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听过很多公开课,发现很多英语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因为时间关系,常常会出现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抢报答案的情况。要想课堂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流程,仓促而就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课堂提问的完整流程应该是:提问—候答—叫答—(调控)—理答/反馈。
“候答”,即教师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并将已获得的信息重新组装,从而给出高质量的答案。教师给予学生充裕的候答时间,长期坚持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且能照顾到英语成绩薄弱学生的上课情绪,跟上课堂节奏,从而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调控”,即教师提问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提问方式。如果教师提问后,发现问题难度太大,可以采用词语替换、提示、举例、让问题更具体化等方式,降低问题的认知要求,临时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杨颖、黄娟,2005);提问后,若发现问题太过简单,或学生预习准备充分,则可以随机应变,增加题目的难度,或追加一些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反馈和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反思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多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帮助他们战胜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力。
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即兴发言的能力。良好的教学提问手段和方法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方法,注重课堂提问细节是达成有效课堂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课堂提问的几个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同时还要满足到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设置问题的坡度,要让优生“吃的饱”,也要让差生“吃的了”。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教师应该让学优生回答高难度问题(如一些拓展性强的分析型、归纳型问题),让中等生回答中难度问题(如what,where,how等词引导的理解型问题),让学困生回答低难度问题(如判断型、查找型问题)。
所谓“交际性”,是指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符合英语教学的情景交际原则,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真正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教师要尽量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容易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总是迫切希望获得关于教师提问的答案。因此,精心设计的巧妙新颖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所谓“生成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境调整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设计合理的追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发新的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都会在备课时定位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等,也就是说,备课就是对即将教授内容的预设,但课堂终究是动态的、生成的。
所谓“探究性”,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想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获取这个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践挑战性的思维训练,是驱动持续性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实现预设性的教学目标。出色的课堂提问可以点燃学生英语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并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领他们一步步迈向英语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