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如农功

2018-11-14 06:38人民日报评论部
老年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原典子产农事

人民日报评论部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摘自习近平2006年12月11日《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及《之江新语》

解读:

习近平同志对“三农”问题颇为熟知和亲近,他多次引用描写鸟巢和田园风光的诗句,并熟稔农事谚语,用农事比喻从政,这是他对政农相通的深刻体会。干部就是干事的,我们要靠作风吃饭,靠干事出活。反之,如果脑子不装事、手里不干事,不犯事但也不顶事,这样的干部有什么价值?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当干部就要在状态,有抱负,敢担当,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奇妙的为政之德。这种状态,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真正把岗位当责任,把工作当使命,时时兢兢业业,事事如履薄冰,“在位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要通过深入学习来明确远大的人生志向,通过深思熟虑来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左传》有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古人还说“爱人如己”。唯有善学善思,才能把为政如农功般精耕细作,日夜思之;把为民如爱己般殚精竭虑,日夜牵挂,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原典:

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子产在郑国为相时说的话。大意是说,从政要像农民种地一样上心,下种过后,雨雪风旱,日夜操心。一开始思虑周全,最后才能成功。子产还说:“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行无越思,指行为不超出思考范围。意思是说,想好了就要从早到晚去践行,不要超出既定方针,就象农田有界限一样。这样就会很少有过失。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首先体现的是对职责和事业的敬畏之情。农民敬畏土地,勤于劳作,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在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之中,企盼有一个好收成,能够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同时,无论是农功还是政事,“思”都是成就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思其始而成其终”。农功之思反映在对农事的筹划、安排、管理全过程中,只有多思善思,不断总结,才能掌握农事的规律,不违农时,不误农事,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从政亦然,要敬畏人民赋予的权力,夙夜在公,忧心国事,殚精竭虑,才能造福一方。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的特点。中国古代注重发展农业经济,把发展农业视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所以才以农喻政。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摘自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解读:

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话,就是要强调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处理问题中学会“下先手棋”。

原典: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释义:

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够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摘自习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解读:

所谓“时”,不仅是“天时”“地利”,更是“人和”。习近平同志引用《荀子》中的这句话,正是为了说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广大群众时支持和拥护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中国道路”是亿万人民走出来的道路,“中国奇迹”是亿万人民共同书写的奇迹,我们的制度构建、道路选择,正是建立在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之上。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之要党态度鲜明了,群众也就清楚了。各种不正确的思想也自然就站不住脚了。不管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还是地方的发展思路,只有想冥币,讲清楚,创造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才能真正贯彻下去、落实起来。

原典:

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战国)《荀子·王制》

释义:

《荀子·王制》记录了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在上面这段话中,荀子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荀子认为:“君者,善群也。”君,就是善于把人组织成社会群体的人。用“群”来解释“君”,在训诂学上叫作声训,即以语音相近的字来训释,揭示词汇之间的同源现象。“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就是说,如果组织社会群体的原则恰当,那么万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合宜安排,六畜都能得到应有的生长,一切生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寿命。怎样才算是“群道当”呢?荀子认为:“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时:适时。意思是说,饲养牲畜适时,六畜就能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能繁殖茂盛;政治法令颁布适时,百姓就能行动一致,贤良的人就能心悦诚服。荀子强调,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都必须遵守“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思想。

猜你喜欢
原典子产农事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申徒嘉和子产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对创建少数民族原典阅读品牌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