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要想第一时间发现有抑郁倾向的学生,不妨借鉴我们中医诊断的方法——“望闻问切”。望——观气色。通过最简单的外在观察,看气色、看精神状态,看食欲睡眠等;闻——听声音。看有没有说过消极的言论,比如,“活着真没意思”、“我都麻木了”、“一点都不高兴”等等;问——问症状。一是问有没有身体疾病,多表现为头痛、无力、失眠;二是问有没有心理障碍,比如,记忆力下降、自我否定等;切——摸脉象。在综合分析“望闻问”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量表测试,把准学生心理脉搏。比如,常用的SCL-90测评量表,以及专门针对抑郁症的SDS自评量表和伯恩斯清单,这些测评量表网上都有详细解读。
一般而言,引发抑郁症的因素主要有四种:一是遗传因素。如果直系亲属中患有抑郁症,那个体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5~3倍。二是生化因素。大脑中5-羟色胺长时间含量过低,就易于患上抑郁症。三是性格因素。具有偏执、孤僻、内向、自卑等性格特征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四是社会心理因素。遭遇重大挫折,持续面对压力,长时间情绪低落等,都容易成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上具备某些特质,就可能为抑郁症的滋生提供适宜的“土壤”,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社会心理因素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抑郁情绪则会迅速“生长”。
一是了解情况。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是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抑郁症防范方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三个了解”:(1)了解心理。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摸底了解一定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在新生入校、考研毕业等关键时期,要通过查阅档案、心理测评、个别谈心等途径,摸清心理底数,争取从源头上消除隐患。(2)了解家庭。家庭环境对于人,尤其是小孩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因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那些在特殊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有利于提高我们开展预防工作的针对性。(3)了解性格。许多临床案例已经证明,具有内向、自卑、孤僻、偏执等性格特征的人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常人。但并不代表,性格外向开朗的人就不会患上抑郁症,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
二是警惕信号。对此,我把他归纳为五个字“懒、呆、变、忧、虑”。
懒——生活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呆——反应迟钝,遇事犹豫,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
变——性格改变,自评下降,精力、体力、脑力大不如前。
忧——人逢喜事还是精神不爽,自感不适,又查不出病因。
虑——胡思乱想,焦急不安,一筹莫展,常常内疚自责。
三是疏导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绪就像大水,你不让它发泄出来,就像往水库里蓄水一样,只能越涨越高,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压力。交谈、聆听、倾诉是导泄负面情绪的重要渠道。我想,对我们辅导员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一名听众,耐心倾听,并适时给予肯定与疏导,避免将谈心变成一种教育和训斥的方式。
一是立即上报送治。抑郁症目前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若及时治疗,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疗机构,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患病原因,并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家人,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理解关心患者。抑郁症患者往往十分敏感,不喜欢主动谈及病情,所以,最好的理解关心就是把他们当作和你一样的普通人看待。即使他们对你足够信任,原意和你谈及抑郁症,有些话也要尽量避免。比如,你这病什么时候能好?会复发吗?这些问题,患者自己都不清楚,他怎么回答你?而且还会让患者觉得你不理解他们。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提问:昨晚睡得怎么样?药物的反应有没有好一点?针对患者的敏感,我们就是要把理解关心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三是安排专人看护。一方面要督促用药。临床病历也证明,坚持服药是治疗抑郁症的最好方法,而擅自给患者停药,则会大大提高复发概率。另一方面要密切观察。抑郁症患者是出现事故案件的不稳定“元素”,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抑郁症首次发作后5年内有半数以上会复发。所以,无论病患外表看上去多么正常,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始终确保患者身边有人陪护,尽量不让其独处。
四是鼓励参与活动。患上抑郁症,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有按时吃药和“移情”。美国科学家就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让患有抑郁症的病人每天坚持跑步,结果一个月后,80~85%的病人迅速好转,其效果远远超过药物。研究发现,阳光是最好的天然抗抑郁药物,而且跑步会使人体内分泌一种叫脑啡呔的物质,这种物质会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快乐感。所以,在患者不抵触的前提下,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外出活动,哪怕只是晒晒太阳、散散步,也比呆在房间要好得多。
五是搞好教育引导。作为辅导员,仅仅做好病人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搞好教育,引导其他同学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正确认识抑郁症,防止“谈郁色变”;二要注意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三要关心爱护患病同学,尤其不能出现歧视。生活在一个融洽、和谐、愉悦的集体里,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有助于大学积极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