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红
(丰润评剧团 河北 唐山 064000)
评剧是流行于京、津及华北、东北各省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最早叫“落子”。该剧源于河北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吸收河北梆子、京剧、乐亭皮影等音乐和北方大鼓、民歌小调,逐渐发展成蹦蹦戏。蹦蹦戏进入唐山,成为“唐山落子”。“唐山落子”经天津到东北。沈阳蹦蹦艺人李金顺在唱腔上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奉天落子”。在此过程中,经过许多优秀艺人的创造,逐渐成熟,直到女艺人白玉霜等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影响进一步扩大以后,落子、蹦蹦戏才改称为评剧,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主要行当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著称,而小旦主要包括花旦、武旦两行。其中花旦一行较早,在元代的杂剧中就有这一行,将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推向另一个高峰的当属新凤霞,新凤霞以评剧的花旦(女声)唱腔在传统的“四大流派”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派”唱法。其唱腔优美动听,嗓音甜润清脆,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该剧写的是陕甘宁边区陇东某村女青年刘巧儿在劳模会上与模范赵振华相识,两人心生爱慕。但她幼年曾与邻村赵柱儿订有婚约,巧儿以父母包办为由,要求解除婚约。巧儿的父亲刘彦贵贪图彩礼,暗地里将巧儿许配给地主王昌寿。当巧儿得知赵振华即是赵柱儿时,她对婚姻自由的要求更加坚决了。在专区马专员的帮助下,处罚了王昌寿,教育了刘彦桂,批准了巧儿与柱儿这一对青年的自主婚姻。在《刘巧儿》的表演中,新凤霞以评剧的旦角(女声)唱腔在传统的“四大流派”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派”唱法。
《刘巧儿》的剧情取材于1940年代发生在陇东地区某村一个真实的故事。少女刘巧儿自幼与邻村青年赵柱儿定亲,两人从未见过面。刘巧儿的父亲刘彦贵为图彩礼,想把女儿给本村的财主王寿昌,巧儿被逼无奈,答应与赵柱儿退婚。后来,她无意中见到了赵柱儿,赵柱儿却是她爱慕的劳模赵振华。两人互表爱情、私订终身,最后,在地区专员马锡五和群众协助下,刘巧儿和赵柱儿的婚姻如愿以偿。
该唱段的第一段[喇叭牌子]来自东北二人转,是刘巧儿送纱领棉花路上唱的。这段唱腔着意刻画了刘巧儿喜悦、羞涩的神态以及她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生活的心情。第二段为一板三眼的慢板。表现出刘巧儿与赵柱儿互许终身,遭到父亲反对后的烦闷、苦恼、忧心、伤感的复杂心理。
新凤霞在《刘巧儿》中,不仅塑造了巧儿的艺术形象,同时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新派唱腔和唱法在评剧界广为流传,学生众多,被誉为一种新的流派。“新派”唱法的特点:一是运用各种共鸣器官,如胸腔、头腔、鼻腔等部位,共鸣位置比较高,呼吸、发声和共鸣,三者协调,扩大了音量和音区,其音色通透、甜美、圆润,以真假声结合为特征;二是运用“嗽音”、“疙瘩腔”、“卷舌音”、“鼻音”等;三是演唱时讲究气息的运用,气息深,能唱出抑扬顿挫、闪转腾挪的各种变化。评剧唱法的吐字归音以及长、短腔和各种音节,依赖气息的灵活运用方能发出饱满的声音来。
新凤霞在《刘巧儿》“小桥”一段戏中,唱腔采用【喇叭牌子】来表现刘巧儿的欢快情绪,边舞边唱,其中的边唱边白伴以明快的节奏,表现出她的演唱灵活、精巧。在“采桑”和“见马专员”的两段抒情【慢板】中,她多次运用了华彩的“疙瘩腔”来体现一位青春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她首创了具有装饰性的评剧演唱方法,在刘巧儿向李大婶诉委屈的一段【三眼板】的唱腔中,当唱到“大婶啊,从我的亲娘死得早”时,声音为之一变,演唱中带有“哭音”,哭声中的叙述,使感情色彩更加强烈,令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新凤霞的“尖板”唱法又不同于“慢板”的唱法。如刘巧儿打了王寿昌一个嘴巴之后跑下场,接着上场唱【尖板】“一口气跑出了五六里”,转入【快垛板】腔尾用一句“迷子”甩腔“我爹他怎能把我卖呀,难道说你是铁石心”,高亢激越、铿锵有力,音色变化与情感变化紧密结合,充分揭示了刘巧儿抗婚的焦急、愤恨的内心活动。总之,新凤霞的演唱总是围绕着塑造人物形象这一核心来设计的,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
评剧花旦的表演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提高、代代相传,一代胜过一代,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
[1]陈小虹.简析评剧剧演变现代价值[J].戏剧之家,2015(07).
[2]陈小虹.评剧源起的现代诠释[J].中外企业家,2015(11).
[3]杨璐.评剧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风,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