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和谐党群关系研究

2018-11-14 23:56:26
长江丛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信息

宁海县委党校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最早由CBS(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于1967年率先提出,他把其计划书中的“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的“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①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②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体是立足于当前世界媒体发展现状,特别是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实际,指的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形态。目前我们所指的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兴科技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本质、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呈单向线性,信息反馈比较慢,交互性差。而新媒体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参与的双方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虽然传统媒体有时也设置一些互动交流环节,开展某些互动活动,但受技术、成本等的限制,一般很难形成常态,不像新媒体能实现随时随地互动。通过新媒体,广大受众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短信参与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用受到版面或电话接入事件的限制,更加方便快捷,人人都可以拥有具有话语权的“小媒体”。③

(二)即时性和便捷性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都有出版或播出的固定周期,而新媒体实现了即时传播。纸质媒体要受信息采集、编辑和交通手段、发行环节的制约,更新速度是以天甚至更长的周期来计算的;虽然广播电视更新速度要快于纸媒,但是受节目安排和播出时间的限制,也无法达到实时传播。而网络媒体运用的光纤技术,实现了光速传播,信息可以实时更新;移动通讯技术更是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联通和交流,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发生的新闻,并可以在网络上即时看到事件发展进程。新媒体的超链接功能使受众可以在网络中的一个连接点上无限制的搜索链接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不再需要为获取资料长时间翻阅书籍报刊搜集资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三)开放性和隐蔽性

相对与传统媒体,新媒体几乎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新媒体利用连接全球电脑的互联网和通讯卫星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受的地域限制和受严格控制的局面,只要具有基本的接受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收到新媒体的信息,由于新媒体同时大量采用移动通讯技术,用户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接收信息。网络媒体在空间上的这种开放性实现了新媒体地域上的全球覆盖。

(四)个性化

这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由于技术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订制他需要的新闻,可以利用各种搜索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获取个性信息。受众还可以自由选择接收时间和地点,不必拘泥于传统媒体条件下“节目单”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无限的节目信息中,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节目。

二、挑战:新媒体为和谐党群关系带来新考验

(一)主导话语权方面的挑战

传统媒体条件下,中共可以通过严格的检查审查制度控制报刊、广播、电视的信息和内容,剔除危害社会安全的信息。而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壮大,互联网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发布的信息会在第一时间传播到网络平台。虽然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如:“敏感词过滤”)可以阻止一些有害信息的传播,但是其作用却微乎其微。

(二)干部执政能力方面的挑战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党的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认识和运用互联网来密切党群关系,对能否建构和谐党群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时代对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如何认识新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处理各种网络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三)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挑战

以互联网为例,一些网络运营商、接入服务商、域名注册服务商,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责任,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不道德行为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因此,互联网缺乏应有的秩序规范将导致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如果处理不好将会损害党的公信力。

三、路径选择: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发展渠道

(一)提高认识,重拾对新媒体的功能定位

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意识层面上,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全体领导干部要树立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新意识。新媒体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自由讨论空间,领导干部需要强化网络意识,不能固步自封的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工作方法中,积极参与网民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善于倾听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予以回复,把新媒体运用发展为一种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工作能力。

(二)培养能力,发挥对群体性事件的疏通功能

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服务广大群众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方面,如果诉求和意见得不到有效的表达或者得以表达却不能切实解决都可能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党群关系的和谐。网络群体事件呈现突发性、复杂性、隐匿性和弱规范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高度警觉、积极应对,实现对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和有效地掌控,不断提高应对变化、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学会用“对话”化解“对抗”,疏通群众诉求的渠道,正视问题、直面民意、理性对待。

(三)优化队伍,完善对新媒体的管理监督机制

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党员干部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新媒体,那么利用新媒体来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强化对党员干部进行执政理念、行政管理等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党员干部进行新媒体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媒介素养。同时,要根据新媒体的特征和规律,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实现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使新媒体成为党的舆论阵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平台。新媒体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顺应发展的潮流,利用网络媒体为己所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加强法制,健全对新媒体法律规范机制

对新媒体进行相关法律规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很早就对新媒体法制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为数不少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新媒体及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极易产生新的问题与矛盾,迫切需要相应健全的新媒体法律规制。在新媒体整体立法规划上,应首先考虑制定一部基本法,作为新媒体法律体系的指导性法规。对已经制定或正在起草的有关法律中,应注意研究与增加涉及新媒体信息网络安全保障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有关网络文化市场经营和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网站人员依法从业,网民依法上网,并严厉查处违法乱纪网络行为,不断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注释:

①张铮.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中州学刊,2013(6).

②齐冬梅.提高应对新媒体的水平[J].理论前沿,2009(15).

③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李永超.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今日科苑,2009(24).

[2]宋协娜,周念群.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挑战[J].理论视野,2011(9).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信息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52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15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传统媒体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6
信息
建筑创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