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郁闻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韦斯·安德森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
,2009),根据挪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同名故事改编而成。在2009年这一佳作频出的年份,《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置身于诸片中殊无愧色。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动画长片的同时提名便是明证。毫无疑问,影片的成功固然与罗尔德的精彩原著为影片提供了坚实的叙事基础有关,同时还与安德森在电影形式和内容上大胆的再创作密不可分。可以说,从电影技巧的具体运用、电影导演对故事的控制能力等方面,《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一个“从文学到电影”的优秀改编范例。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小说在1971年和2005年先后被搬上大银幕,而其中又以蒂姆·伯顿在2005年执导的版本影响力最大。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上映之后,《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无疑成为它的比较对象。单纯就叙事的模式,如单线叙事以及各类冲突的设置,最终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等来看,两个故事是相似的。但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原著共有30章,丰富的内容以及故事本身的奇幻背景成为其影视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体量则要小得多,原著只有14章,出场人物也要少得多,且贴近现实的故事背景也注定了电影无法如《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
,2017)、《冰雪奇缘》(Frozen
,2013)等一样通过展现一个令观众目眩神迷的世界来充实电影内容。在当前电影长片基本上都要保持90~120分钟长度的情况下,导演安德森和编剧不得不对原著内容做一定的拓展,包括为故事的主干增加剧情和人物上的枝叶,并且这种拓展是必须迎合当前观众的审美习惯的。例如,电影中加入了狐狸儿子和狐狸外甥之间从对立到和好的情节,这实际上是开展了一条儿子的成长叙事线。狐狸儿子艾什正值叛逆期,顶撞父母,随地吐痰等对他来说是常事,他对于过来寄住的表哥克里斯托弗森充满敌意。他嫉妒克里斯托弗森的运动天赋,嘲讽他的打坐和重病的父亲,而艾什一起上化学课的搭档雀斑狐狸姑娘艾格尼丝对克里斯托弗森的爱慕更是让艾什心怀不满。而克里斯托弗森则一再忍让。在三个饲养场的场主博吉斯、邦斯和比恩开始对狐狸一家的围困后,艾什逐渐成熟起来,先是和克里斯托弗森一起商量去为爸爸偷回尾巴,后是在克里斯托弗森被捕后,使劲浑身解数,包括临时现学空手道来解救这位表哥,而他的运动天赋也在这次营救中显现出来,最终得到了爸爸的面罩奖励,而艾格尼丝在最后也跟克里斯托弗森终成眷属。这样一来,在原著中连名字都没有的小狐狸在电影中被塑造得个性鲜明,讨人喜爱,且其承载的叙事无论是少年的成熟,抑或是俊男美女的相爱,都是观众乐于接受的。
又如电影中加入了不少角色,如公寓管理员负鼠凯利,老鼠保安等。老鼠保安原本应该是和动物们处于同一阵营的,然而他却为人类服务,看守着水果酒仓库,先后两次和狐狸爸爸大打出手,最终被打死。在他临终之前,狐狸爸爸从他口中问出了克里斯托弗森的下落,又问了一句他想要的是什么,老鼠说想喝一口水果酒。在愿望得到满足后,老鼠保安合上了双眼,狐狸全家一边默哀一边把他送进下水道。老鼠保安和狐狸爸爸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应,二者都在面对诱惑,只是一个敢于冒险去追求,一个则恪尽职守克制欲望,他们的区别是有没有依从野性“做自己”。在这些新加入的情节和人物中,“人狐”斗智的叙事主线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进,而电影的容量也得到了扩充。
The
Darjeeling
Limited
,2007)、《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等中都可见一斑。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也不例外。文学的影像化最直观的便是凭空构建起来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导演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地方。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安德森继续了他的特立独行,当皮克斯、梦工厂挟技术之威而大量制作色彩度饱和、分辨率高的三维动画,在成本高企的同时又造成观众视觉疲劳的背景下,安德森却采用了颇具复古意味的定格动画(又叫静帧动画)结合少量木偶的创作方式,并且有意使每一秒的帧数少于24帧,如电影中的着火、冒烟等场面,都有观众肉眼可见的定格痕迹,甚至故意在关键处进行停顿,从而使电影在视觉上有着一种“大巧不工”之感,一旦观众习惯了这种粗糙的画面,反而能领略到其中的特殊韵味,部分画面的停滞还让人忍俊不禁,如凯利迷迷瞪瞪时的表情和狗吃了包了药的蓝莓以后的昏厥等。安德森还有意在道具设置、配乐以及昏黄的底色等方面也营造出一种与定格动画相适应的,与电影中狐狸爸爸和老鼠保安、狐狸爸爸和三个商人等对峙时的西部片式对决的内容相吻合的怀旧感。一言以蔽之,整部电影视觉效果和西部风是高度统一的。
而西部片氛围则是安德森给予电影的一种戏谑效果,这正是原著的字里行间无法传达出来的。在西部片中,“英雄以内心的正义感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标准,在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拯救社会的重任,表现了英雄崇高的使命感”,而这是与电影中的狐狸爸爸截然不同的,狐狸爸爸的偷鸡行为并没有被安德森合理化,他不仅不是一个拥有正义感的英雄,相反正是混乱的制造者,而他自己也付出了失去尾巴、灰头土脸的代价。一个“非西部片英雄”的人物搭配“西部片”氛围,形成一种娱乐感极强的反差感。
The
Lion
King
)、《冰雪奇缘》这类处于亲情中双方关系经历多重波折剧情的当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原著中狐狸爸爸和小狐狸之间的互动还是欠缺的,这也就使得“为避免孩子挨饿”作为整部电影核心剧情,即“偷窃”的全部动机略显薄弱,将狐狸爸爸对獾的解释作为全片的结尾在震撼观众方面也缺乏力度。对此,安德森选择了为电影注入一个新的灵魂,即变更了狐狸爸爸偷鸡的动机,这也就使得一方面,围绕这一动机的产生、变化,新的剧情得以衍生出来;另一方面,这也使得电影更具深度。为了避免孩子饿死而偷鸡,就道德观而言是绝大多数观众都可以接受的,这也使其失去了讨论的余地。而当支配人物行为的动机更为复杂的时候,电影势必将更能触动人心,激发观众更多的思考,最终使得整部动画得到升华。
在电影中,狐狸爸爸多次自问“我是谁?”而最终得出“我们是野生动物”的结论。早在妻子怀孕、夫妇双双被捕时,狐狸爸爸就答应狐狸妈妈不再偷盗,随后他也真正转行做了一个报社的专栏记者,过上了稳定的生活。然而狐狸爸爸内心却按捺不住偷鸡的冲动,原因就是野性的本能在召唤。这种冲动在他的中年危机来临之际终于爆发了出来,最终招致后续的一系列祸事,让狐狸妈妈深感失望。而在营救克里斯托弗森的时候,狐狸爸爸对着动物们振臂一呼时,用来鼓舞士气和制定救援方案的还是那句“我们是野生动物”,动物们决定用自己的本能和天生特长来和人类对抗。天然的野性和后天的种种束缚之间的矛盾极大地丰满了狐狸爸爸的人物形象,并且也更能触动同样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成年观众的心弦。
在狐狸爸爸和负鼠以及两只小狐狸脱离险境后,一行人在路上遇到了一只狼。在此之前,狐狸爸爸不断强调自己怕狼,并且不是一般的怕,而是“狼恐惧症”式的怕,如负鼠有“闪电恐惧症”一样。然而在真正与狼面对面的时候,狐狸爸爸却没有露怯,而是深情地凝望这只狼。狼浑身漆黑,毛发凌乱,四肢(四肢着地行走表明了它的野生身份)也十分瘦削,相对于狐狸等人来说,狼的外形是没有拟人化的,并且暗示着生存环境的恶劣。狐狸爸爸先是用英语向狼致意,得不到回应后又改用拉丁语,而狼始终是无动于衷的。狼在这里象征了一种“纯粹的野生动物”,即从来没有被人类文明所同化的动物,而这种对天然野性的保持正是狐狸爸爸内心深处渴望但是又做不到的。因此狐狸爸爸的眼眶湿润了。这眼泪溢出的瞬间暗示了他由衷地为狼感到庆幸,同时又感叹于自己永远无法获得这样的生活。由于身边还有其他人,狐狸爸爸最终只是赞叹了一句“多么美丽的生物”,并向狼挥手致意。而感人的是,狼也对他举起了爪子。随后他们分道扬镳。狐狸爸爸显然告别了野蛮,但是对于刚刚和人类结束一场战斗的他们来说,也没有完全融入人类社会。而狐狸爸爸之前所一再声明的自己对狼的恐惧,表面上是一种文明者(或归化文明者)对野蛮暴力者的恐惧,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真实愿望的掩饰。
而安德森的这一改动尽管和原著截然不同,电影中艾什等小狐狸并不嗷嗷待哺,他们过着如普通学生一样的正常生活,但电影最终又实现了向原著的回归,保证了和原著的“形不似而神似”。狐狸爸爸之所以最终与狼兄挥手告别,是因为人到中年的他确定自己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尽管他渴望野性、不羁和自由,但是他和他身边的动物都已经开始拖家带口,生儿育女,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他必须收敛自己那颗热爱冒险的心,正是亲情使他甘愿不断地付出和放弃。罗尔德的“为了亲情而偷鸡”被安德森转化为“为了亲情而不偷鸡”,始终没变的是狐狸爸爸对家庭的责任感。可以说,电影在人物行为动机这一点上保留了原著的感人之处,又对其进行了更能打动当代观众的修改。
韦斯·安德森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将罗尔德的故事进行了重新包装,在保持了原著温情基调的“原味”基础上,以成熟的改编技术和个性化的影像理念调试了既能表达个人思考,又能取悦大众的新口感,赋予了一个原本简单的、偏低龄化的故事老幼咸宜的新生,也为其他导演在“从文学到电影”这条路上的探索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