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要条件。当今,政府及公共文化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但是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依然无法满足不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以哈尔滨市公益文化机构为例。哈尔滨市公益文化机构是经国家教委批准的一所专门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办学校,学校的办学原则是公益性的义务教学。公益文化机构的正常运作及发展壮大不仅仅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了,受到公益文化机构教育的孩子和家长在认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等等,这一切推动着个体的成长与完善,促进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所谓“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获得自身人格的整个过程。个体社会化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生物因素、个体人格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三大结构因素及其功能交互作用,对立统一于个体从自然属性导向、发展社会属性的一生的过程。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既不能否定社会存在对个体社会化的支配意义,又不可能否定个体自身的能动作用。社会教化就是通过社会化机构以及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因素。社会化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群体、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法院、监狱劳动改造机构等.社会教化从类别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规的社会教育。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以及法院、监狱对犯罪人员的教养改造等。学校教育旨在实现学生的预期社会化中,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规范及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另一类是非正规的社会教育形式、社会的风俗习惯、群体亚文化、家庭的教育影响等。一般来说,正规教育对人的影响较大,但对非正规教育不能低估。若二者协调一致会对人的教化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反之,会起到反面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并明确了公益机构,即确定谁来提供公益服务是推进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学界对于公益机构的认识各抒己见(赵立波,2015年)。但是即使在社会各界对公益机构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学界没有停止对公益机构的研究工作,社会没有停止公益机构的构建,政府也一直重视公益机构的发展。公益机构在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如2012年底,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获得“珍旅舍计划”支持,开始探索国际青年旅舍在中国开展公益服务与文化保育的方法,并尝试依托青年旅舍的平台,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关注青旅所在地——少数民族农村的社区发展及文化保育,发展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睦邻运动。如群艺馆的设立,是国家设立的、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机构,是学习、宣传和实践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是地方社会文化活动的指导中心、创作中心、培训中心及活动中心。从群艺馆的职能上看,它肩负着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木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木文化需求、弘扬先进文化、组织辅导群艺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使命(霍明慧,2016年)。
随着公益机构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公益机构的迅猛发展,对于公益机构治理及现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学者所关注的对象,苏杨在2006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公益机构的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思路,但侧重于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探讨。以上海非营利文化机构为例,重点从数量少、质量低、发展不平衡三个方面来探讨非营利文化机构存在的问题。还有在理论层面上对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探讨的论文(程霞,2016年);而将公益文化机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对推动个体社会化的助力作用并不多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公益文化机构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给尚处初始社会化的儿童,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让成年人重温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重新思考他们的人生、育儿的理念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公益文化机构对于个体社会化助力作用的体现。
公益文化机构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因为“百善孝为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有助于解决中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母亲的使命——相夫教子;更有助于解决犯罪率攀升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规范,进一步推动个体社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