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

2018-11-14 23:56:26
长江丛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危机价值观

天津职业大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在我国社会生活的逐渐渗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组成机制乃至文化的变动。这种影响又在当前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地最为明显,同时受一直以来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微文化内涵简述

(一)微文化含义简述

微文化是产生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硬件设备制造技术的高度发展之上的。从广义上来讲,所谓微文化其实是指一种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人类所创造的、个体性特征比较明显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来看,微文化主要是指一种比较注重个体、微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其核心是主体性和平等性,其发展的背景和推动力主要是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微文化的特点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微文化与传统文化一样,是由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的,同时又对人有着诸多的影响。但是微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等新兴物质基础上的文化,其又有许多比较独特的地方,具体来说,共有六点。

其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不仅促使了微文化的诞生,其对微文化以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由此也可以知道,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

其二,微文化中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更加方便、快速,这一点对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其三,微文化中信息的内容更加简洁,但是同时也更加碎片化,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接收更加广泛的信息,一方面却会给人们接受比较深度、复杂的信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四,从时空方面来讲,微文化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形式的衰落。而从另一个方面来件,微文化中又有着比较多样灵活的信息交流、人人互动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其五,微文化十分重视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

其六,如前所述,微文化十分注重个体性,但是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聚流成海,微文化中个性的、多样个体在取得一致后,其所凝聚而成的力量往往比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更大,也更难以控制。

二、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

(一)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比较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但是在微文化背景下,受限于“微”,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比较重要、深刻的东西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同时相较于其它国家的文化来讲,我国在借助微文化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宣传工作时,无论是方法,还是切入点,都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学生难免会生出我国不如他国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

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十分不同,微文化背景下,人们传播的媒介通常是微博、微信等媒体,在传播之前,还需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压缩处理,使其成为比较精简的文字、符号,然后才能进行传播。在这种传播方式中,由于人人都是媒体,其传播结构就主要是由一个一个的传播点组成的网状互动结构,具有“星火燎原”的特性。但是同时,这也决定其传播的信息很难确保真实性和精准性。在这种情况下,大众舆论就十分容易被点燃、煽动,但是其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同时部分或是出于险恶的用心,或是出于经济利益,或是出于情绪发泄的需要,部分人在网上煽风点火,肆意煽动消费公众情绪、传播负能量,激发社会矛盾,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有甚者,会给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三)微文化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的难点

如前所述,微文化一方面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互相矛盾,但是从其各自表述的前提条件来看,这两句话却十分合理。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微文化背景下,同一或相近时空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后者是指不同时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网络上就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群体或群落,而其与传统的群体相比,更加具有个体性质,具有比较独特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凝聚网络上的各色各类群体,促使大范围价值观认同的形成就十分困难。在微文化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条件下,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与现实生活中兴趣、思维方式等都不在一个点的人进行交流相比,大学生自然就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与更投契的人构建深度的社交关系,这就给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微文化加深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

微文化背景下,我国的信息交流比之以往比较方便,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市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之类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想都迅速涌入了我国互联网,并得到了快速有效的传播,有了一定数量的拥护者。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想潮流,尚未建立起牢固价值观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同时微文化背景下新产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化等价值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

三、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的治理路径

(一)巩固文化领导权和话语权

如前所述,在微文化背景下,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上存在许许多多的思想潮流,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领导权。不仅要巩固对微文化的领导权,也要巩固对当前中国文化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点,首先,政府就要对网络媒体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正确认知其在当前文化工作中的作用。然后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加强网络微媒体的阵地建设,以当前流行的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也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具体来说,就要根据现实情况,构建科学合理、多层次、全方位的微媒体宣传、工作体系,建立品牌微媒体,并提高其活跃度、影响力和受众的参与度、互动度,以此来充分发挥高校对文化的引导作用。

另外,如前所述,微文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结构由以前的金字塔式变为点构成的网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部门和高校在信息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就被一定程度地削弱了,自然也就十分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的进行。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高校首先需要针对当前网络上混乱的思想文化状况,明确地表明所提倡允许的、反对禁止的。对于其中的错误、模糊认知则要进行辨析的工作,以解答大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促使网络微文化环境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引领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要针对95后、00后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网络教育活动,尽量消除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隔阂感,拉近距离。

(二)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就要从法治、监管和道德规范三方面入手。以下一一说明。

其一,如前所述,当前部分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虚假不实信息,煽动消费公众情绪,加之其它的不法活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的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就要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构建,尽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培养和宣传,不仅要针对政府,也要针对企业、个人等中国社会的其它组成部分进行相应的教育宣传活动。通过法律手段来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从而促使良好网络环境的形成。

其二,在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后,政府部门还需要构建完善科学的网络监管机制来将其落实。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就要综合考虑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和网络群体等方面的情况,结合相关群体的调查和专家的意见,来进行监管机制的构建完善工作。另外,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政府部门还需要构建优质的网络监管队伍和微媒体人才队伍。这二者都要既对网络世界、微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又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比较高的理解程度。

其三,法治和监管都只涉及下限,而不涉及上限。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促使微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就要对道德的教化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引导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就要通过微媒体、传统媒体等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众、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从而引导构建起完善的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道德专栏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程度和网络道德素质。

(三)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宣传

如前所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助、市场化、立法等方式来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宣传力度,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从而增强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一方面高校则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微媒体、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让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力度。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了微文化的产生,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其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高校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针对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

[1]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64~69.

[2]杨善兵.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赤子,2017(31).

[3]袁洪群.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影响分析[J].长江丛刊,2016(29):180~181.

[4]张春美,陈继锋.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67~71.

[5]郭文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及化解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4(4):50~51.

[6]唐平秋.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J].探索,2015(01):141~144.

[7]许月红.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31(02):85~89.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危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停电“危机”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