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短片美学风格初探

2018-11-14 13:09
电影文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水墨动画

洪 严

(周口师范学院 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河南 周口 466001)

20世纪60—80年代,中国拍摄了多部优秀的动画长片,如《大闹天宫》(1961—1964)、《哪吒闹海》(1979)、《天书奇谭》(1983)等。这一时期,包括较早的20世纪50年代,国产动画短片也呈现空前繁荣的态势,如《神笔马良》(1955)、《火焰山》(1958)、《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1959)、《小蝌蚪找妈妈》(1960)、《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牧笛》(1963)、《张飞审瓜》(1980)、《老狼请客》(1980)、《雪孩子》(1980)等,尽管这些动画短片的时长都在20分钟左右,却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以及观众的记忆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1981年,国产动画短片迎来了井喷式创作高峰。观众耳熟能详的《九色鹿》《三个和尚》《咕咚来了》《南郭先生》《猴子捞月》《崂山道士》等,全都在这一年拍摄制作完成。20世纪80年代是国产动画短片最辉煌的年代,《鹿铃》(1982)、《曹冲称象》(1982)、《鹬蚌相争》(1983)、《草人》(1985)、《山水情》(1988)等动画短片,也来自这一时期。

20世纪中后期,国产动画短片百花齐放,艺术形式多样,并具有鲜明的民族化风格。其中大多数动画短片带有传统神话色彩,或根据民间故事改编,可以说,中国动画短片自诞生之初,从文本到艺术风格都带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烙印。然而,随着迪士尼动画电影及其背后美国流行文化的强势传播,加之3D动画技术的日趋成熟,基于中国传统美术风格的国产动画电影逐渐声势齐喑。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项,即:文本原创能力的欠缺以及相对保守的艺术风格。

动画电影作为综合艺术门类,包含了许多其他艺术种类的特点。国产动画电影汲取我国传统文学与艺术的养分,形成独具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美学风格。无论是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空灵之美,还是剪纸艺术的色彩之美、结构之美,或是古典神话传说的巍峨玄妙、瑰丽想象,都使国产动画电影在本土文化语境之内取得了强烈的共鸣,并因迥异于欧美动画电影的美学风格,以文化他者的形象闯入国际视野,获得众多奖项。

一、传统文化内涵与民间艺术特点

有别于动画电影,动画短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阐述一个完整且精妙的故事,表达出创作者的所指,并使受众自然而然地接受。这非常考验创作团队的文本能力与艺术表达能力。因此,国产动画短片创作之初,几乎都将目光投向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古典文学等固有的文本内容,并加以改编,仅有部分作品出自原创文本内容。

原创文本的动画短片如《神笔》(1955),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创作的童话。这部动画短片时长21分钟,以木偶动画的形式拍摄,讲述了贫苦少年马良用一支老神仙赠与的毛笔惩恶扬善的故事。短片采用定格拍摄的方式,木偶生动传神,官老爷、画家、师爷、老神仙、马良、村民、动物等形象栩栩如生,民间色彩浓郁,犁铧、水车、龙舟等器物,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具、载具,望之亲切熟稔。

而《渔童》(1959)则根据张士杰搜集的同名民间传说改编,是鸦片战争之后、义和团运动之前流传于渔民之间的故事。追溯其文本的母本,其实源自于中国民间传说中常见的“摇钱树”“聚宝盆”等凝聚了贫苦百姓美好期许的具体意象。短片故事情节非常紧凑,矛盾冲突尖锐,正派反派形象对比强烈。短片采取了“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整体画面效果接近木版年画,色泽明艳、形象生动、动作夸张。唱着民间歌谣的小渔童就像年画里的胖娃娃,眼神灵活,身姿轻盈,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剧中反派,令人拍手称快。时长23分钟的动画短片,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叙事线索清晰明了,故事浅显易懂,蕴含的道理简单易懂,符合当时的受众心理,几十年过去依然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同样于1959年上映的《济公斗蟋蟀》,也是一部剪纸动画片,该片与《渔童》十分相似,不过画面中增添了民间剪纸艺术中的“窗花”效果,这一颇具中国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曾在《寻梦环游记》(2017)中惊艳亮相,不过《寻梦环游记》中的剪纸艺术来自于墨西哥的民间剪纸。由此可见,传统艺术形式并非丧失了生命力,而是应该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恰当的方式出现在恰当的画面中,会达成惊人的视觉效果。另外,《济公斗蟋蟀》与《渔童》略有不同的是,《济公斗蟋蟀》中的角色形象参考了中国传统戏曲脸谱中丑角的形象特征,短片中的反面角色都在鼻梁上画上了白色“豆腐块”,令人一望即知其是奸狡恶徒。

最具特殊意义的原创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1960)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也是一部真正意义的儿童动画短片。该片根据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讲述了小蝌蚪努力寻找妈妈的故事。短片将自然科学知识蕴含在一波三折的剧情和饶有趣味的画面之中,最终呈现在儿童面前。相较于单线勾勒、色彩平涂的动画作品,水墨动画是非常难以把握的艺术形式。因为中国传统水墨画讲究留白、意境、神似,并不以写实见长。墨色渲染的宣纸深浅浓淡不定,以当时的动画技术而言,很难用动态画面展现如此难以把握的风格。但是,通过创作团队近两年时间的努力,这部载入史册的水墨动画诞生了。短片中的动物形象取材自画家齐白石的画作,流畅凝练,童趣盎然。短片以浓墨勾画主角,淡墨隐现配角,墨色近深远浅,体现空间感和距离感。这部动画电影开创了水墨动画的先河,将充满中国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瑰宝以全新的形式演绎,为传统书画艺术增添了表现形式,带来新的生命力。

如果说,《小蝌蚪找妈妈》(1960)只是展现了微观环境的国画之美与音乐之美,视角限定在有限的空间之内,那么《牧笛》(1963)便展现了水墨山水之美、人物之美、花鸟之美以及民乐之美。由于全片无对白,更突显出山水的迷蒙,梦境的幽幻。画面中气势恢宏的远山、片片叠翠的竹叶、嫩黄可爱的鸣禽、憨厚朴拙的水牛与活泼机灵的小牧童,将传统水墨的空灵飘逸、大气磅礴演绎得淋漓尽致、意境悠远。其后的水墨动画短片《鹿铃》(1982),改编自庐山白鹿洞书院的民间传说,片中有大量白鹿跳跃、雄鹰飞扑的动作画面,对于水墨动画的制作来说极为不易。

水墨动画的成功,离不开创作团队的精心绘制与拍摄,更需要国画名家的鼎力支持。1988年上映的水墨动画短片《山水情》由著名画家李可染、程十发作为艺术指导,讲述了老琴师为渔家少年所救,为报答渔家少年,老琴师将琴艺倾囊相授,赠琴后飘然远去的故事。片中人物形象由寥寥数笔勾勒,琴师一如水墨画中的谪仙般清瘦俊逸,渔家少年善良朴实。渔船行进之时,水波粼粼,浩泽荡荡。画面中水阔云淡,舟行其间,天水合一,浑然忘我。这部水墨动画短片所呈现出的极高的艺术素养与美学价值,既是水墨动画的优点,也是水墨动画的弊端,它对于创作者的艺术水平要求非常严苛,制作程序又极其复杂,耗时耗力。因此,《山水情》后,几乎再无同等水平的水墨动画面世。

除以上动画短片作品外,《火焰山》(1958)等改编自四大名著;《崂山道士》(1981)改编自《聊斋志异》;《九色鹿》(1981)改编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张飞审瓜》(1980)、《鹬蚌相争》(1983)、《南郭先生》(1981)、《三个和尚》(1981)、《猴子捞月》(1981)等改编自中国民间传说与寓言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老狼请客》(1980)、《雪孩子》(1980)、《咕咚来了》(1981)等,则是原创故事。

这里有一个相对比较有趣的现象。改编自传统名著、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的动画短片大多采用了木偶、壁画、皮影、水墨、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而原创动画短片则多数采用了单线平涂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上尽力雕琢。至今,观众仍能在孩子们身上找到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影子,因为丢三落四和调皮捣蛋实在是古今中外孩子们的共性。

综上所述,国产动画短片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承袭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普通观众了解传统文化以及接受美学熏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中国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为动画短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而浩如烟海的典籍、传说又为动画短片提供了文本来源。但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令动画短片缺乏创新、泥足不前。对于经典文本的过度开发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必须求新求变,贴近当下文化语境,符合现实需求,才能令国产动画短片重新焕发生机。

二、国产动画短片现状

完全脱离文化语境塑造全新的动画语言并不现实,且会导致动画短片水土不服,而完全依照过去的模式运作动画短片又显得力不从心。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传统文化与艺术赋予国产动画短片灵魂与内涵的同时,也从内容、题材和制作成本上某种程度地限制了国产动画短片的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动画制作技术的逐步成熟,国产动画已逐渐有所复苏与发展。尽管大多数动画依然取材自传统名著与民间传说等经典文本,但在内容与形式上屡屡有所突破创新。动画电影的发展与动画短片的发展息息相关,实验性的动画短片探索,将带来更多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

《太阳神树》(2011)改编自《山海经·海外东经》,采用壁画的形式,演绎了原始神话中诞生与死亡、成长与追寻、毁灭与重生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这部动画短片循规蹈矩,除自然环保主题外,并没有带来太多惊喜。同一时期的《天净沙·秋思》(2011)是一部水墨动画短片,作为曾经灿烂辉煌到极致的美学风格,更是难有更大突破。

自2015年起,“中国唱诗班”推出了一系列公益动画短片:《相思(上)》《元日》《游子吟》《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思》,除《夜思》外,前四部为原创中国古代故事,配以同名诗词吟唱,《夜思》则改编自爱国外交家顾维钧的生平经历,辅以咏唱李白诗作《静夜思》。这一系列传统风格动画短片,画面精致唯美,人物形象不再接近国画,而是以漫画笔触绘制,较之国画风格细腻许多。短片时长15分钟以内,故事却凄婉动人,因此赢得好评无数,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动画短片案例。

三、结 语

我们应该看到,原本制约中国动画发展的传统元素,如今在其他国家动画电影中已经有了令人惊喜的应用。例如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改编自中国乐府诗《木兰辞》,讲述民间传说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这部动画保留了中国水墨画的风格,人物形象非常有中国特色,但是迪士尼对原有的故事进行了合理改编,塑造出了亦庄亦谐、风趣幽默又令人感动的花木兰形象,影片叙事欢快流畅、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将中国传统特色与迪士尼动画结合在一起,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

动画电影《花木兰》是迪士尼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潜心探索,《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则是对中国元素的再创造,以中国为背景,中国国宝“大熊猫”为主角,演绎美国文化内涵的故事。但是,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参考。国产动画短片应该找到民族化与世界性的平衡点,在传统艺术与文化基础上有所创新,结合目前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用动画短片叙述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内容,方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水墨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水墨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我是动画迷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