求职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始终对就业风险具有安全防范意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高校教师关注此问题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

通过广泛阅读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相关文献发现,文献主要集中在我国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具体表现、原因分析以及相关措施方面,纵观欧美国家规避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对策,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策略,如法律保障,政策激励,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合作。以上的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研究大多对毕业生就业风险的运用过于宽泛,系统分析研究很少,有时候把就业中的某些问题以及某些现象都等同于就业风险。其次就是大多都没有结合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对就业将面临风险去分析把握。

二、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就业风险

(一)信息型骗局

现在有很多贩卖个人信息的中介公司,为了获得更多信息,往往会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填写的表格就会涉及到很多个人信息,从个人手机号码,到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等信息一应俱全。许多毕业生警惕性不高,随意填写,结果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家长诈骗钱财。

一些非法的虚假用人单位,会与某些中介机构私下合作,实则是为了赚取应聘者的报名费。这类陷阱一般在求职面试后,以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保险费、押金、手续费等名义向应聘者收取钱款,应聘者交费后,招工者要么迟迟没有下文,或者找个借口不给安排工作;要么胡乱推荐一个岗位,等应聘者上岗后又制造各种借口将其辞退;要么等钱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走了之。对求职者造成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

(二)只“试用”不聘用的陷阱

实行用工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招聘人员设置的比较通行的做法,期间能互相考察和适应,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看是否达成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缓冲期,对新聘人员自己用人单位都有益处。但有些不良企业利用试用期来损害求职者的利益。

一些企业招聘毕业生来该企业工作,并没有签订高校毕业生相应的三方就业协议及劳务合同以及相关规定,只是对适用期进行口头约定,一般为三个月左右,并根据试用期间的表现来决定是否正式录用,而这些承诺是没有一点效力及保障的。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公司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尽管在工作的试用期内,他们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等试用期结束,也会因为各种理由被辞退。有的企业在试用期期间所付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因为在试用期期间没有签订用工合同,用人单位也就理所应当不给毕业生缴纳社会保险,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工伤等事故,责任完全由毕业生自己承担。这种只“试用”不聘用的假招聘,使毕业生浪费最佳的找工作机会。

(三)合同陷阱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一些高校毕业生合同意识比较淡薄,他们的劳动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有些用人单位只和毕业生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更有甚者与毕业生达成口头约定。刚毕业的学生碍于面子,不敢对用人单位提出要求,从而相信用人单位承诺的口头协定。凡是有纠纷发生,口头约定和就业协议都不能作为维护毕业生利益的法律依据,因而毕业生的利益受到损失。另外还有一些在合同中指定不平等条款的单位,他们只规定了毕业生所做的义务以及违约将承担的各种责任,但用人单位方面所涉及的义务以及毕业生所享受的权利并没有明确。这种合同的设置初始目的就不单纯。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工作

1、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先是实行了“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就业市场开放,毕业生有了自主选择岗位的权利,就业竞争的加剧,就业风险也更加的突出。

在传统教育长期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长时间脱节,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与产业结构及社会需求之间缺乏协调,不能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立及课程设置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匹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部分院校在不具备开办新专业的资历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多的生源,不考虑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重数量轻质量,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进一步造成了就业风险。

2、学生管理松懈

由于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造成高校的资源缺乏,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带了巨大的挑战。以前高校辅导员较多采用任课教师或者高年级的硕士生博士生兼职担任,专职辅导员队伍人数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与辅导员人数配比严重低于国家规定的200:1的标准。辅导员对于学生管理的精力降低,除了几个主要的学生干部之外,很少认识了解班级普通学生的情况。另外在大学很少有学校安排固定教室,班级活动减少,学生们接触减少,如果还是按照班级管理的模式很难深入学生中间,掌握学生动态。管理的疏忽间接为毕业时的就业风险埋下隐患。

3、毕业生质量下降

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源的紧张,必然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新入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课时量。教师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负担过重,导致没有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由于学校的资金缺乏,教学制度的限制,学生们普遍存在专业实习实训不足,动手能力差的缺点。这些因素必然导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总体质量下降。

(二)就业权利保护不到位

我国大学生遭遇就业风险后,权益受损现象较为严重,而我国就业权益保护法制体系还不健全。健全的立法、严格执法与普遍守法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有效防范就业风险的手段。我国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范围。社会上出现的大多数就业陷阱,不良企业根本不会与大学生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在受到损害的时候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而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条文有《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保护力度不足。

(三)社会诚信意识缺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断提高效益,有些用人单位为了一己私利,把目标设定在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身上,故意设置招聘陷阱。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影响,社会诚信与道德缺失,法律制裁的力度不足以震慑失信行为,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再发生招聘陷阱和诈骗行为。

(四)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很少,对就业方面的认知也只是从大四就业指导课获取零星知识。由于自身不了解在就业方面享有的权益,许多大学生在工作初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即便知道了自己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却不知道应该寻求什么途径来维护或者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由于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对就业形势判断不准,对就业风险识别能力差,容易走进坏人的陷阱,增大了就业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高校毕业生规避风险的举措

(一)高校加强就业风险防范教育

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是防范就业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调整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对招生规模进行适度的规划,提供适当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加大投资对教室,书房,宿舍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根据相关标准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二是进行教学质量建设。通过系统的教学改革,扩展实践教学,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形成独具特色的就业竞争优势。三是建立完整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根据不同学生自身的特点而实施的就业指导和学业规划,避免了传统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帮助学生尽早的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避免就业风险。

(二)政府健全防范就业风险的法律体系

要完善法律体系,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营造诚信守法的氛围,才能为大学生预防就业风险,提高就业率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政府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针对大学生就业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就业侵权行为及其标准进行准确的界定,对侵犯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严惩,净化用人单位招聘环境。二是加强全社会的法制教育和法律素养,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引导用人单位诚信招聘,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三是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市场和中介组织的监督,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从源头进行治理,进而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风险。四是加强公民素质道德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就业环境。政府加大宣传,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通过举办道德讲座,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形成好的社会环境。

(三)毕业生掌握就业风险防范技能

当前,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的主力军,要围绕高校毕业生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建立起有特色的专业技能,其次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用好维权的武器,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就业风险,提高就业率。

要依法就业,并运用正确的渠道和有力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求职时不求旁门左道,不存侥幸心理,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业,不给骗子留下任何机会。在求职时应该通过正规渠道,如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就业处、企业的官方网站等获取信息,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的手机短信、路边的小广告、网页推送的就业信息等。在正式任命或入职之前,正规企业一般不会索要巨额款项,如有要求一般为虚假信息。

参考文献:

[1]徐绍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田帆.新常态背景下就业风险研究评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6(5).

[3]傅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9).

[4]崔德华,刘丹.论高校大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