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解构

2018-11-14 22:44:32/
长江丛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逻辑马克思主义

■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四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命题,这是多年来实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思路的重要补充,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也彰显了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从逻辑视角来看,既有其逻辑生成规律,也有着丰富的逻辑内涵,更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逻辑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生成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史观。

(一)是民本思想的历史继承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孟子·尽心章句下》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政篇》提到“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唐太宗与君臣四次舟水之论,得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博大精深地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其认知判断。

(二)是群众史观的价值遵循

在《德意志形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1945年,领导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最高标准。”十四大通过的《党章》中首次阐述了“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继承和发展了群众史观,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价值遵循。

(三)是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就出现了203次,并用3个“最”彰显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领导在主持召开研究“十三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中,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真正将“以人为本”作为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内涵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就是思想上重民、行动上利民、决策上兴民。

(一)思想上重民: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领导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的唯一宗旨,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权力观同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领导强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系列重要讲话和30余次国内各地考察中,“人民”一词被提及的频率最高、分量最重。

(二)行动上利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领导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要把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行为基准坐标,把一切能够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一切能够为人民群众带来最直接且最大程度受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决策上兴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领导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引用谚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句化也道出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也迫切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作出庄严承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凝结了共产党人执政的核心理念和经验智慧,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完全正确,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一)传承性意义:贯通和延伸了以人为本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也是最高价值取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这一宗旨便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以人为本”

理念贯穿于党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始终坚守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则是继承和发展了“以人为本”理论和实践逻辑,继承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要义,提升了以人为本新境界,拓展了以人为本的外延。

(二)方向性意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使命呼唤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专注于人民视角,破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时代课题,是推进“四个伟大”的根本方法,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找到了新思路、补充了新动能。

(三)发展性意义:推动和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解决“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由谁分享发展成果”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实现了人类社会物质大发展,更加促使整个人类社会把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和目的,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了人民这一根本立场,是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题中之意,也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转型的不二选择。需要全党上下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在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逻辑马克思主义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逻辑
创新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30:46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