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问题意识状态可以让学生努力思考,努力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的思维、问题能力培养和提高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石。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尝试:
首先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融洽,和睦,教学相长,而不是严格区分的师生关系,变成朋友关系,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要借班上课。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关系,我们往往喜欢采用课前交流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是名师上课,他们准备充分,内容精彩,水平也高,功底深厚,让学生记忆深刻,更让听课的老师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不同,各具特点,有秉性,有风格,有趣味。更多的一上课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自我调侃似介绍自己;有的是事先做好准备,一开口就轰动课堂;有的则是随心所欲,看样子在信口开河,实则意味深长,有心者才能体会。
其次要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可以再答;回答不完整的可以再补充;不理解的可以发问;没想明白的的可以接着想;有不一样意见的可以发表意见。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每一次回答,即使是看起来非常肤浅和幼稚,都应该尽量给予鼓励和肯定,努力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可以提取的因素,以免从语言上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要给所有学生敢于质疑的机会。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学生,希望学生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为数不少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他们早已习惯于坐着等老师去主动的“灌输”他,他们可能是怕别人笑话他,自己怕抬不起头来,所以激发这些后进生的质疑动力,培养这些孩子的问题意识就十分重要了。教师要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去激励他们敢于质疑,给他们创造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使他们主动的找到并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假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一些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便可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想问”的冲动。
教学方法是教师们教学的手段,学习方法则是学生们学习的手段,只有将这两种手段很好的结合在起来,才有可能发挥其整体作用。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手段,最终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思维的有效指导,让学生懂得质疑,最终形成质疑能力。
学生所问“问题”基本上都是从效仿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榜样,做好问“问题”的模板,最好要以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
讲究提问切入的方法。提出一个有效“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更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第一,从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处提出问题。问题的切入点更要切中问题的关键,而这关键就是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一旦把握住了课文的重点,就会产生由点到面,由提出一个问题到思考、解决整篇课文知识点的效果,进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把握难点这个切入点,就可以循序渐进,变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求突破教学上的难点。学生一旦能主动地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质疑,这种教学的效果将会比教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灌输”要好许多倍。
第二,从矛盾处求问。矛盾,即课文中能够引发争议的,容易产生分歧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地方。在此处切入,能够有效的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辩中走向深刻。
第三,引导学生对文中不懂的语句提出疑问。如鲁迅《雪》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学生应该会对“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产生质疑,质疑这三个短语是什么意思及鲁迅想要表达什么。
第四,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或者求异的角度针对课文中已经成为定论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如《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中,吴用的智慧,是得到大家认可的,但杨志的智就一无是处吗?再或者,杨志也很机警小心,可为什么明知黄泥岗是一个无水之地,为什么不事先准备好水呢?准备好了水,也许就不会被蒙汗药蒙倒了,生辰纲也许就不会被抢了。
总之,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能够做到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贴近学生的思维设计课堂情境,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语文,那么,语文课堂中,将会出现更多的提出自己问题的学生了,那就变成了真正的“问题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