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高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也随之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志愿服务,也有别于普通大学生志愿服务,现有的志愿服务模式在如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在表现方式上较为灵活多样,但是内容不丰富,服务效能不足。二是在体制机制建立上过于雷同,创新不足,专题培训的专业性不高,经验成果缺乏积累传承。三是人员构成松散不稳定,服务项目缺乏时间和空间的统筹协调。
协同有效的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需要通过高校间的集成合作、相互耦合,促使服务项目效果的放大。充分挖掘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使项目管理互通互联,实现资源高效共享,形成较为系统的经验积累,从而提高效率,集中优势资源,扩大影响力,节约活动成本。协同有效的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的优势在高校假期中提现的尤为明显,相同生源所在地的同一专业大学生党员可以成立一个假期临时服务组织,在生源所在地因地制宜的组织开展服务活动,将大学生党员资源融入家乡经济发展当中。促进了不同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交流和耦合。
各大高校可利用党员数据库将志愿服大学生党员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分类、评价,并构筑网络协同平台。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要以社会的阶段性需求为导向,共享平台资源。平台各模块调试正常运行后,各种团体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需求信息,大规模服务项目由承接项目服务团队组织实施,对于个别岗位的需求,志愿者可以和需求方对接服务项目。
平台建立后,运行管理模式、参与项目方式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一是可以由政府规划平台的建设、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行;二是可以招募社会资源为平台运行管理提供物质保障;三是共享资源的高校提供培训、评价、队伍选拔、专业指导保障等服务。四是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筛选跟适合的服务项目。
以往的服务多停留在简单的民众服务上,提供服务所需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学生再提供志愿服务时运用的专业知识不多,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未能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通过高校园区协同平台的构建,能够达到志愿者活动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等目标。同时该平台也能实现师资力量的集成化,为志愿者提供更有选择性、更专业的培训教师队伍,促进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所有志愿者均可以在网络服务共享平台上共享专业教师开设的视频互联网课程,使志愿者可以得到更为系统的、直接的、可选择的教育培训。志愿者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同时也会被计入对本名志愿者的考核评价当中。
在项目建设方面,网络服务平台更可以发挥其资源共享的优势,促进精品项目的评选建设。在不同项目整体策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大院校丰富的专业资源,充分利用不同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培养方向,发挥协同平台资源共享优势,持续推进专业性较强的精品项目建设。例如,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进而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服务理念,通过协同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发布信息招募相应专业的大学生党员服务志愿者,并获得对应的医药企业和相应的乡镇卫生组织的支持,持续推进医对医精准对接的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工程;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可以利用假期回生源所在地的乡村开展留守学生课外辅导精品项目;艺术类院校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帮助指导或者合理化建议等等。一些社会需求极为强烈、地域资源薄弱的项目,通过协同网络服务共享平台均可以实现高效对接,平台实现了高校资源和社会需求的高效整合与无缝对接,有效提高了项目服务水平。
通过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协同管理网络平台,志愿服务活动更为精准、更为细化、更加适应社会需求,集合各方资源的整体力量,发挥高校大学生党员这一特定群体的资源优势,根据大学生党员专业、爱好、专长、兴趣、技能、时间、地域性等不同特点。更加彰显了志愿服务的自主性、灵活性、精准性、系统性,量化了服务成效,进一步满足了服务社会的总体需求,更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精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