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力
——诗歌文本的必要指向

2018-11-14 00:49:08董贺
天津诗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感染力诗人诗歌

董贺

诗歌的作品至少要有意境、技巧、感染力,而感染力是诗歌文本的必要指向。我这里要说的感染力,并不是在“诗言志”滥情的旗帜下山呼海啸和马首是瞻,也不是说只要做到了“言志”的就是好诗,更不是说我要高标抒情的要义,呼唤上世纪讲究“三美”的抒情诗的回归。我想说的是:当前诗人们用热衷的记叙、描写这两大表达方式逐渐挤掉了抒情,但诗歌文本的终极指向还必须是抒情,这个抒情如果再具体点,落到实处就是感染力。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同为外乡人,我觉得这种“历时性”的情感更能让我摆脱浅薄的时尚,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来。而《天津诗人》2018冬之卷“中国诗选·辽宁诗歌档案”游子栏目的作品也都沉稳娴练、内蕴着深厚的造诣。

柏铭久的《寻人启事》让我想到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月夜》,这三首都是从思念主题入手,以曲笔的技法揭开了思念的疤痕,因而掀出更大的悲愁。“寻人启事”是贴在墙上的,可是又如贴在他乡澄澈的天空,所以“偶尔会推开记忆之窗”;在故乡面前,照片中“男孩”似乎永远都长不大,这算是最真切的表达了。另外,纯净朴素的诗歌话语,是产自“黑龙江阿城东关黑瞎子胡同”,远离的东北“雪原”给了他“无法填补的空白”,这“空白”悬于心坎,让诗人沦陷在巨大的焦灼与苦痛之中,所以要挣脱啊,要一下下“撕裂”“野兔”,要以“鲜血”和“艳丽之花”的宏大来预设一个死亡。可是啊,当看到“挖掘机挖地三尺”,他才发现“这的生死/遗失”,这样的死去毫无意义,所以“影子努力地往上爬”,“爬”字如珠玑一般,直接写出那种无能为力的受挫感。相比之下,他的《雨中垂钓》韵味性略强一些,在乡愁的折磨下,连“下起的大雨”都如同“无数枪弹”,貌似平静的垂钓者的内心却扬着浩荡的波澜;他哪是在钓具象的鱼啊,他是在“钓着故乡”,是在钓着“亚洲最大苇田千万顷涌动”至美的思念!这思念,充斥在“苇田千万顷”之上,更“涌动”于作者的梦幻领域中,唯有“电光一闪”“爪趾抓到心里”才能让这看透一切的老者不甘地回到现实,回到“万州观音岩602室”。这由远及近的临界性、由静化动的推动力、由实到虚的差异感交织在字里行间,让人忍不住拍案叫好。

剑语的诗笔凝练而富有张力,对生活中的事物具有超出常人的认识。品读《家谱》,我很快从词语的花丛中找到了阅读的暗道,大量的隐喻和象征避免让作品流于浅白,而这些技法的使用又那么真实地贴近事物的本质。我能感受“齐腰深的寂静”,那只能属于“迟钝”的半截人——“中年”:他会失眠,会看到未来的“梦寐”;他会恐慌,会面临自己的“断崖”;他会怀念亲人,可象征“明月”的思念冰凉,怎么也“捂不热”;他“遗憾”无法回到过去,不能踏入两条河流,只能在环环相扣的“齿轮”和时间的“江河”行走中,“流入下一次兴亡”;而在“家谱”中按顺序排列的“乘法口诀”,在给我们展示繁衍生息的脉络的同时,还给了我们阔大的历史观和苍凉的现实感。如果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那么我不认为这一首是上乘之作,也或许会将诗人剑语标注“语言的工匠”,幸好我看到了最后一句“据我所知,走失后/黥面可以相认”,“黥面”就是在脸上刻字,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在这里,诗人运用的这种感性的转移使“黥面”的“痛”从面部回到内心深处,从而成为凭吊先祠时最真实的情感映照。他的另一首《故居》也很具感染力。“午后,阳光很轻,有些褶皱/比樱花瓣还薄,落到地面上也不会碎”,起笔不疾不徐,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轴阳光细碎、情调雅致的画卷。接下来,又是一个绮丽华美的“屋脊雕龙”,写到这里,读者不禁会想:这首诗一定抒发的是午后的惬意闲适吧?当然不是。所以我说这凸显了诗人创作技法的高度娴熟,这种以乐衬哀的手法在现代诗中是不多见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试想一下:要是在阳光细碎、风景如画的午后还能产生哀愁,这该是多大的哀愁啊?当诗人接近故居,发现“这里街道空如剑鞘”,那么谁又是剑鞘中的剑呢?是那些在故居中生活过并远去的亲人!所以“房屋并不是家”,这种物是人非的怅然若失在“影子”中得到了落实。这影子“具有普通钥匙的轮廓”,和亲人们的相貌相似,却打不开“亲人”的“门”,因而“被丢在门外”。 “门”一词双关,让我想到了余光中的《乡愁》中的片段“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或许,隔世的人们只有通过“影子”来交流,急切地“等谁弯腰把它重新捡起”,但是,“等”的人却始终未能到来,这就有了一个让人“怅然若失”的巨大留白。在我看来,技法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情感的真核,就不能产生感染力。那这个技法再漂亮也如同花拳绣腿的把式,只会在与高手的过招中徒增笑料罢了。

作家白落梅说“悲观出哲学家,忧郁出诗人”,好多人也认为唯有郁积着悲愁和怅怨的文学土壤才能生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事实是这样,但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文学作品中并不是只有苦难、阵痛和彷徨,还有鲜花、微风与阳光;前者让人生丰富,后者让人生更有意义。假若我们换一种方式,全用柔软和温和的方式来书写,是不是也能打动人心,或者让读者体悟到一种独特的美学享受呢?

我是第一次阅读刘不伟的“拆那”系列诗歌,谁想到第一次就被震撼了,所以我要说他是创作“口语诗”的杰出诗人,是他让我在诗观上产生了些微的改变。虽然我还不能理解那些先锋、自由、反叛的自我标高,但作为一种诗体既然能长期存在,我想肯定也有它的道理。那么是不是“口语诗”真的就没有感染力,是不是“口语诗”就没有上品可言,是不是我们要对“口语诗”口诛笔伐,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但没有必要,有些作品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习和品味。《刘春天》语言朴实无华,并且完全用的是奶声奶气的婴孩的话语。但我要非常肯定地告诉你,这才是刘不伟从写作现场带来的最真切的声音、最充满爱的声音。他深爱着女儿,所以他知道女儿的最爱——“安妮卡公主”,所以他给嫩芽似的女儿也用这种温软的语言:“爸爸一离开呼和浩特/你就嘟嘟想爸爸想爸爸/鼻子也想/眼睛也想/耳朵也想/肚肚里也想”“是呀/爸爸可想你了/可想可想了”;他的诗歌话语又是那么轻柔,拒绝任何生硬和令人恐怖的词语,生怕给幼小的心灵带来哪怕一点点的伤害:“真有那么好吃吗/都舔坏三个手机了/这样子当然不好了/有辐射/辐射就是大老虎吻你的小脚趾头”。这首饱含着父爱和亲情的作品,是送给女儿的最好礼物;刘春天长大后定会感激那个疼爱她并会写诗的好爸爸。他另外的两首诗同样具有感染力。《轮椅》整首诗虽短小精悍,却富于情感的跌宕:“我买了个轮椅”给谁呢?却是“我要推着自己”,起笔就用白描勾勒了眼前的不堪;接着“晒太阳喽”表达了长久未能出屋的欣喜;最后“我要为自己擦去眼屎/我要为自己擦去口水/我为我自己流出浑浊的泪”则递出无限的落寞和痛感。病后不能行走已让人心痛,更何况是无人照顾,怎能不生出诸多感慨和辛酸?诗人在写自己吗?如果是诗人在写自己,那我们从何看到那种大悲悯的情怀,这首诗又会缘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构思中,诗人精妙地做了一个外延上的推及,由虚构的小“我”转向社会上众多的“我”,他是在为全天下所有的孤寡老人发声啊!而《玫瑰糠疹》更像是一首对苦难的赞歌,当我读到“说是体内的毒/血液中的愤怒/这肉嘟嘟的花蕊/新鲜粉嫩”后,我被惊呆了。面对难以治愈的玫瑰糠疹,作者竟然不是诅咒、詈骂或痛恨,而是放下身位去颂扬和赞美;接下来又用玩世的态度揭示“痛”感:“痛/锥心锥肺/多么盛大/如此暴虐/你曰玫瑰之疹/你曰黑暗中的用力过猛”。他宣告着:你所说的并不是我所惧怕的,更不是我所“紧张”的。接下来的喃喃自语更带有傲视顽疾的姿态,“紧张/紧锣密鼓的紧/剑拔弩张的张/姓张的张/张冠李戴的张/张小丽的张/张秀媛的张/张老师的张/嚣张/缓缓张开了翅膀”,这种反节制的铺排的絮语看似没有意义,实则是再次舒缓了语言节奏,这还是在为前面的姿态正言:玫瑰糠疹,其实我对你一点都不“紧张”、我 “嚣张”了你又能怎样?刘不伟的三首口语诗用字都那么轻缓,但同样都能沁人心魄。这让我想到太极拳的外观美和杀伤力,“轻”超越了重,举重若“轻”,更显功夫。既然可以“轻”,何必声嘶力竭?既能打动人心,何不轻轻一触?既然生活给予我坎坷,又何妨在棉朵上翩翩作舞?

《天津诗人》2018冬之卷“中国诗选·辽宁诗歌档案”游子栏目十五位作者的诗歌文本,或是有效地控制着词语的冲撞与奔突,呈现出外延和内涵上的有机统一;或是实现情感的空灵与扭转,唤醒了日常中陌生事物之间的关联,总之都能让我在意象的牵引和思想的追随下,形成某种触碰、思辨或认同。还有这些诗人们,当年眼含热泪地离开,如今终于以文字的方式达成了某种回归,他(她)们浓浓的眷恋与热爱,连同在异乡打拼的荣光都通连着辽宁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多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啊!她深情地凝望着,让所有的游子们都走得坚定、安然,又那么富有诗意。

猜你喜欢
感染力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Pygmalion
感觉了的东西才是有感染力的
心声歌刊(2019年6期)2020-01-18 09:16:56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如何提高电视播音的感染力
新闻传播(2015年19期)2015-07-18 11:03:26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