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回顾历史,中央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完成长征。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战争诗篇,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将长征精神注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帮助大学生从“学生”成功转变为“职业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红军长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历时两年胜利完成。这当中所培育的长征精神成为后世不断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党中央领导对“什么是长征精神?”做了精辟的概括总结。如在红军长征50周年大会上,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示:“什么是长征精神呢?概括地说,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1]在红军长征60周年大会上,领导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在红军长征70周年大会上,领导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3]虽然党中央领导在对长征精神的概括上,思路层次不同,文字表述不同,但总体来说,不外乎以下关键词: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牺牲、实事求是、顾全大局、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笔者认为长征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理想信念是推动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支持人们克服困难,是保证人们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红军战士正是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信一定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才能在长征途中冲破敌人围追堵截,经受千辛万苦,以惊人的毅力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没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
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还因为广大红军战士有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道道险关,爬过一座座终年积雪的雪山,跨过漫无边际、荒无人烟的千里草地,而且还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他们吃树皮,啃草根,煮皮带,挨饿受冻,饱受了人间所没有过的艰苦,而这种苦难可以说完全超越了人的心理和生理所能承受的极限,但红军却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拼搏精神冲破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基础,是指导我们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长征的胜利,就是党和红军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遵义会议之前,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教条主义泛滥,中国的革命路线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军事指挥错误,致使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顺利地揭发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巢”和长征以来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将革命引导到正确道路上来。遵义会议也因此成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典范。这种精神一直指引着党和红军取得长征乃至革命的完全胜利。
长征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到战士,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凝聚成心系他人、无私奉献的阶级友爱之情。由此可见,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2017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进一步刷新了“史上最难就业季”。领导在各地考察时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第一,认真抓好扩大就业,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重要的方式方法。
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培育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指导大学正确择业、顺利就业、勇于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存在多元化以及偏异倾向。当前,大学生的主流就业观是积极和健康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存在一部分人信仰和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最明显的是,大学生过于追求高工资福利,基层就业意识淡薄,社会奉献精神缺失。
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会选择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去个体、私营企业,这就使得“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存在。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就业政策,例如鼓励大学生志愿西部地区服务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由于部分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性质、工作地区和薪酬福利要求较高,所以是不愿意去的。这表明了大学生服务意识差,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缺少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意识。
长征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为民,甘于奉献的内涵,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考虑个人需要是不可避免、无可厚非的,只有个人需要在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就要考虑到这种职业选择是否是符合社会需要,而这里的社会需要体现着全社会共同利益和愿望的需要,是个体需要的概括和总结。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建设,人民需要当中,是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现实的方式。
大学生从一名“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迷茫、焦虑、浮躁等不良的心态。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更加不利于求职成功,实现个人职业理想。而大学生之所以迷茫,焦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无法正确认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无法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往往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和天真浪漫、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接触到残酷的现实,便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状况。一方面,部分学生产生极度的自我怀疑和自卑心理,不能正确的接纳自己,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觉得是自己怀才不遇,满怀负面情绪或者负能量,出现愤世嫉俗的现象。这都不利于大学生个人身心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处理心理、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也容易出现教条主义倾向或者经验主义倾向,不能客观实在的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长征精神中蕴含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指引大学生客观的定位自己,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在职业发展教育中,老师需要运用到一些权威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以及职业价值观,学生在面对挫折与成功面前,不会盲目自卑或者自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会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让大学生从“学生”顺利转化为“职业人”。
运用长征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成就心中“职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已经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4]目前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为高校必修课,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
在理论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挖掘长征精神内涵,对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予以塑造。比方关于“就业指导”中“就业政策”的讲解引导。无论是对于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志愿西部地区服务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选调生、特岗教师等政策,教师可以以长征小故事为案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人民需要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的价值。[5]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各系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与当前就业形势,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的指导。所以与其他专业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具有实践性,指导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活动,以“职业发展”为抓手和切入点,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关怀”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原点”,也是“盲点”——正确认识自我,着眼于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明确目标,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自主习得生存、学习、交流、共处、做事和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内在素养和品质。
要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以长征为主题的相关活动。比方说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可以开展“我的大学、我的长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大学生将自身的发展轨迹模拟为一条长征路线,在思想上用长征精神武装自己,切身体会践行长征精神获得的成功和偏离长征精神遇到的困难,在实践中内化为正确价值观。在“创业指导”实践教学中,可以开展“长征体验式素质拓展活动”,让大学生走进具有长征红色文化基地,亲眼看看前辈们留下的长征纪念物,感受长征文化的浓厚气息,通过素质拓展活动,磨炼自己艰苦奋斗的品质,培育团队协作的精神。这些都能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