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纪的法国正处在路易十四的严格统治之下。当时的法国等级界限森严,所有人民被按照自身社会地位的不同分为三个等级。此时的法国社会,君主已经完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解释君主意志:君主的统治意志就只是,或者只应该是公意或法律;他的力量只不过是集中在他身上的公共力量罢了。最后,君主居然具有了两个主权者,一个是权利上的,而另一个则是事实上的;这时,社会的结合便会立即消灭,而政治体也便会立即解体。[1]
此时的法国封建世俗王权对人民的压迫已到了极其严酷的地步,启蒙运动浩浩荡荡,不断涌现的新思维剑指落后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摧毁封建制度及封建习俗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对个人前途、国家的命运以及民族的未来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卢梭在深入的思考过后提出了民主思想,来改造社会弊端,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公意、人民主权、直接民主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实现人民的权利。
公意概念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概念,是人民主权理论的基础。虽然人与人之间时通过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组成一个“共同体”,即合理的国家。由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产生的国家,不应当存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分离的现象,更不应该存在外在于人民的权力。为此,他提出了“公意”理论。
“公意”概念的提出就为论证这个过程。卢梭认为,设计一种真正的政治共同体,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达到下面这样的要求,就是说“要寻找一种组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参加者的人身和财富。[2]这一点就证明了,权利平等及平等所产生的正义概念乃是出自每个人对自己的自私,因而也就是出自人的天性。这一点也就证明了公意若要真正成为公意,就应该在它的目的上以及在它的本质上都同样地是公意。”[2]
卢梭对于“公意”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确定主权在民的基调,随后以此作为出发点论述民主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则直指法国的当前现状,少数统治者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公意”。
人民主权学说是卢梭民主理论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按照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共同体的每一个结合者都以其自身的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指导之下,并且共同体接纳每一个结合者作为全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每个人所结合行成的共同体便是主权者,主权者享有主权,主权者的意志就是公意。正是这些不同利益的共同之点,才形成了社会的联系;如果所有这些利益彼此并不具有某些一致之点的话,那末就没有任何社会可以存在了。因此,治理社会就应当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1]
卢梭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而且还从政治实践角度为人民主权的实现设计了一种制度安排即直接民主制。卢梭提出,定期召开公民大会,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权,然后由人民政府执行行政权力,实行直接民主制,是最终实现主权在民的形式和途径。在理论的基础上,卢梭还设计了具体的民主制度。
第一,由全体人民直接制定并修改法律。在卢梭看来,“代表的观念是近代的产物;它起源于封建政府,起源于那种使人类屈辱并使‘人’这个名称丧失尊严的、既罪恶又荒谬的政府制度。”正是这种行为,我就称之为法律。[1]卢梭对法律的定义就是“全体人民对全体人民作出的规定。”
第二,确定法律和公民。卢梭的法律思想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法律代表着意志的普遍性,另一个是对象的普遍性。法律意志和对象的普遍性,强调了在法律面前没有任何的特殊性,每个公民都得毫无列外的遵守,体现了法律的基本原则。
首先,卢梭的民主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领袖,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罗伯斯庇尔、马拉、圣鞠斯特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深受卢梭的民主思想影响。并且卢梭关于主权的这些论点对法兰西共和国的宪法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791年的宪法的提法是“主权属于国民”,1793年的宪法的提法是“主权属于人民”;此后的宪法,除1946年和1958年的宪法以外,对主权的提法都是“属于国民”。1946年和1958年的宪法的提法是“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3]其次,卢梭的法律理念深入人心,并指导着1789年后人们的政治实践。《社会契约论》的内容,经过马拉等人在公共场所反复宣讲,深入浅出,最能打动人心。虽然有学者指出《社会契约论》中的民主思想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且现实政治生活中难以运用,但是依然不可否认其思想的革命性、先进性以及对后来人们实现民主政治实践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