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进
工厂腋窝里的体温计(组诗)
田力
锈迹斑斑的客车
它拉着哺乳期的女工人
一根烟囱、一根烟囱地在工厂里绕行
雨、雪
是颠簸,让摇篮曲扭曲了
轻柔的声调
它拉着八十年代,拉着九十年代
把她们
从一个又一个的黄昏和清晨中
拉进如今广场舞的
皱褶里
车胎早瘪了,它也老得
花斑着身子
站在城市角落里
没有了玻璃的窗口,仿佛没牙齿的嘴
再也咬不准
平舌音与翘舌音
滑动车门上印着的厂名,也辨认不出撇捺
曾经
带着好闻的新漆味,带着淡淡的奶香味
一道彩虹那样
在工人简易的住宅区
甜蜜而曼妙地穿行
人民路左拐
人民路左拐
并入环钢路,然后再左拐,是五一路
再拐
过桥就是工厂
我在工厂里干活儿
邮编我不知道,所以别写信
网络信号也不强,时断时续,所以短信、彩信、微信
和电话
都不保准
来找我,就从人民路左拐
然后环钢路,然后五一路,如果赶上活儿少,
正休息待活儿
就可能
陪你抽棵烟
哗楞愣
这一串大钥匙
长短不一
双滑道单滑道都有,还有多棱形
有时候
他会选择一把,闭着眼睛掏耳朵,有时候
他像打节子快板那样
套食指上乱摇晃
更多时候
它们悬在他的裤带上,脸贴着脸
其实
锁头早被人换了,他退休
也快二年了
而他感觉,石墨库、配电室、更衣箱、氧枪屋、
电瓶车厢……
还在他身上
他摸钥匙
就像摸皮肤上的疤痕
试着用一天左手
肯定有它
成为次要地位的原因和理由
当然也有少数的左手派
做了组长、工长、或者厂长
幻想着建立一个
左手工厂
我是右手派。包括写字、拿筷子、选举、
因朋友少而频率低的握手
都是右手的活儿
不仅端杯子、夹烟、数工资是它,接下来的
抠管道、拽钢筋、掰虎钳子
也是它打头阵
昨天我忽然想反过来,刻意让左手
做一整天右手的事
试试这样
行不行?到了晚上,实验非常成功
我暗自高兴着
去护城河边散步,意外一脚踩进水坑
右手还是首先挺身而出,去抓护栏
左手,像妻子
跟在它身后
窄轨
与地面上那些?
铺在哈大线,铺在京广线,铺在焦枝线的轨道相比
它们是窄轨
并且没有日光、月光的折射
甚至雨雪风霜
花草树木
也不会来袭扰它们
孤零零,在负九十,在负一百六,在负二百二十米
以至更深的地下
当然
矿车也是远远近近
摇晃着
微微上坡
微微下坡
转弯抑或迂回,逼仄抑或暗深
没有站牌和月台
只一招手
轰鸣声就会戛然而止
它们指着更幽秘的地方,窄
而不重合
就这么
默默刺向一块一块凹凸的黑铁红铁之中
路口的悬铃木(组诗)
郑春
路口
在夏天,悬铃木的影子
几乎霸占了整条街道
秋风一起,它们似乎也急着飞去
可只是掉了些羽毛,并没有移动半步
我听到它们渐渐安静下来
树下的阴影里,光斑渐渐扩大
像我身体里的某个部分
岑寂而斑驳,却越来越空阔
悬铃木走到路口就停下步子
而人们还在不断行走
向左右拐的,眨眼消失不见
向前直行的,也慢慢消失不见
黄昏里我经常看到
那个路口,成为一个完整的路口
有时是因为那些消逝的事物
有时是因为,夜幕就要降临
位置
不像有些人说的:
坟墓在最低处——
一叩拜,它们就高过我们的头顶
我们偶尔坐下来抽烟
草甸柔软,远处峰峦扬起一片轻雾
父亲指指脚下,说这就是
他将来的归处,而按他的说法
我的位置上
正生长着一株小小的油松
多年以后它必是一棵大树
我不会允许谁来锯掉它
我要嘱咐儿子在这树下埋我
想想该有多好啊——
松果落时,就会听到秋天
咚咚敲门
把我从沉睡中
一遍遍叫醒
九月
山下的人间炊烟缭绕
老去的庄稼沉默如初
天空愈加宽厚,放任群山
马驹一样向远处驰骋
路旁茅草臣伏于泥土
大片狗娃花开得正喧闹
秋风又吹落了两片叶子
沾衣的虫鸣有些微凉
一群大鸟擦亮朝阳后飞向西南
听不到翅膀拍击长空的声音
和来时一样,它们
不断排出一字和人字
一,是“一个人”的一
人,是“一个人”的人
普通的早晨
镜子里,一瓶护肤霜急速下落
被一声女人尖叫斜刺里握住
而镜子没有如愿接到,它内心里
因此出现了一道裂痕
走步后,无意义的臭汗被有意义的清水洗掉
吃饭时,有意义的食物被无意义的皮囊接收
我们视为神圣的生命过程,都是这样
无一不被习惯的力量所左右
窗外路上行人渐多,他们从来处来
到去处去,各自带着叔本华所说的欲望——
痛苦,无聊。他们在两者间摇摆
身影的出现与消失,都在转瞬间完成
太阳照向枕边的一本诗集。昨晚读过的诗句
发出一道光,像猛虎跃入山谷那样迅疾
只一闪,就射进镜子里的那道裂痕
而镜子,旋即恢复了平静
简单的词,或字
下弦月孤悬
大而宁静
我看着明亮的部分
心里想着被遮蔽的部分
它消逝的那部分,多么像我
漫长而又短暂的前半生
在迷蒙和重复中被浪费
仅仅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
“虚耗”。如此简单
简单到令人绝望
可我还继续活着,那枚月亮也继续
照着,对着这广阔的世界
它那么沉默,平和
柔情似水
我相信点亮它的
必然不是庞大的事物
只需一个字就够了——
那个简单的字
那个羞于出口的字
清秋听雨(外一首)
李太勉
听清秋雨 看远方
雨声来自天之外云之上
念一寸雨的情怀
感恩两寸云的厚载
一年的情感拥挤在清秋
一生的雨只在眼前
即将拜别这个季节
请认真盘点往事细数雨滴
细雨洗耳 善念洗音
居高临下的雨啊
总是满载上苍的垂怜
洗礼我们迷茫的心灵
听雨,听青果戏说往事浮云
听雨,听落叶笑傲红尘春秋
谁的慢声细语滋润心田
谁的思念逆雨倒涨
我在雨声之外
遥听天边彩虹七色声响……
闹市孤独
总觉得很暗,像是在黑夜
总觉得很冷,像是在寒冬
搜寻,我在苦苦搜寻
旷野周边的光亮、暖阳
还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方圆几十里的孤寂
听一根针的落地声
仰视远古高山流水
我在不停打捞
沉水多年的苦海方舟
一瓶陈年茅台、一盒古树普洱
我想了好久 也没想出
要和谁一起 去哪里对饮
或海边 或月下 或荷塘
终被伯牙绝琴 痛断肝肠
谁的冷漠灼痛忧伤
虚掩的心殇不经意间流出泪眼
泪水越多前方越模糊
只有冼心洁面
方能彻悟人生,泣傲红尘
其实,这是一个正午
初夏 城中心的闹市
我就站在人海中间
呆呆地捧着酒 茶
遥望那个叫子期的好友……
烟鬼
黑皮
烟鬼,十个里有九个嘴巴馋,手不离烟,烟不离嘴,喷云吐雾,日日唇边齿间做足了功夫,说话却还一套套的:饭是铁,烟是钢,一会儿不抽心发慌。
烟鬼,很懒很逍遥。俗语道:闲茶闷酒无聊烟。人一无聊就四肢无力,蔫巴巴,软塌塌,打哈欠,抻懒腰,迷迷瞪瞪;懒觉睡不成还不如杀了他(她),日上三竿也不张罗起床,窝在衾被里,灵魂出窍,脑子放空,身子虚无。无所事事,溜达到市井街巷,卖半天的呆,看狗打架,看鸡啄虫,一副不吃不喝的辟谷相。
烟鬼,很邋遢。多好多贵的衣服都穿得皱巴巴,裤门时常开天窗——拉锁忘了拉;前大襟挖地道似的,一个个烟烫的洞眼儿。晨起,对着马桶、座便池、水槽子、手盆,鬼哭狼嚎地呕上半天,鬼掐了脖子似的。痰多,秽液多,佝偻着咳咳咳,像个痨病鬼。
烟鬼,很穷酸。一条一条抽的,全是不怎么上档次的烟。什么都贵,什么都费,觉得活不起了。抽旱烟的属赤贫,翻兜,全烟末子;掏兜,不是香囊,是烟口袋;不是一沓沓钞票,是一寸来长的烟纸;不是镀金怀表苹果手机,是火柴打火机……总之,总而言之,全是杂碎,值钱的玩意不多。
烟鬼,很臭。嘴臭,近前冲人,说话熏人,顶风臭出三里地,草木凋零,风流云散,蚊子不叮,虫子不咬,耗子见了抹身跑。脸油汪汪的,头发油腻腻的,领子袖头子油光锃亮,哪哪都油渍麻花,跟过去开油坊的油葫芦似的。
烟鬼,很抠门。瘾犯了,大街上拾烟屁也不嫌丢人。说别人是烟酒不分家,轮到自己却从不慷慨发烟给哥们抽,手在兜里摸索半天,扽出一根儿,悄默兀自点燃,跟没事人似的,偷着过独瘾。也有一不小心的,掏出来的烟明明还有半包,却不舍得与人分享,当众攥成纸团儿,扔了,嘴上说,没了,就这一根儿了。过后,趁人不备,又弯腰拾了来,心疼得呀,眼泪要掉出来,重新揣好,又惴惴地拍拍兜儿。
烟鬼,很皮实。一锥子扎不出血。记性坏。那种事基本不怎么行。
烟鬼,所谓瘾君子也。瘾即诱惑。挡得住的不是诱惑,真的诱惑三峡大坝也拦截不断。面对诱惑,神也会咽口水的。所以,烟鬼意志薄弱。
烟鬼,多变,无常。五分钟前,信誓旦旦,又是剁指头,又是扇嘴巴。五分钟后,前功尽弃,嘿嘿嘿,就抽一根儿,最后抽一根儿,今天抽了,明天便不抽了。其实全是撒谎尿屁,鬼话连篇。
烟鬼,大多半残,涉及鼻子、舌头、耳朵之类的嗅觉、味觉和听觉,全是摆设。无论鸡鸭鱼肉,还是白菜萝卜土豆,咂巴咂巴,日子过得全是烟叶子味。
烟鬼,虽是灯笼火把烟囱灶坑变成的人形,但也分等级,三六九等。一等的,抽烟斗;二等的,抽烟卷;三等的,抽老旱;四等的,绕处蹭烟;五等的,重口味,饥死鬼,逮什么抽什么,草料短缺之时,枯叶败草也凑合,只要巴嗒在嘴上,只要咕咚咕咚地冒黑烟。
神的孩子全跳舞
阿蒙
两年前,女儿开始学跳舞。那时她刚转新幼儿园,人生地不熟,小小年纪,竟也心怀孤独。幼儿园的舞蹈老师是班里同学的家长,应聘此职主要是为了照顾自家孩子。等我女儿跟那孩子成了朋友,学跳舞一事自然顺理成章。
这中间我跟她妈也犹豫过。她妈担心孩子受不了那个苦,而我觉得四岁的孩子不应负担过重,还是放任自流来得快乐。后来考虑到学跳舞可以晚接她两个小时,我们每周可有一天正常下班,一念至此,迅速达成一致,女儿的舞蹈生涯就此开始。
女儿长得矮小,说话细声细气,看上去就是弱质纤纤。但跳了一个月,我跟她妈此前的疑虑就被打消——这孩子练得不错,简直称得上刻苦。有次我去接她,舞蹈班正练习躺地撑腰,哪个孩子能坚持到最后,会得到一颗糖果的奖励。我看着女儿,她使出混身的劲儿把腰撑起,又奋力不让脑袋着地,足足有十多分钟,直到其他孩子都放弃,她才站起身来,颠颠地跑到老师那儿去领了颗糖。那一天正是深冬薄暮,教室里的灯光明亮,一群孩子完成她们的舞蹈,看起来冰雪似乎消融,听起来美人鱼正在歌唱。
女儿舞蹈学得不错,她妈对此颇为自得,认为有她的遗传因素。她妈小时候学过点民族舞,直至五年级家境有变,放学后学舞蹈改成了帮家里卖螃蟹。倒不是真以为跳下去能成为什么舞蹈家,但她妈对自己未能好好保存下来的才能,确实抱有遗憾。这时候我就得劝劝她——这又有什么呢,好多年前我也写过诗,但我并没成为布罗茨基或者米沃什。
也是那年冬天,女儿她奶奶重病入院,她自己也得了重感冒,舞蹈课是没法上了。整整一个多月,女儿每天打针吃药,喝大量开水,在家里孤独地看着电视,预期的舞蹈二级没能去考,脏了的舞蹈服扔在洗衣筐里无人理会。
有天下午,她看腻了电视,央求我们用手机找新鲜的视频给她看,那个视频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学艺术体操的故事——俄罗斯贫寒人家的小女孩,单亲家庭,又胖又笨,母亲年龄大得足以做她奶奶,这样的故事里自然充满艰辛。女儿跟我们一起看视频,看小女孩被人嘲笑,胖乎乎的脸蛋挂满泪水;看她课后比别人再多跳几百次,那些嘲笑慢慢变成嫉妒;看她慢慢地长大、成名,她的老母亲变成更老的老人。这视频其实是个飘柔的广告,但拍得颇有卡波蒂小说之风,女儿看得泪眼婆娑,又嘟囔着要自己去洗她的舞蹈服。
这是四岁的女儿,才看到人生其实不易。我想起她妈怀她六个月时去做例行检查,结果被医生告知,孩子的心脏发育可能存在问题。那个下午,她妈挺着个大肚子,坐着环路公共汽车,在这个城市里一遍一遍地兜圈,没有目的,无处可去,像是遭遇了一场寒夜的冻雨。
好在女儿健康出生,到她四岁,学了绘画和舞蹈,还准备去学钢琴。有时她妈对她期望颇高,应该是一种代偿心理作怪。有时又觉得这孩子已经非常努力地长大,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她妈对此颇为纠结,我倒是没觉得如何如何。艾萨克辛格那话说得好,生活中只有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慰藉。学跳舞这事挺好,村上春树怎么说来着,神的孩子全跳舞。
到来年春暖,女儿恢复了舞蹈课,她学会了印度舞、海草舞、还能跳个什么熊猫大侠,幼儿园搞个演出,她也能混到比较次要的领舞位置上。画画她也在继续学,跟其他学画的小孩一样,她画卡通人物,画京剧脸谱,还画如今流行的儿童版的梵高向日葵。她画自己跳舞,头大身子小的一个小孩,穿着舞蹈服踩在几条线上跳,问她那几条线是啥,她说那是琴弦。她画海浪、帆船、窗口的星星,还有开满野花的田园,她妈奇怪这些东西怎么拼到了一幅画里,她汇报说有次我在家喝了点酒,逼着她跟我一起念什么北岛的诗。这事我想不起来了,如果她的汇报属实,应该是北岛那首《一束》——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诚的两端……你是呼吸,是床头,是陪伴星星的夜晚。
再到后来,也就是今年夏天,女儿考了舞蹈四级。这也不算个事,学舞蹈的孩子都能过的级而已。重要的是考完级,她就告别舞蹈课了。此时她入小学在即,未来课业自然比幼儿园繁重,而她已经学钢琴一年,每天至少练琴一个小时,我跟她妈一商量,舞蹈课就停了吧。
女儿对我们的决定没太大意见,对她来说不学也行,继续学也行。当她知道她妈当年是因为卖螃蟹而中止学习舞蹈,实实在在地替她妈惋惜了一场,说那还真是挺可惜的。
以上就是我女儿为期两年的舞蹈生涯,余下的事情或者说痕迹,大概以下:
上小学后要练习广播体操,她对着老师发的视频一遍一遍练,在她妈看来,那动作里好像有点舞蹈底子,她自己则认为这跟艺术体操也差不太多。广播体操加上幼儿舞蹈就是艺术体操?也许诚哉斯言。
今年十一,我跟她妈下了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用客厅大电视放,她也看了——到结尾,赵涛在鹅毛大雪里对着老城翩翩起舞,女儿张牙舞爪,跟着电影里的舞曲跳了半天。那首舞曲叫《GOWEST》吧,多么熟悉的旋律。我和她妈也跟着跳了。
就这点事,还有吗?还有两套小小的舞蹈服,一套夏季的,一套冬季的,叠起来放进了她的小衣柜,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洗舞蹈服用的是洗衣机,她按了启动按钮。
何人绘得萧红影
苏枕月
我私下里一向以为东北不是灵秀之地。
江南如果是婉约的小令,东北只是粗犷的边塞七绝;江南如果是工笔的描摹,东北只是简单的勾勒。
而萧红,就像旷野里那轮苍凉的月,就像朔风里那曲清扬的笛,飞越历史,孤独的圆缺,忧伤的回响。
最初知道萧红,是初中二年级。我的国文老师讲鲁迅,讲他的散文,讲他的杂文,也讲他的掌故。于是,我知道了“鲁迅”这名字的由来,知道了许广平,知道了鲁迅对于萧红衣着的评价。鲁迅总是我须仰视才敢见的。我自不知道,脚下这块土地上曾有那样一个女子如此地和他接近。
从此,心里有一簇小小的火苗,那是属于萧红的。
大学时候,读她的传记,读她的小说,读她和萧军和端木的爱情。那时,我们的皇甫老师写有一本《萧红现象》,我们也就近水楼台地读了又读,也就自以为对萧红其人其事其文了解得够多了。年少终是轻狂,那时入眼的文字到底入心多少呢?若干年后,当自己也经历恋爱、经历婚姻、经历生活的时候,再回头来重读萧红,竟然觉得自己对她竟是一无所知。
萧红离世时仅31岁。萧凤在《萧红传》中称她为夭折,王充闾在《青天一缕霞》中说她“如霞般泯灭”。我自己也是喜欢称她为霞的,喜欢称她“悄然泯灭”。她的身体可以经受苦痛,可以经受疾病;她的心灵可以忍受寂寞,可以忍受孤独。
然而,她的精神一直在天上,如云一样,如霞一样,轻盈而美丽。
奥修讲白云之道,讲云是自由的。萧红就是那一片自由飞翔的云。她寻找着自己停泊的角落,在每一次的伤痕累累之后,依然一边舔着自己的伤口一边执着而又坚强的前行。勇敢,如同一个战士。
哈尔滨的兴顺旅馆里,萧红为汪恩甲所弃,要被旅馆老板卖给圈楼,身无分文的她一边苦吟着“去年在北平,真是吃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一边给《国际协报》写信,希望报社可以主持正义,救她脱险。正是这封信,带来了她生命里的萧军。
萧军出现在萧红的生命里,萧红一直像个被保护的孩子,而萧军习惯了以一个保护者自居。可是,她敏感、脆弱而又细腻;而他,却是粗糙和大意。当两个人的生活渐生龃龉,萧红选择了“逃离”到日本,单枪匹马闯入异国他乡。
抗战爆发,萧红抛开了自己的儿女情长,又一次成为勇敢的战士。面对着祖国沉沦、民族危亡的苦难景象,按奈不住内心的愤怒,第二天便提笔写下了《天空的点缀》,控诉日军的侵略行径。她在东北苦尝过沦为奴隶的滋味,此刻她又在心底呼喊“绝不能当亡国奴”,又转而写下《火线外》、《窗边》和《小生命和战士》。
萧红病重,身边是时刻准备离开的端木蕻良。萧红不愿意死,她不甘心死,她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作品要写。可再怎样的不甘,生命也是将到了尽头。“人类的精神只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的发展,追求他的最高峰;一种是向下的,卑劣和自私。作家在世界上追求什么呢?……凡事对自己并不受多大损失,对人若有些好处的就该去做。我们的生活不是这世界上的获得者,我们要给与。”萧红如是说。“死,算什么呢!我很坦然的。”萧红又如是说。
既柔又刚,这就是萧红性格中的两面。在她心灵深处,有一块坚硬的钢筋水泥地。
萧红在某种程度上是孤独的。如她自己所说:“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纵使知她如鲁迅,如骆宾基,纵使爱她如萧军,如端木,也仅仅是一丛丛花,开在她寂寞的生命里,给她的开始和结束加些绚烂的色彩。
她需要的,是一个家,一个精神休息、灵魂安憩的家。她为此惆怅终生。孤独的行走,她把自己的叹息化成了文字。于是,我们在她的书简里,在她的诗行里,在她的散文里,在她的小说里,读她的心,一颗从来没有停止呼唤的心。
我们读她的《生死场》,在她的文字中体会鲁迅先生所说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我们忍着泪水和心痛去读那血淋淋的现实缩影,在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呼喊挣扎中体悟生活。不敢想象萧红创作时的心情,汹涌澎湃的痛苦沉淀之后冷静落笔,她那么深情,又那么犀利而冷峻。
我们读她的《呼兰河传》,看她写她的家乡,她的父老乡亲,她的呼兰河……她在寂寞的心境中,写她寂寞的童年。她写东北农村的黑暗和贫穷,写因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势力和习俗,写千百年来人们背负的负累和惰性,也写自己藏在记忆里的美好和深情。矛盾说《呼兰河传》里有更诱人的东西,它像叙事诗,像风土画,像凄婉的歌谣。
——唉。
萧红轻轻轻轻地一叹,将我们每个人从梦中唤醒,将脚下的这块土地唤醒。于是,苦难的,快乐的,忧伤的,幸福的,记忆,都喷涌而出。我们听到哭声,听到笑声,听到挣扎声,听到喝彩声,听到东北特有的方言声,听到解冻的河水滚着冰碴的响声……
她是孤独的吗?她有那么多的人在陪着她,马伯乐、翠姨、金枝、冯二成子……站在他们中间,她如同美丽的公主。她的脸上,没有笑。有的只有悲悯、同情和两行清泪。一行为自己,一行为她身后的这个世界……
萧红说自己是《红楼》里的人,留着那半部给别人写去。谁可以写得那半部《红楼》萧红又是《红楼》里的哪一个?多情的,多愁的,多思的,多才的……唯有萧红,唯是萧红。
东北何福?萧红又何辜?“芳草纤纤绿天涯,一宵冷雨葬明花。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一宵冷雨,这样的夜里,怀想着萧红。如果文字可以成诔,就将它寄去那个青丝冢吧。遥祝她的世界一片洁白,一片澄明。
钢铁的声音
刘盛超
我生活在被人们称呼为“钢都”的城市里,虽然小,但是“钢都”。所以我的生活离不开钢铁。所以我喜欢钢铁的声音。
我仿佛置身在钢铁的洪流中。童年就喜欢听火车的呼隆呼隆呼啸奔跑的声音,少年喜欢听老摩电有轨电车嘎噔嘎噔的摩擦声音,甚至和小伙伴一起把铁钉放在铁轨上,通过的摩电车将大小铁钉压成宝剑形状,我们用来玩耍。家长大都是双职工,白天不在家,都是我们自己管自己玩。我的父亲母亲都是钢铁厂的工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受到当时毛主席语录里所说的“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的影响,我从小就喜爱上了钢铁。我非常羡慕在钢厂上班的长辈,他们骑着自行车进去,再骑着自行车出来,他们在工厂里干了啥?所以我也渴望上班到钢铁厂去工作。中学毕业我就考入钢铁厂的铁路运输单位做扳道员。在那星罗棋布的扳道房里接听电话,在复线交叉的铁路站场空地传递信号,指挥火车一列列在我身旁穿过。我的身边充满钢铁,我被钢铁包围,我仿佛置身在钢铁的洪流之中,森林之中。
汽笛是钢铁的声音。走近工厂,汽笛声是最鲜明的音符,最响亮的召唤。黎明,是汽笛把我带进新一天的早晨,迎来朝阳;每当傍晚,又是汽笛声伴我踏着夕阳走回家中。
那天,刚刚入厂不久的我赶上夜班,一夜之后,当东方渐渐发白,在复线交叉的钢铁运输线上的一个扳道房里,在隆隆的车轮旋转声和呜呜的汽笛声伴奏下,一阵北风吹开了扳道房的小窗,我不禁打了一个冷颤。站起身走出扳道房,那黎明的曙光照在繁忙的调车场,呈现矇矇眬眬的景象。我揉了眼睛,看见调车场上有人影在晃动,时而猫腰,时而站立,就不解地去问身边的师傅。师傅告诉我,这是青年厂的就业青年在捡煤焦。我转身进屋,抓起运输作业单翻过背面,写下一首题名为《晨》的小诗。这首小诗《晨》的光亮放射在我初涉文学的道路上。当时,我激动喜悦的心情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是汽笛,是火车,一同构成这一天我听到的最美的钢铁的声音。如今,为了环保,为了减少噪音,我们的汽笛不再经常鸣响,就像钢铁行业已不再是工业的骄子,已是产业中的夕阳,但我们钢铁人却对钢铁永远有割舍不下的深情。
火车车轮摩擦钢轨的声音是钢铁的声音。
从汽车到轮船,从导弹到航母,处处都激荡冲撞着钢铁的声音。出铁水的钟声是钢铁的声音。铁水,那是染红整个天空的红霞啊!钢花飞溅的声音是钢铁的声音。钢花,那是铺满大地的锦缎啊。
……钢铁的声音不再如以往那样巨响,但它不是软弱,它适应时代的发展,它要与自然和谐、与人们生活和谐,它是信息化工业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作为钢铁人发出的声音虽然微小,但也是钢铁交响曲里的一个跳动的音符,汇聚成大海扬波的和声。
宏村,一幅藏有智慧符号的古画
花溪水
古文物是有灵气的。一样的,古村落也有灵性。
那些灵性被时光的手画过妆了,藏在流水人家的某个角落。
宏村,一方古人留下的古董,躺在黄山西麓,安静成一幅水墨画,画里藏着密码。
说不准从哪天开始,外乡人在古老的窄巷里翻检着光阴的碎片,可那些神秘的隐语诡秘地咳一声,并不在空旷的古屋中露面。
一个北方女子在一个冬季的雨天走进这幅古画,画面将要展开怎样的故事情节,值得期待。那些符号,那些被光阴打磨得发亮的原木以及原木上又被岁月做旧的雕刻,依然精致。小小的一段横梁上,竟有“百子闹元宵”!百子百态,神情各异,凝望时,那些顽童竟从那梁上翩然飞下,在地上转个圈,吐出几个音节,转瞬又飞回原来的位置上去了;斗拱、花门、窗棂上也是镂空细雕,各色传奇典故跃然期间,“郭子仪上寿”“百忍图”,是主人祈望的转达。那些人物和花草是能够说话能够开花的。这是一位清代汪姓糖商的“承志堂”,掩在这个建有严密水系的村落里,迈过高高的门槛,穿过外院来到内院,走过鱼塘厅到达后花园,以天井前后厅堂为中轴线,东西两翼配置厢房和各功能小厅,前后厅堂的梁枋雀替,窗棂门扇无不穷尽徽州木砖石三雕之惊世骇俗的绝世雕功。
今天那些能工巧匠是否有他们的传人?
青瓦白墙,高高马头墙里“天井”使人眼前一亮。若得知在清朝以前,今天最普通的玻璃却是皇宫奢侈品,那就会明白这天井却是最聪明的点子了。天井,除了采光,还是为了与上天自然沟通吧?
错落有致,气势不凡的徽派建筑杰作,处处浮泛精雕细琢之美,惟其外面的路是窄窄的水圳石巷,刚好只能容两个人错身而行!巷弄道路仄窄在今天看来是唯一的局限。没有更宽阔的道路可以跑车,外面花花世界却也开不进来。
内省。独善其身。
在这个溪流淙淙近乎完美无瑕的古民居前,北方女子冒出来的这两个词汇检视黄种人的性格和思想也许缺少几分崇拜。
曲水流觞,月沼古韵。家家傍水而居,人人枕溪而眠。曲曲折折的山泉水环绕贯通整个村落,村落如一头内循环异常良好的水牛。活水不腐。“仿生学”原来在古代乡村早有应用。仍然寻不到现代文明符号,更找不到远方都市喧嚣的表情。
风水说亦真亦神,雷岗山下,上苍留下一头牛的影像,一方风水宝地引水建村。八百多年的陆续建设的杰作,是什么不为外人所知的独特密码,让绵延几百年的古村建设一脉相承?也许是古人因地就势顺其自然所建的水系;饮用、洗涤、灌溉、防火、环保的水系便是那流动的线路图;水圳与巷路就是那无须更改的地界了。
细雨,泥泞,并不影响外来的脚步。黄色蓝色雨衣盖住了各色艳俗衣装,与这古色生香的水榭民居及其协调。
造访古城古村落遭遇雨天是一种幸运。古代遗存,原本就是隔了时空的纱,细雨迷蒙才能淋湿纱衣,古城古村落才会玲珑有致地走出来。曾经第二次去丽江古城时的北方女子,因为艳阳天而找不到第一次雨中古城的韵味;平遥古城也惟有雨中印象挥之不去。
宏村,一方古人留下的藏有妙计的锦囊,散落在皖南的一幅山水泼墨古画里。
走进去的人物终究还是要淡出画面的。
可安宁何时还给古村呢?
留下一行脚印,拓下几个智慧符号。
在拓下古村智慧符号聚集的映像里回眸,惊艳。
开一个天井,在古村智慧符号聚集的映像里,聆听古人。
再于东西南北各开一道门,在拓下古村落符号聚集的映像里,聆听自然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