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瑞红/山西省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个融汇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会涉及到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政治知识、历史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师生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活动,那么信息量显然是不够的,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地理课失去兴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这个不足,通过互联网,师生都可以方便的获取海量信息,使之成为地理教学的丰富资源,例如中国地理方面,可以从网上查阅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加深学生的印象;世界地理方面,可以借助时事新闻,结合地缘政治进行讲解,让学生觉得教学内容鲜活有趣,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平时教学中我会常安排些课前课后网上查阅资料的作业,来延伸服务课堂教学,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或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确实作用很大。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在学习中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只占11%,这就说明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视觉感观,作用远远大于听觉感观。但是传统的地理课堂,依旧是学生听老师讲为主,能够运用视觉的地方,只有教师板书和教学挂图,这些静态的图像,很难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视觉集中力,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PPT、录像、动画、微视频、微课、等多种视频形式,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观同时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一般都是抽象的理论概念,中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完善,在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方面尚不成熟,老师仅凭语言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特别对地理过程的内容,如板块运动一课,学生很难想象出几大板块同时向不同方向运动的情形,这时,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出独特优势,通过3D动画模拟,多角度的展现出板块运动的轨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一个明显优势就是为师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我们都能认识到师生互动对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传统课堂上,受时间限制,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有疑问或者有想法,但找不到机会表达出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师生建立微信群、QQ群,师生的互动就可以延伸至课外,老师可以随时向学生推荐学习资料,学生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学习中的困惑,而且这种交流既可以是集体性的,也可以是一对一的,有利于老师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可视化是信息化教学的有利优势。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视觉形成呈现给学生,教师再辅以讲解,进而实现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例如,地球的运动一课,关于地球运动过程,和因此产生的昼夜、四季、不同纬度的气候特征,特别是极昼极夜现象,学生只听老师讲解,很难有直观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展示,配合各种现象的实景录像或照片,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老师再进行重点讲解和强调,学生就很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公布的全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7%的青少年能坚持集中精神听课30分钟以上。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精神分散现象,这并非都归结于学生的纪律性差,而是由于心理特征造成的,心理学上称之为思维疲劳期。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要重视抓住切入时机。课堂前半段时间,学生大多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活跃,而且授课内容还未到重点,此时过多利用信息技术,效果不大,甚至会让学生的注意力从听讲转移到信息技术设备上来;但到了学生的思维疲劳期,适时加入信息技术辅助手段,会让学生获得新鲜感,视觉、听觉受到刺激,起到调节情绪,活跃气氛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阶段内容。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很多,与地理学科整合应用的途径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中学地理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