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津竹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每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历代先人们通过自身实践的经验而得出来的结果,并且这些舞蹈文化是独有的,是只有自身融入当时的社会、了解当时的风气,才能创作出来的舞蹈,所以其中必然包含了当时人们所崇敬的、所信仰的社会思想,我们非常有必要将这些舞蹈文化好好进行传承保护,因为它不仅仅是舞蹈,还是一种记录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舞蹈文化,追寻当时的社会思想、理念、追求等。并且,它比文字记录等其他形式能更生动地传达,因此它不仅是珍贵的瑰宝,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不得不提到满族。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有一部分做得比较好,如维吾尔族、傣族、藏族,还有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秧歌等。相比之下,满族关于舞蹈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待完善。
我国历史可以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八个历史时期。满族的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的肃慎人,秦汉时期的邑娄人,南北朝时期的勿吉人,北齐隋唐时期的靺鞨人,辽代至明代的女真人,1635年正式定名为“满洲”,后改称满族。从肃慎到女真,从女真到满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满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文化的重要来源是蒙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可以说,满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同样,满族的舞蹈文化也必然受到蒙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双重影响。
清代宫廷的宴享乐舞是《庆隆舞》。《庆隆舞》最初叫《莽式舞》,后来在乾隆八年才改名为《庆隆舞》。《庆隆舞》分为两个部分:《扬烈舞》和《喜起舞》。《扬烈舞》属于武舞,是一种象征野心、能力和目的的舞蹈;而《喜起舞》则属于文舞,十八名大臣恭恭敬敬地穿上朝服,进入宫殿正中后,三叩头,又排成两行对舞。舞毕,扣头,退下。这个舞蹈看起来更像行礼舞。在《珍珠湖》舞剧中,有一幕便是这种看起来像行礼一样的动作。
满族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等重大祭典时,都以歌舞的形式进行,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萨满舞》称得上是满族的标志性舞蹈。在《北盟录》中有所记载:“金以女巫为萨满,或同珊蛮,金与渤海同族,度渤海人亦必奉之。萨满亦称叉玛,奉者多为妇人,盖女巫之一种也,与祀祖先祷神时,戴尖冠,著长裙,腰系铜铃,击鼓蹲舞,口喃喃辞不可辨。又谓,可以疗疾。”在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金朝女真人的《萨满舞》和清朝满族的《萨满舞》几乎一致,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萨满舞》属于求神祭祀的巫舞,是一种带有目的性、可以治病的舞蹈。《萨满舞》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于萨满巫术活动中,一种为“跳家神”,另一种为“放大神”或“跳大神”。前者以祈神、娱神为目的;后者,不仅祈神、娱神,而且扮演人、神之间的中介,使神灵附体下传神旨或代神立旨,成为神的化身。
可以说满族的《萨满舞》在金朝和清代传承发展得都比较好,其原因是统治者为本族人,所以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自然得到了大力传承发展;其次,一个国家的文艺政策对于舞蹈的发展也有直接影响,但更因满族信奉萨满教。到今天,《萨满舞》已经比较少见了,只有到东北满族人聚居的地方,才有可能看到《萨满舞》。而《萨满舞》从历代一直传袭至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就其本质而言,目的还是娱神、祈神、疗病等等,且现在应该也只有东北地区满族的老一辈艺人们才熟悉这种舞蹈,所以,满族的舞蹈渐渐没落了下去,且文字记载也较少。舞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渐趋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不再相信《萨满舞》能疗疾,也不再相信世上有鬼神之说。
在今天,其实关于满族的舞蹈还保留了一小部分,如舞剧《珍珠湖》《白鹿额娘》及舞蹈诗《满乡情韵》等。其中舞剧《珍珠湖》是我国第一部满族舞剧,取材于满族民间传说《珍珠湖》。在这部舞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演员与女演员都身着满族的传统服饰,脚踩花盆底鞋,其舞蹈动作有传统满族文化的影子,但又有一些改变,是在传承满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一书中记载了满族舞蹈《莽式》的特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在舞剧《珍珠湖》中,将这段话以舞蹈的形式表演了出来,并且在这个舞剧中,有一幕男子的动作是做行礼状,这个动作缘起于《喜起舞》。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清代的宫廷中,男子们就是如此行礼的。
当今,满族舞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实不止满族舞蹈,还有布依族、白族的舞蹈资源也特别少,但这些民族舞蹈虽最终没落,但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真实出现过的,究其没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将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好,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民俗也逐渐消失。
我们要如何传承保护这些民族舞蹈文化呢?第一,要尊重民族舞蹈,尽可能保持民族舞蹈的完整形态,传承民族舞蹈的全貌,将舞蹈形式、舞蹈文化内涵多层次地保存并忠于传统形式的整体复排。第二,要保存其原貌,不能将民族舞蹈改得面目全非,更不能按照现代人对民族舞蹈的固有理解去肢解它,要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融合。第三,从当地人的生活细节中升华并融合传统形式的片段。第四,要尽可能拓展民族舞蹈的文化空间,不能只是开发它的旅游观光资源,应该拓展其文化特征,尽可能呈现出民族舞蹈的文化原貌,就像满族的舞蹈我们可以从萨满仪式中抽取动作,并弱化其舞蹈形式中原有的宗教旨意。
不管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我们不应随时代的发展而遗忘、抛弃它们,相反,应该保护、继承好它们,毕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只有继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才能离我们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更近一步。
[1]祝嘉怡.满族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两种态势[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袁志敏.萨满舞探源[J].辽宁高职学报,2010.
[3]王晓楠.满族萨满舞蹈的特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4]李佳奇.满族民俗文化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5.
[5]尖措太.民俗舞蹈的当代发展[J].音乐大观,2013(11).
[6]陈玉.满族民间舞蹈音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