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指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悲剧那种前赴后继、不屈不饶地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抗争精神。作为演员仅对剧本做如下浅析: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它来源于拉丁文conflitus,可译为分歧、争斗、冲突等等。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从戏剧冲突中可以带出人物的性格与剧本的立意。《赵氏孤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题材的大悲剧。具体情节曲折复杂,矛盾冲突激烈。例如程婴托孤是单纯的报恩,但舍弃己子的举动,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思想境界明显升华。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氏孤儿的程子剁为三段,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剧中的戏剧冲突可谓激烈、曲折、绵延和复杂。作品通过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讴歌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并通过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本身的内心矛盾加以凸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感人。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没有冲突情节就没有起伏,戏也就不好看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所谓世事、人情就是生活的本质。主题、内容、细节流于公式化,便失了戏剧的趣味。没有新颖的趣味,怎可以吸引广大的观众呢?主题是剧本内容的主导核心,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对话、情节动作等都要以主题为中心。关于剧本主题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思想主题说。即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理解下的定义: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2)情节主题说。悉德·菲尔德认为剧本的主题就是人物加动作,剧本的主题即是剧情的展现。《赵氏孤儿》剧中程婴的行为。是为了报答赵朔平日的优遇之恩。屠岸贾之“奸”与赵氏之“忠”,在剧中主要是作为基本的背景,是作为对两大家族之间对立解释出现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但该剧的主题,不是简单的忠与奸的对立。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的反抗。统观全剧集中体现中国古典戏剧的伦理主题“忠孝节义”,它的悲剧在于忠奸斗争的忠义落败和义士大无畏的自我牺牲。它看似写作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实则悲剧意蕴极强。恶人最终受到惩罚,正义得以伸张,使“三百口冤魂,方才家自有主”,符合中国传统“因果报应”的思维模式。
情节结构即剧本结构,即为剧本的结构,是剧作者根据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内涵,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以不同的轻重主次合理进行的组织安排,达到一个剧本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赵氏孤儿》全剧共五折,剧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通过矛盾冲突作纵的分析,依据事件的推进,捋出各组冲突的层次变化和布局特色,勾画出全剧的情节结构。戏剧情节是由一个个场面连贯而成的。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情节随着场面的次第转移而不断发展。戏剧情节在作品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同时,戏剧情节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效能和美学价值,能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和娱悦作用。在戏剧创作中,既不能忽视情节,使作品缺乏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又不能单纯地追求情节,从而淹没人物形象,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
角色的思想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在冲突和行动中体现出来的。《赵氏孤儿》这部荡气回肠的千古大戏中,昏君奢靡无道,奸臣穷凶极恶,忠良惨遭诛戮,义士舍身取义,慷慨悲壮,自始至终荡涤着一股磅礴的英雄主义冲天气势。角色人物个性鲜明,人物关系更具有戏剧化,程婴这个人物是《赵氏孤儿》的真正主角,不仅是因为作者对他的描写最为详尽,更是由于程婴最好的传达和表现了《赵氏孤儿》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可以说,在“忠义”精神上,程婴是一个作者塑造出来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完人楷模。程婴是以忠义出发反暴救孤的,作品歌颂的,也正是他的忠义行为。赵氏孤儿显然是这部剧作的又一主要人物形象,但这一人物在剧中更多的时候是在承担一种贯穿全剧的作用,他只是一个被众人营救以及被屠岸贾追杀的对象,是这部剧的贯穿媒介,没有他就无法构成整个故事的冲突,并不拥有主动性。屠岸贾这个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应该说这个人物是引起整出戏剧冲突的关键。这个人物从反面衬托《赵氏孤儿》这部剧本的主题,即歌颂以“忠义”为代表的封建传统道德伦理。屠岸贾恶贯满盈,双手沾血,对赵家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一系列的暴行,塑造了一个不忠不义、奸恶的形象。
屠岸贾要陷害忠良,程婴等人要护卫忠良,这是一场邪恶与正义之间的冲突。纵观全剧,各种冲突波澜起伏,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结合得天衣无缝,产生了丰富而生动的戏剧效果。其次,是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干钧一发之时,韩厥出于对赵氏忠良的深切同情和对屠岸贾的无比愤慨,韩不仅放走了赵氏孤儿,并且为了让程婴“去的放心”,割断屠岸贾追查孤儿的线索而拔剑自刎,用自己的生命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悲歌。当军士从土窑中搜出的“赵氏孤儿”被屠岸贾连剁三刀死于非命时,公孙杵臼更是义愤填膺,痛斥屠岸贾残害忠良终有报应,然后撞阶身亡。在这位七旬老人的身上,到处都弥漫着一种慷慨忠义之气。当孤儿被搜之后,他心知孤儿难以保住,对韩厥说道:“将军,你拿将程婴去请功受赏,我与赵氏孤儿情愿一处身亡便了。”二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赵氏孤儿》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