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哲先 王嘉锋 高 源
淮安市淮阴区组建了一支由村党总支书记、派驻第一书记、扶贫专干等人群组成的“扶贫先锋队”,在扶贫路上,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坚韧的脚步,唱响了一曲动人的“扶贫之歌”。
“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这顶‘帽子’我们家戴了很多年,是王书记领着我家种香瓜走上了致富路。”董玉珍嘴里的王书记就是淮安市淮阴区凌桥乡泗河村党总支书记王玉祥,而她是最早跟随王玉祥种植香瓜的一个。现如今,香瓜已经成为凌桥乡的代名词,凌桥的香瓜产业发展得顺风顺水,这不,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早在2006年王玉祥到山东考察学习后,就毅然发动泗河村村民种植大棚香瓜,并带头与人合种了10亩。“但还是没人肯种啊,没种过,怕亏钱。”王玉祥说,“当时很多贫困户也想搞,可是又没钱,我就说没钱我负责,等赚了钱再还我,亏了这钱我就不要了。”讲述时王玉祥有些激动,好像回到了当年那段岁月。据了解,通过他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筹起来的钱,当年总共借出去62万。
2007年,泗河村总共种植了103亩香瓜,到了第二年,涨到1000亩,第三年已经达到2000亩。丰收年的亩产量能达到8000斤,一亩地的纯利润有8000多块。“村民当年就把钱都还清了”。群众种香瓜富了,王玉祥心里也开了花。
新堡村的村书记徐贻虎回忆说:“那年乡里开会,王书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任何群众因为没有钱搞不起大棚。”
正因为王玉祥10余年的悉心栽培,香瓜也给这个村带来了甜蜜的“回馈”。“全村每年存款总金额超过2000万,70%以上的人家在城里镇上买了新房,生活过得就像凌桥香瓜一样甜蜜!”
“这条路扩宽后,群众不但出行方便了,农产品也能及时运出去,卖出的价钱高,群众的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该区丁集镇组织委员严桂琴感慨地说。说起这条路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丁集镇丁集村的第一书记丁宗啸。
2017年,丁宗啸作为交通运输系统推荐人选,到丁集镇丁集村担任村第一书记。通过与村干部深入沟通及实地走访,丁宗啸找到了制约丁集村发展的症结,那就是因为路的不畅导致农产品滞销。“要想富,先修路”,丁宗啸作为一名“交通人”,对这句话更有深刻体会。
“丁集黄瓜”是淮安市知名地标农产品,种植黄瓜的日光温室大棚全村有220个。“这条路叫丁五路,是黄瓜运输的主要乡村道路,前些年修建时考虑不够长远,就修了3.5米宽,现在已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要。”丁宗啸介绍说。
为拓宽致富路子,丁宗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他积极推动丁集镇和区交通运输局“结对”,当年就为丁集村争取到700余万元,将丁五路扩建成了5.5米宽的水泥路。
“这条路我们绝对放心,一是丁书记自己很专业,二是他还鼓励我们全程参与和监督工程,有疑惑的地方直接找他就解决了。”村民丁洪珍说。丁宗啸坚信,他修筑的不仅是一条运输水泥路,更是一条早日脱贫致富的“信心路”,打通的不仅是丁集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刚开始的时候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打电话,问其他乡镇的扶贫专干,问领导,寻解释,求告知,一样一样摸索,一遍不行两遍,问不清楚就再问,这其中,我没少受别人白眼。”话音刚落,叶月明笑了,笑声中夹杂着些许辛酸与苦涩。
叶月明来自水乡泰兴市,是个地地道道的90后水乡姑娘,刚参加工作的她,遇到第一件棘手的事儿,就是当起了乡里的扶贫专干。刚接手时,头脑空白、一片茫然,扶贫的抓手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一系列的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现在的我不用看记录就知道系统里有多少农户、多少结对、多少死亡、多少新增、多少清退、多少返贫、多少姓名错误,都在我的脑海里,谁也抢不走。”说完这些,叶月明笑了。谁都知道,这些数据的背后承载是无数个夜以继日、东奔西走。
对于淮阴区的扶贫干部而言,最熟悉、最常用的就是“阳光扶贫APP”,新要求、新标准不时地提出,有时候上午刚布置的工作,下午的要求就可能发生改变,要求的改变可能带来的就是已经做好的事情被推翻,周而复始、重复繁杂,而这在扶贫工作中却只是冰山一角。
扶贫工作要干好,需要广大干部沉在基层、干在基层,真正做到知民情、察民意、帮民忧、解民困。在叶月明的努力下,通过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截至目前,袁集乡已经为贫困户送去共计10余万元的物资物品,送技术、找门路达1000余人次,党群干群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作为一名基层扶贫专干,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当下每一件点点滴滴的小事。”叶月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