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莹/新疆大学
(1)外宣翻译,是指将我国的翻译文本向外国宣传出去。 外宣翻译就是“把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以对外传播。”(黄友义,2004)。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2)不同语言存在着差异性,不同国家也在语言,文化背景,文化立场,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由于不少翻译者缺乏自身知识素养,将翻译视为机械的模仿和语言转换,使外宣翻译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其中也会有翻译腔的出现。因此我们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对在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与评价。
不同两种语言不仅读音有异,还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在句法,语法,修辞也都各不相同。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汉语的外宣材料重视文藻,多修饰。而英语则注重客观事实,多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因此在做汉英外宣翻译时,译者需根据双方的语言习惯差异,迎合受众,进行删削。例如:中国会议爱用“胜利召开”的说法,若直译成“ the meeting is convened successfully”,读者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现在顺利召开了,难道之前遇到什么困难了?(林本椿,2004)。汉语中那些美丽的文藻,在英语中就得加以删削,以求简明扼要。
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会导致双方在文化心理,文化立场,语言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具有中国特色,蕴含民族精神的词句在原封不动的翻译为英文后,可能会产生歧义和误解。“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段连城,1992:123)因此,译者外宣翻译中遇到的比较具有本国文化特点的词汇,尤其是不为外国所熟知的词汇,应该以增补加注的形式补充出来。 如:“五·四”运动可以翻译为——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sm and domestic feudalism而不是直接翻译为——the May 4th Movement,因为国外的受众并不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活动的历史,也无法融入我国的文化语境中来。所以必须加以注释。
不用的语言习惯是会造成差异的。例如:汉语中的“红色”被视为最吉祥的颜色,人们认为日子红红火火,鸿运当头。 而英语中的“red”则是血腥,痛苦的含义——因为红色是血的颜色。此外,汉英成语俗语等也存在着差异: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 即使是同样的文本物体,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也迥然不同,因此在做跨文化的企业外宣时,译者必须注意到这一点,防止出现误译。
在外宣翻译中,一些技术不佳、经验不足的译者会为了追求经济之风草草翻译,也不注重效率。如:某旅游景点把“天涯海角”译成“the end of the world”不明白的游客会以为“世界末端”,那谁还敢去? 应译为“Land’s End”比较合适。(丁衡祁,2002)因此译者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在理解和在表达上下苦工,防止漏译、误译。
语言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诸多差异给企业外宣翻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汉语表意性强。因此,同样的文本,汉语表达总会比英语简明,字数也少。因此译者在做汉英翻译时,应进行删削或补充,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外宣对中国走出去战略影响巨大,不少译者为了追求经济之风,导致翻译质量下降,出现诸多问题,造成译风不正。译者应在翻译前做好译前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中充分运用翻译技巧,遵循翻译标准,充分考虑细节。翻译过程中要站在英语读者的立场上,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不同的文体与风格进行选词搭配、调整句子结构,尽可能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原文的意思。翻译后进行检查,并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评价。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中加强自身的水平素养。
综上所述,译者在进行企业外宣翻译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站在受众的立场上翻译,防止误译。同时,译者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力求完备。企业对外翻译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有效途径,这其中马虎不得,更不能有任何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