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其中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对当地人民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持续发挥着作用。因此,挖掘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并深入研究使之融入当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无论是对于传承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还是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研究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当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据承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共有55个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43.16%,其中满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8.4%。[1]因此,满族文化对当地人民产生着深远影响,研究和传承满族文化成为必然。
满族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舞蹈、音乐、曲艺、饮食、服饰、艺术、节日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代表性满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目前中国会说满语的人已经不到100人!”文字相对语言来说情况好些,但是要达到非常不错乃至精通程度的,少之又少。1978年以后沉寂近百年的满族舞蹈获得新生,除对传统舞蹈的研究之外,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由专业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师生改编创作、出演的满族舞蹈。满族音乐逐渐被人们淡忘,即便是极少数懂得的老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面临同样境况的还有八角鼓戏,它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近年来发展缓慢,许多曲目濒临失传,亟待挖掘、整理与保护。清末民初的乡谣这样描述满族的饮食习俗:“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个盘子,先吃血肠。”又云:“粘面饼子小米粥,酸菜粉条炖猪肉。平常时节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苏油。”[2]满族饮食文化现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满族服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其中,旗袍、坎肩、马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此外,满族妇女的头饰和马蹄底鞋也极富特色。现如今这些基本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满族艺术包括补绣、剪纸、面具等。补绣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宁满族剪纸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们如今都面临着传承难题。满族面具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美术、戏剧等学术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启示,也为旅游提供了巨大商机,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对其进行开发。农历十月十三是满族的“颁金节”,它是满族最重要的节日。据笔者所知,承德还没有举办过此类节日,而北京、上海、吉林、锦州、抚顺等城市都举办过,且收效甚好。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应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学校内部各部门要加强联动,而且要加强与政府机构、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本文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研究、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四个部分举例阐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我校开设了满语、清史、满族体育、满族舞蹈、满族剪纸、民族绘画及工艺制作等课程。并在全校大一学生中开设一个学期的满语必修课,也有面向全校学生的满语和传统文化选修课。各学院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探求与满族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积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方面融入民族特色。例如,外国语学院在翻译专业的小学期实践中开设了满族传统文化调研项目,指导教师带领各组同学奔赴各县开展调研,并翻译成外语,通过视频等形式进行成果汇报。
但问题是这些教育都是浅层次的。笔者认为应该为那些真正对满族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希望深入研究的同学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深入学习的机会。
我校组建了“少数民族体育和满族音乐舞蹈”研究室,开设了珍珠球、蹴球、陀螺、押夹、射弩等民族体育项目。成立了纳兰性德研究、避暑山庄研究中心和承德清音会,其中清音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反映满族风情的音乐舞蹈和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这些成果多出自于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和中文专业,其他专业在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方面做的并不好,甚至还没有开展。而它们并不是与民族传统文化毫无联系,只是没有深入挖掘、展开联系而已。
值得注意的还有,虽然学校在研究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只是少数人参与其中,而且大部分是教师,笔者认为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例如,体育学院可以在全校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育必修课中增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兰性德、避暑山庄研究中心和清音会也要面向全校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一方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校应鼓励学生成立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社团,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帮助;联合校内外其他部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活动;定期邀请满族文化研究专家来校为学生举办讲座;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带领学生实地感受、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定期举办满族传统文化大赛,例如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服装设计大赛、舞蹈大赛、剪纸大赛、补绣大赛等;早晚开展“满族秧歌”广场舞;利用“课前一分钟”介绍民族传统文化或者同学们在这方面的感悟;借鉴北京、上海、吉林等地的成熟经验,联合政府举办“颁金节”等。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鼓励学生通过抖音、优酷等视频网站传播满族传统文化。另外,在“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比赛中,也要鼓励、带动学生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地方特色,传播传统文化。
学校通过“调研河北”等实践活动,鼓励、带领学生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开展调研。各院系要把专业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旅游文化专业可以设计推出满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线路,音乐舞蹈专业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对满族传统音乐、舞蹈和曲艺的挖掘、整理与开发,生物专业可以开发生产出售满族特色食品,美术设计专业可以设计出售满族特色装饰和旅游纪念品,初等教育专业可以设计出售补绣、剪纸、面具等手工艺品,传媒专业可以设计制作面向大众普及满族传统文化的网页、视频等。
总之,一方面,我校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名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不断改进和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最终实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双重目标。这条路上,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