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2018-11-14 17:42/
长江丛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艺术化理论课思政

■ /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全世界连成一体,西方国家凭借科技和经济上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渗透,将西方腐朽的、落后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传入我国,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多样化,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恶劣影响。而现在的高校早已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现在的大学生也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大学是各种思潮汇聚和碰撞的地方,大学生还处在确立三观的重要阶段,一些思潮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势必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

(二)新媒体的发展变化

进入网络时代后,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便将黑板换成投影,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老师上课仍是“一言堂”和“独角戏”,这不是他们心目当中大学课堂该有的样子,他们希望看到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与时俱进,让课堂“活起来”、互动“多起来”、教师“动起来”;随着慕课、微课的兴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国内、外很多高校的慕课制作精良、信息量大、教师风趣幽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观看教学视频,对他们来说,这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和教师在同一平台不断汲取知识,对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发起了挑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新特点,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新生已经迎来了00后,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出生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年代,与80后、90后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对互联网的依赖。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是把双刃剑,对于没有分辨能力的年轻人来说,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来加以控制。对很多大学生来说,上课不带书无所谓,但是不带手机,却是痛苦的。购物、交友、获取信息等等,对互联网的依赖是可怕的。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合理利用互联网提升教学实效;二是自我意识强烈,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突出强调自我感受,任何事将自己放在第一位,不会换位思考,盲目自信;三是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喜欢独立思考和做决定,不愿意人云亦云,更不愿意接受课堂说教和他们所谓的“心灵鸡汤”,他们具有探究精神,愿意从鲜活的事例中得到启示,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平时和学生的交流,知道他们关心什么,在乎什么,走进他们,这样教师的课堂才是生动有趣的,才是学生们真正爱听的。

二、艺术化的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依据

(一)符合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二)符合教学的规律

社会不断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社会的新情况和学生发展的新问题,与时俱进,适当修订原有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加贴近实际,确实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艺术化的思政课教学注重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起来,把艺术本身的优势移植到思政课教学中,寓教于乐,使思政课教学以愉快的形式被接受,在学生心灵被感染的状态中达到抽象理论和空洞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符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接受理论(又称作接受美学、接受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尧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学家共同提出的一个新兴的美学观点)的观点。接受理论更加注重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他们的内在思想和行为需求,更加注重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效果,从而有针对性的向其传授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同时便于高校抓住他们的现实需求和主要矛盾所在,有的放矢。

三、艺术化的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与成效

(一)与专业融合,开展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学习结合起来,将思政专业与专业思政结合起来,打开学生的“通感”,打开不同专业之间的“藩篱”,将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使思政课能够成为学生们越来越喜欢的课程,终生受益的课程设计思路是:第一,在思政课上,教师讲解教材结构、与学生讨论教材各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第二,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定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产生画面感,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视觉化;第三,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设计创作方案;第四,课后学生小组分工进行创作;第五,课堂上学生讲解自己创作的作品,学期末举办“艺术化思政课教学学生作品比赛”,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我们先后在艺术类动画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人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进行艺术化思政课与思政课艺术化的教学改革,通过几轮的实践,得出宝贵的经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让有绘画基础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对自己大学生活认识、期待、憧憬;画出了对法律的态度、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社会现象的见解、人生的意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作品创造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同时也在不断加强专业基础训练,“一课一画”已经成为艺术专业学生最爱的作业形式。我们也将这种形式应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当中,并且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进行“艺术化思政课学生作业评比”,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走上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设计了教改的四个模块,分别是“绘中国故事”、“画中国故事”、“译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故事”,并引导学生制作中国近现代史上的10大人物以及故事画册。

(二)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是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之前的考核方式还是将重点放在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上,对部分学生来说,临考前,奋战几个夜晚,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也可以达到及格,所以,他们对平日的学习不重视,认为只要自己到教室了,哪怕不听课,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成绩,至于活动、作业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且这样更加达不到我们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初衷,教学实效才是最重要的,要有利于受教者的专业学习和身心健康、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让学生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实现“思政课+专业课”将思政课的艺术化体现在考核方式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让学生对思政课“欣然接受”且“入脑入心”,这也是思政课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艺术化理论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不规则抽象
思政课“需求侧”
玩味型格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面向真实历史的艺术化求知——电影《村戏》的影像风格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