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东凯/兰州城市学院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并仍然发挥作用的本地区文化。而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可以发现很多学校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开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美术课程,引导高校学生体验、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文脉得以更好地传播和继承,同时培养同学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提升着他们的审美和技能。笔者作为艺术学习者和教育者,重点从高校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资源融合的意义谈起,并对具体的融合方式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美术教育,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不仅要进行审美素养的教育,还要进行文化的传承。美术学科确立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表现、文化理解五个方面作为艺术核心素养,其中文化素养就包含了对本土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除此之外,当代美术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将本土文化融入创作中,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个性和品质,所以本土文化资源对高校美术教育至关重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我国有着有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多样性的本土文化资源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这不仅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同时也能给学生在构思、素材、表现等多方面以启示和借鉴。并且,教学的模式可以不局限于课本,而是通过实践制作的方式进行。比如可以从不同本土民族的饮食、器物、民间工艺、雕塑和建筑的色彩、造型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不同内涵,它们的色彩和造型,力学和建筑学刚好契合了美术教育的本体。因此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亲切感,能够从生活、情感甚至思想等诸多方面去影响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食粮,进而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本土艺术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其传承和传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美术源自于人类劳动,属于生产与生活的真实体现,社会基层劳动人民利用自己身边经常看到、用到的材料,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很多流传多年的美术作品。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入本土艺术资源,已经不仅仅是教育层面的问题,它更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亲近民族文化,浸润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文化修养,从而投入让美术作品更有内涵、更加真实。
一直以来,美术课堂都比较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都比较固定,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创新,往往都是素描、色彩为依托,室内练习为主,室外写生为辅。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地方特色的艺术形态,教育内容和方式没有与实际相结合。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视野。
第一,教学观念方面。在高校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把民族文化当成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提升其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美术教师要丰富和完善自我,主动学习民间美术知识,并与自己的创作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教学,对能够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到的民族文化予以梳理,从而进一步丰富美术教学素材,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另外,学校也要积极挖掘本土艺术资源,倡导特色校本课程,重视高校美术教育大纲对本土文化的倡导。
第二,教学方式方面。为增强本土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融合程度,教师需要提前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或美术课程设置。对于高校美术教学而言,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还原民族文化形象,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民族文化,掌握民间美术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比如教师要对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讲解,或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美术馆、文化馆进行参观,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其文化素质的提升。
第三,实践活动方面。美术教学必须要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优化美术教学内容,进一步更新美术教学体系,坚持循序渐进的给学生传播民族文化。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可以给美术课堂带来更丰富的素材,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民族文化自身生命力较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开展一些民族美术文化调研活动,定期组织弘扬民间美术的活动,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对美术与民族文化关系的理解。比如为进一步深化民族文化与美术教学的传承与融合,可适当开展一些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对高校学生宣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