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宵节灯文化浅析

2018-11-14 14:37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灯节花灯

■张 静/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如果说节日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舞台,那么元宵佳节就是一座被装点得最美的舞台,更是观众参与度最高的一场盛会。

一、花市灯如昼——历代灯节的流光溢彩

元宵佳节如果缺少了灯的光亮,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这个节日,不仅有民间百姓的张灯、展灯,更有官方参与活动。在宋代的都城里,每一年的灯节事实上从年前的冬至前后,便已经开始在都城最繁华的街巷间售卖和布展花灯。可以想见,在京城汴梁的天空下,这许多色彩艳丽、形态生动的花灯会给人们黯淡的生活带来多少俗世的欢愉啊!

从汉代起,元宵节所点亮的灯彩就不断地更新着。最为精美的花灯自然要从唐代算起,而自唐之后,中国灯系就一分为二,一为日常实用照明之用的灯,二为灯节装饰娱乐之用的各色彩灯。从具体造型而言,大型的花灯灯组从唐代开始大量出现,有灯轮、灯树、灯楼、灯山。就灯的品类而言,唐以后的灯则有花卉造型灯、车舆灯、屏风灯、福字灯、鱼瓶灯、葫芦灯、寿字灯等等。所用材料则有石、琉璃、兽角、翎羽、皮革、丝绸、犀珀、玳瑁等等。品类之多,用材之富,不胜枚举。从这些大型组灯可以窥见古代元宵灯节花灯的繁华盛况,以及那些能工巧匠的高超工艺,更可见古人对于灯节的热衷程度。

灯轮于唐代较为流行,在景云二年,也就是公元711年的正月十五这天,长安安福门(位于唐代皇城西北方向)楼门外的灯轮高达67米,锦绣装点,金玉镶嵌,上有五万盏灯被点亮,如光芒四射的大树。灯轮下有一千多名宫女歌舞,持续欢唱三天三夜,这样欢庆的热闹场面即使在今天这样歌舞升平的年代也是不多见的。

灯树也叫“火树”,因分层设置,每层皆有许多分支向外辐射,每一分支上点有灯烛,其状如大树,故而得名。《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玄宗朝备受帝王荣宠的杨氏一门中的韩国夫人曾置一百枝的灯树,高达27米,矗立于高山之上。在上元节的夜晚点燃,百里以内都能看到灯树的光彩,连月亮的光芒也为之黯淡。

唐代的灯楼是用竹竿和彩绸搭建起来的。有的扎成十二间灯楼,高度足有50米,上面扎着各种有龙凤、虎豹等,耀武扬威于高高的灯树上。

南宋《乾淳岁时记》中记载了当时的大型灯楼,这是一组呈现两座都城景观的灯楼,上面汇聚了北宋汴梁和南宋杭州两京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更将都城街市中的歌舞杂艺一概以灯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是否可以看作是《清明上河图》的繁华都市盛景在那个时代“夜间版”的立体化呈现呢?

灯山在唐代已经出现,而宋代的灯山中大型机械灯组又较唐代有所增加。《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在开封灯节中大型灯山的机械化运转。在灯山的左右两侧,各有文殊、狮子、白象的造型,其手指之处有五道水流流出,似是手的摇动在指挥这水流,实际上是用辘轳将水引到灯山的最高处,以大木柜储水,机关运转,水飞流而下,如瀑布一般。皇宫中也搭起高约17米的琉璃灯山,上面有人物造型,甚至还能用机关来操纵这些人偶活动舞蹈。

宋代灯山中的鳌山灯最为著名,鳌山原为神话中的五座海上仙山,可随波上下漂浮。天帝为了使之稳定下来,就派出十五只巨鳌用头顶住这五座山,从此这五座山才稳定地立于海中。鳌山灯取的就是这神话中的形象,在宋代的大都市里,每逢灯节,便有以巨鳌承载高大山体造型的灯组,还有山石树木以及各样灯盏予以点缀,灯山前常有歌舞表演。鳌山灯借神话稳固来寓意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又因其造型巨大往往成为灯节之最,故而鳌山灯受到了帝王及大臣们的青睐,观赏鳌山灯也就成为他们在上元节的一个保留节目。当然,大型的鳌山灯往往价值千金,只有皇家才有实力完成其制作,一般民间只能做出小型的鳌山灯。

古代灯节的灯品中,以产地而论,著名的有苏灯、闽灯、浙灯、京灯。同时,民间也产生了一代代制作、绘制彩灯的艺人,到今天被记录下来艺人名字以明清两代最多,如明代的赵萼、赵虎、顾后山、王玄,清代的沈羽宸、徐志祥等人。

到了近现代,花灯的制作也越来越呈现出不同地域的特色,形成了北京宫灯、硖石灯彩、温州珠灯、洛阳宫灯、泉州料丝灯等几个花灯产地。洛阳曾有一位朱学愈老人,他以当地宫灯行业职工们口头传说的宫灯制作心得为基础,整理成了一首洛阳宫灯品种歌:

洛阳的宫灯好名声久扬,颜色鲜式样美灯字最良。

论高低它有那大小短长,论型式分四类各式各样。

纱灯类圆门灯古传老样,清化样圆手灯纱分单双。

方灯类扁罗汉提墨罗汉,粗方灯大白绢画写双面。

多角类龙头灯六龙扇面,细桌灯木盒灯八角六面。

红小灯辘辘串红白蓝黄,精四方虻牛蛋纸灯花样。

这首宫灯歌包含着当代民间艺人对于宫灯制作所倾注的情感,也是我国世代传承下来的灯节文化的一个侧影。而五色的花灯不仅是古人节庆生活的一个写照,更是现代人承继传统文化情怀的一个载体。

在流光溢彩的上元灯节中,伴随着的是古人的社交活动。民俗学家也将元宵灯节定义为“社交、游乐节日”。在游乐方面,上元佳节之时可谓“百艺群工竞呈奇技”,“百戏艺人各献奇迹异能”。而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这一天都得到了一个释放的机会,不仅日夜之间的禁限被打破,而且可以冲破礼法的约束,所以才会上演“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一幕幕美妙的相约。

二、君民同乐的灯节

上元佳节里,皇室往往成为了灯节最大的活动举办方。唐代历朝的皇帝们都会在元宵之夜登楼观灯,而且他们为显示亲民的态度,有时也会悄悄跑到宫外的街上去赏灯。中宗李显就曾带着皇后微服出行,来到臣子的宅第观灯。同时他们还鼓励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们去观灯。从宫廷到富豪显宦的宅邸,都有耗费重资所搭建的灯棚彩楼。而异国来朝的使节们也会在贡品中送上一些奇异的灯品,以迎合帝王对于灯节的热衷。张说的《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辞》描述了兴庆宫前观灯起舞的盛况,其中也出现了西域的灯轮: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重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唐玄宗这位开创大唐极盛时代的君王对于灯品的种类与精致程度尤为重视,常令禁中至殿前处处张灯,不可断绝。所设灯彩更有“白露转花”、“黄龙吐水”等可以用机械控制的动态灯组。玄宗还亲作五律《御制勤政楼下观灯》:

明月重城里,华灯九陌中。

开门纳和气,步辇逐微风。

钟鼓连宵合,歌笙达曙雄。

彩光不为已,常与万众同。

作为诗歌的巅峰时代,灯节自然也成为唐代官员中的文士们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中记录了公元705年左右,在皇宫的文学沙龙里的一次即席诗歌创作大赛,几百位官员以诗歌赞颂当夜上元佳节的盛景,唯有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的作品并为三绝。在上元灯节举行这样大规模赛诗会,恐怕也只有在唐代才有可能完成吧?

宋代帝王中的著名“文青”——徽宗赵佶,对于灯节游乐这件事,他的兴致可谓空前而绝后。由于按捺不住赏灯玩乐的心情,他曾下令从新年之前的腊月初一就在宫中点起鳌山灯,延续到正月十五,称之为“预赏元宵”。从此,灯节预赏的惯例便形成了。

周密也曾在《武林旧事》中记录了南宋元宵节的景况,皇帝携嫔妃外出赏灯,唤来市井中歌舞表演者们,嫔妃们看着新奇,争相打赏,歌舞者所得之钱超出寻常数倍,竟有因此而一夜暴富者。

清代宫廷的灯节因烟花制作技艺的更新,其热闹程度更在前朝之上,特别是出现了大型舞灯和烟火的表演队伍。当时在圆明园的门前架起数十架烟火,烟火被点燃后如五色栏杆之状。燃尽时又出现楼阁宝塔,并从中飞出几十只白鸽、喜鹊。此外,还有八旗子弟三千人表演马术,并提着灯、骑着马列成方阵,排列出“太平万岁”的字样。如此一来,在皇家的引导之下,上行下效,元宵灯节遂成为万民的狂欢节。

三、灯节的风俗文化

元宵佳节可以说是万民参与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在此时已有迎紫姑、祭蚕宝、拔河比赛、歌舞百戏等活动,这些活动在后代的上元节被不断延续。

宋代之后的上元灯节中的艺术活动更是大为增加、盛况空前,这当然要归功于帝王的大力提倡。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在削平群雄后颁布诏令,称天下安定,寰宇咸宁,又五谷丰登,“宜士民之纵乐”,公开鼓励百姓们享受生活。宋代的帝王还规定了凡是来到御街前看灯的百姓都有奖赏——赐酒一杯以示同乐。

在宋代的元宵节上,张灯之俗遍及城乡,灯节上不仅有各种能工巧匠竞相比赛技艺,还有百戏艺人的精彩演出,甚至在小集市的土地庙前也有鳌山灯。当夜晚到来,灯楼、灯山被一一点燃之时,街上的大型化妆游行便拉开了帷幕。在游行的队伍里有舞蹈、杵歌、竹马等节目,游行演出的队伍常常绵延十几里,参加游行的队伍也多达上百支。不仅有社团的游行表演,百姓们也积极参与其中。

元代起,元宵节有了走百病的风俗,又称为散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是一种通过登高走桥、赴庙来去除疾病的活动。往往是妇女亲眷相随,或是携病妇出行,此风俗在明清一直得以延续。

明代乡间的灯节也可一窥这一时代灯节的盛况,明代刘侗、于奕所编的《帝京物略篇》中记载了当时乡村过元宵节的情况:人们用高粱秆等物扎成棚子,挂上各色花灯,又用三百六十一根竹竿巧以布置,形成曲折的路径,且通道之间错落连通。每根竹竿的顶端都悬挂一盏花灯,便成了一个几十丈见方的灯阵,因其弯弯曲曲的通道而被唤作“九曲黄河灯”。整个灯阵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进入的人往往迷而不得出路,类似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迷宫。九曲灯阵又有转九曲之说,即秧歌队按顺序进入灯阵,唱祝吉秧歌。转完之后,人们会争抢悬在竹竿顶端的花灯,拿回去的花灯如果一直不灭就会被视为吉兆。此时的乡村人家过灯节,往往张灯于夜,各家零星的灯盏点在井沿上、大门口或是灶台边,称作“散灯”。富有的人家一连点灯四个晚上,而贫苦人家点一夜即可。儿童们提着各色动物灯、花卉灯游行于市中,类似于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元宵节的记忆。

明代的上元灯节又以福建为最盛,从正月十一开始就有人家燃灯,到十三日则是家家点灯,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而一些富贵人家会把家里每一处都用灯点亮,数以千计的花灯装点着重重院落,主人家还会毫不吝惜地打开大门,让游人入内赏玩。街市上家家户户的门前必悬两盏花灯。每隔十户人家就会搭起一个彩棚,里面悬挂着各种形状、颜色的彩灯。男男女女的游人与车马往来穿梭,一直要闹到天快明才渐渐散去。到了正月二十日,孩子们打起了“求饶灯”,意思是说灯节快要终了,各处也该歇息了。闽中灯节真正落幕则要到正月二十二日。

由于灯节的开放性,历朝历代的都市中,每逢灯节,无论男女老幼,夜晚皆出游于街市,道路就出现了拥堵现象。最夸张的时候有人脚不能挨着地面,被游行的人流驾空着向前移动,可见这个节日里人们对于彻夜游赏观灯的热情之高,同时也说明了灯节的风俗传统已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灯节花灯
水灯节
花灯:正月里的一颗糖
灯节
挂花灯
找不同
竿灯节(环球360°)
燃灯节
赏花灯
“舞动奇鸡”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