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涛的绘画理论

2018-11-14 22:44:32/
长江丛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画学石涛苦瓜

■ /

清人石涛既是理论家也是画家,其绘画理论主要集中在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一书和散见于各处的绘画题跋中。今人对石涛画学之理解多从只言片语出发,加以附会缘饰,多牵强奥赜,全然割裂了石涛所言之语境,往往不得其要领。究其原委,既是由于附会者往往出于个人需要对原文断章取义;还因为《苦瓜和尚画语录》在文体上多散议,语言上多艰涩难懂,并不似今人归纳总结以体系示人,且语言通俗易懂。除此外,最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今人对石涛所处时代的文化不够精通熟稔,从而导致讹误颇多。事实上,《苦瓜和尚画语录》所论之内容大多有出处,其所涵盖之章节也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处处体现了石涛精深宏富的思想体系和构思。如对该文十八章做一分类,则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

其一,一章“一画”篇和四章“尊受”篇,此两篇围绕着“一画”之说展开,一篇主要解释何为“一画”,四篇进一步阐释“一画”之“受”与“识”,也就如何接受、感受和理解“一画”说。其二,二章“了法”、三章“变化”可归于一部,此部分均是在论述“法”,“了法”章陈述了何为法和法之作用,“法”即是规范、规矩或规律,“变化”章则阐述了法之发展变化。其三,从五章“笔墨”起至十八章“资任”均可列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所含内容颇多、涉及绘画创作的方方面面,但通览下来“笔墨”“运腕”“絪缊”“山川”“皴法”“境界”“蹊径”“林木”“海涛”“四时”“远尘”“脱俗”“兼字”“资任”共计十四章大致逃不出绘画之技法、格调和画家应遵守之准则三部分,都具有极强的实操性,而非对原理的阐释,故可归于一部。

将这三部分进行总结,大致可总结出石涛绘画理论的三个层次,即“一画”作为核心的理的部分,“一画”运行所遵循的“法”的部分,“一画”实施中的技的部分,这三部分别对应上文整理出的三大板块。石涛在《题春江图》的跋语中曾写道:“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理法本无传,古人不得已。”这里所谈的理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画”,“一画”乃是石涛绘画理论最为核心的本质特征,也是其绘画理论的统帅。可以说,对“一画”的解释是叩开石涛画学之门的钥匙,而对“一画”的不同的解释又必然会对石涛的绘画理论产生全然不同的理解。

通过考订《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之出处,就能发现该著最终为重要的“一画”章中的结尾,石涛曰“悟道一以贯之”,即是出自《论语·里仁第四》“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相应,这里的“一画”即是统领绘画之“理”。另,石涛直接提出的“理一万殊”也是源于宋明理学中的“理一分殊”一说,“理”指宇宙的本体之理是唯一的,分殊”指本体之理在具体事物在中的体现,理一分殊是儒家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观念。“理一万殊”与“理一分殊”虽一字之差,石涛用在绘画中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终篇的“资任章”中,石涛又以“仁者不迁于仁,而乐山也。”附会《论语·雍也篇》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这么看来,儒家文化即是“一画”的重要思想来源。

然而,郑拙庐(秉珊)的观点却与前述相左,他认为“一画论”是石涛受其师傅善果旅庵本月禅师的影响而提出的,本月曾在答玉林通琇“一字不加画,是什么字?”时以“文彩已彰”之禅机对之(见《五灯全书》)。持此观点的还有美术史家俞剑华。石涛在文中有“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之说,所谓“一”即指“心”,因为心乃画者之本源。他在“遵守”篇中就谈到“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散见于各处的画跋中也曾多次强调“心”之重要,他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可见石涛对“心”的重视。禅宗历来强调“以心传心”,认为心性至关重要,这些莫不是以心开悟的明证。石涛在论述“法”时指出“盖以无法生有法”岂非随心所欲之至境。那么把“一画”归结为心画似也言之成理。

而美学家伍蠡甫在其研究中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石涛所言“吾道一以贯之”,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得一以生”乃同义。伍氏之说不无道理,毕竟石涛在《画语录》开篇所提“太朴不散”即来自《老子》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且无论是行文句式还是结构用语石涛都颇有道家风味。另一美术史家阮璞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释道济(石涛)究论画理,所以拈出‘一画’为说者,盖缘‘一画’为《易》爻立象之始基,人文最初之发露,所谓‘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陆游《读<易>》)”(见阮璞《画学丛证》)。《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反复出现的“混沌”“絪缊”,前者出自《周易·乾凿度》,后者出自《周易·系辞下》,也进一步佐证了阮璞论据的可靠性。综上所述,对“一画”之理解不能偏狭于一种文化源头,而应兼听博采。那么,这就决定了很难从一个单一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石涛的绘画理论,更不能仅仅局限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大部分论述绘画技术或技巧的章节中,否则将浮于表面而不得其要领。

上述对石涛画学理论的诸多解释各有其理论根据,也彰显出石涛本人文化结构和思想含量的复杂性。历史的激荡既造成了石涛狷介的个性,同样赋予其画学思想的复杂和多样性。从石涛绘画理论中“一画”之理、法的诸多解读和出处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必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土壤,汲取绘画核心理论的营养,同样,也只有蒙养于儒释文化中的子民才能够欣赏传统中国画。推而论之,传统中国画的评价体系又莫不是来源于儒释之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画学石涛苦瓜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艺术品鉴(2022年16期)2022-07-09 03:32:12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48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30:00
吃苦瓜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8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6
我绝不吃苦瓜
幼儿画刊(2016年7期)2016-02-28 21:00:44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