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E.M.福斯特在小说创作上极擅于丝丝入扣的意象编排,并以此传递他对这个世界的思索和认识。福斯特本人也毫不讳言认为《印度之行》具有广阔的象征意义:“它所包含的范围比政治更为广阔,是关于寻找人类更长久的栖居之所,关于用印度这块土地来体现的宇宙。以及潜伏在玛拉巴山洞中的恐惧,还有以万物创造者的诞生象征的解放。”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这一书名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意蕴丰富的隐喻。passage的最浅见的含义是海上旅行,即sea-passage,这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去印度旅行的方式,而小说则正是女主人公的一次印度之旅。passage一词还有rites of passage(译“生命仪式”,或译“通过仪式”)的含义。按照凡·吉奈普所证明了的理论,“部落和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件大事都被认为是从某一种存在状态向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转化,在某些方面好像同时发生的死亡与再生。”这种转折性的事件自然需有仪式性的对待。小说中的玛拉巴山洞事件,是改变主要人物的思想、信仰、乃至命运的关键点,于摩尔夫人而言,这是一场“恐慌与空虚”的意识危机,以至产生了虚无主义的宇宙意象;于阿德拉而言,这是一场直接导致精神崩溃的行为危机,同时也是一场看清自身局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涅槃;至于阿齐兹,则因为严重的心灵创伤,开启了由热情外向、不理政治的普通医生向多疑敏感、激昂狂热的反英派人士的转化。这些都喻示了小说主要人物所普遍经历的某种“生命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之行》的书名出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向印度航行》(Passage To India),区别在于,惠特曼的诗赞美并向往人们“向印度航行”以及向更远的地方航行,进行距离、空间的联结,而福斯特则认为,现代西方文明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淡漠疏远,需要依靠智慧、教养和心灵的觉醒,来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具有了更加现实、悲观、凝重而富有哲理的基调。
阿德拉·凯思特(Adela Quested)小姐的姓就深藏寓意。Quest在英语中意为探索,阿德拉的印度之行探索与未婚夫成婚的可能性,也探索“真正的”印度;斯黛拉(Stella)在拉丁语中意为星星,在小说中则带有救星的喻示,未曾正式出场的她,以和她母亲摩尔夫人相似的神秘、超常的洞察力,通过她和她的弟弟,为阿齐兹和菲尔丁实现了和解;至于摩尔夫人,在被众多印度人齐呼名字时,成了“埃思米斯·埃思莫尔”,这样一位印度神话中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喻示了摩尔夫人的永生。
阿齐兹与摩尔夫人在这一标志性建筑中相遇,表现出两层象征意蕴:其一,作为象征意义强烈的标志物,它体现了印度和英国之间文化的不和谐。其二,它暗示着英国和印度之间友好交往的可能性。当阿齐兹与摩尔夫人在这里相遇,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是“庭院幽静,流水清澈”,月亮、天空和大地浑然一体,令人心醉神迷。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容易放下心防之地,阿齐兹与摩尔夫人敞开心灵相互接纳,并与英国人菲尔丁成了朋友。这个地点,不仅象征着宽容、忍耐和接受,也“象征着在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建立友谊的可能性,推而广之象征任何两人之间达成和解、结成联系的可能性”。
山洞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一个象征。小说的中心事件都围绕着山洞展开,主要事件也都以两个女主人公为中心。山洞连绵不绝,每一个都非常相似,而且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彼此分隔,喻示着混沌和虚无,也象征着黑暗与隔阂,就如同现实中人类的心灵,孤立而空虚地存在。神秘的山洞还是一个原始印度文化的表征意象,这也体现在山洞对于一起进入的阿齐兹和印度土著,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却使本已流露出对印度文化的迷惑的两个女性倍感不适。摩尔夫人体会到了惶恐与虚幻,阿德拉产生了强烈的幻觉,这种歇斯底里的迷惑和混乱,进而引发了她们人生中的巨大转变。
在尾声部分,福斯特如此描述盛大的庆典:“天下没有了忧愁,不仅印度人没有,而且就连外国人、鸟类、山洞、铁路和星星也没有;到处是欢乐;到处是笑声;没有了疾病,没有了怀疑和误解,没有了残忍,也没有了恐惧。”在某种程度上,盛典象征着人类跨越障碍达成和解与融通的希望,这种博爱精神是超越一切之上的。在这种博爱精神的感召下,爱与恨、恩和怨似乎都不再那么重要。阿齐兹与菲尔丁冰释前嫌,还原谅了阿德拉小姐。在小说接近结尾的庆祝盛典狂欢中,四面八方的民众都参与进来,则象征了一种包容,也象征着以阿齐兹为代表的印度民众的觉醒。
正如芭芭拉·罗森克兰茨在评论《印度之行》时所谈到的:“婆罗门公牛、大象和黄蜂,它们都被视为印度社会生活的缩影。”黄蜂作为生物中微小和弱势的物种,象征着印度最底层的普通民众。在小说第3章,黄蜂第一次出现在衣帽架上,摩尔夫人对这只小小动物充满爱怜,将其称作“可爱的小东西”,这即是她认为的博爱体现,她把对印度人的友善、仁慈转移到了一只小黄蜂身上。黄蜂在小说第33章还出现在高德波尔教授对摩尔夫人的回忆中。在这里黄蜂成为他们之间的精神纽带,两人心灵上的感应使高德波尔的精神得到升华。在第35章,黄蜂则化身成一只蜜蜂,摩尔夫人的小儿子拉尔夫被蜜蜂蛰伤,尽管承受了蜂蛰的痛楚,蜜蜂却也成为菲尔丁和阿齐兹又重新开始友谊对话的桥梁,阿齐兹甚至又像从前称呼摩尔夫人那样称拉尔夫为“东方人”,这也象征着摩尔夫人的爱将他们重又带到了一起。
火焰原本就属于启示的原型象征意象,经常用来表现某种心理和精神品质。阿齐兹初遇摩尔夫人,互生信任与友好,友谊的火焰在阿齐兹心中点燃,“那种连美感也无法激起的火焰在他心中升腾起来……他的内心开始暗暗发光。”在玛拉巴山洞,火焰的意象再次出现:“在黑暗的山洞中,划亮火柴,火柴一亮,洞穴的深处就会升起另一团火焰。这两朵火焰互相靠近,想合成一朵,但合不成。因为一朵火焰呼吸的是空气,而另一朵火焰呼吸的却是岩石。”这火焰正是英印之间关系的象征,两方之间的客观差异阻断了人和人之间友谊发展的可能性。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火焰的意象又出现了。“山上到处都是……像是一朵朵白色的火焰。”白色的火焰在这里象征着宽容、博爱,这也喻示着英印两方之间的友谊也是充满了希望的。
水同样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意象。水既象征再生,也是净化的手段。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以昌德拉普尔小城的恒河为开头,以英印两方四位具有代表性人物在湖中泛舟为结尾,在诸多场景中对水这一意象的使用可谓独具匠心,表达出对友谊、沟通与和谐的强烈期盼。特别是在小说的第三章,水的象征意义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庆祝游行庆典上,“一声惊天的响雷……好像是在苍穹之顶敲了一音槌。突然间大雨倾盆而下,并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把所有的人和物淋湿浇透。”显然,这一幕水的意象包含着一种深层的意蕴,仿佛来自上苍的祝福,阿齐兹和菲尔丁落入水中,象征着洗礼、净化与再生。
在《印度之行》中,E.M.福斯特将现实与幻境交溶一炉,巧妙地运用新颖的意象和独特的象征、隐喻,创造出了一个虚无与迷幻交织的意境,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反复出现,并且前后呼应,象征的意味贯穿整部小说,不仅使小说带有浓重的梦幻色彩,也极富感染力的传递了心灵的波动,表达了人生的思索,使得作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