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鑫/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全球化大背景下,外语学习成为青少年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英语更是其必备技能,良好的英语水平是以后立足于社会的保障。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英语教学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传授,更注重于深层文化的掌握以及实际的交流运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转折点,在此期间,无论是单词量的掌握还是语法句型的运用都对以后的英语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针对三线、四线城市进行,选取新乡、南阳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调研,随机抽查当地中学各年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实地采访、问卷调查、询问资深教师、记录法等研究方式,研究其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1)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少数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由于掌握了英语学习方法且培养了自信,不仅基础知识牢固,对于新的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而基础较差的学生,首先知识层面掌握不牢固,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进度,课后自学效率不高,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厌倦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对英语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去学习英语,导致成绩更后退。随着这样的趋势愈演愈烈,两极分化现象异常严重。
(2)基础知识薄弱。三线、四线城市的小学英语教育着重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且没有一个大环境去引领学生进行更好地英语学习,老师讲的内容深刻,但学生掌握不了。相对语文数学学科,英语在小学教育中受到的重视依然偏少,近来这种局面已经改观不少,但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想和环境难以一时彻底改变。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在小学阶段,基础知识异常薄弱:音标掌握不牢固,甚至很少有接触;语法结构不清晰;时态问题浅显片面。这些问题无疑对初中英语学习造成了很深刻的影响,没有小学知识的支撑,初中英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无疑难度较大。
(3)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提升缓慢。很多学生确实是做到了下功夫去学习英语,但却没有成效。比如,花很长时间去背英语单词,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运用音标拼写法、记忆联想法等简单的方式去记忆,导致花费很长时间却收获甚少。英语注重运用,听说读写联系密切,缺一不可,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随时复习、掌握大量词汇和基础语法都是英语学习的根本,坚持不懈,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1)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有待提升。对于三线、四线城市来说,教育资源比起一线、二线城市还是较为缺失,教学理念各有不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资深的教学经历和处理学生学习问题的正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以及学习态度。
(2)教师精力受限,家长与教师配合不紧密。在三线、四线城市中,一位英语老师可能负责两到三个班的课程,且每班学生人数基数较大,教师精力有限,上课时间也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顾及所有学生,尽可能采用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也使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但学生学习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努力,家长在课余时间要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与教师沟通紧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周边环境、思维都会对英语学习有所影响,但并不占主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接触国际的机会,创造原语境,进行原汁原味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所有后续学习的根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用多媒体以及新鲜事物进行教学,找到与学生的共鸣点,也可借用电影、广告等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灌输理论知识,更要深入至文化层面。让学生有兴趣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当学习兴趣培养充足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基础知识的灌输。语言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牢固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汇量、语法、时态以及文化。打好基础是关键,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为学生记忆、运用基础知识减轻不少负担。
营造多听、多读、多说、多写的环境,语言学习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学生学习不是一方努力就可以达到最好效果,需要学生、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颇多,还需多方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解决。吸取教训,紧跟时代步伐,扬长避短,发挥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最大优势,将教育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