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张 飙 张 瑾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2000年10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其中提及外语教学不应只定位于语言教学,还应该包含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仅从目前大学英语公共课的通用教材来看,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西方世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习俗文化等内容介绍较多,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渗入却寥寥无几。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跨文化交流应是双向互通的过程,否则将会打破和谐的文化生态平衡。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应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积极尝试转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将中国文化输入课堂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通过日常教学随机测试发现,学生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能力亟待提高。被试学生156人,均为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正确频数由高至低依次排列为(具体见表1):春节、京剧、火锅、一带一路、元宵节、清朝、故宫、儒家文化、针灸、红楼梦、阴阳五行、经络、对联、兵马俑、书法。其中正确率超过半数的词汇仅有Spring Festival,Peking Opera,hot pot和the Belt and Road。此外,仅有少数学生能够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民俗文化、文物古迹等相关词汇进行准确的英文描述。为体现本校专业特色,在此次测试中还特别添加了一些最为熟悉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词汇,但是例如acupuncture、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meridians等英文表达并不理想,绝大多数中医专业学生也未能掌握这些基础中医词汇的准确英译表述,语言交流障碍将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屏障,应当引起重视。通过测试结果可见,几乎所有被试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这也说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输入,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教师在加强巩固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有必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主动意识及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基于我国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这一现状,为顺应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外部需求,本次研究将实践教学设计为,以英语作为载体,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真实文化场景并设置真实语言情境。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展示及小组互动交流的形式,在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为主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学、艺术、民俗、医药养生等领域的文化内核,以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输出,引导学生探求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内涵和亮点精华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且提升思辨能力。
研究小组共发放《学生英语学习及课程体验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被试班级学生为我校在读本科生,涉及各个年级的不同专业(中医类、人文学科类),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的学生均参与课程出勤率达75%。问卷共分为“学生个人基本信息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及中国文化意识调查”和“新课程有效性及满意度调查”三个部分,共计20题。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学生反馈调研问卷结果进行录入统计,并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获得如下数据:96.4%的学生认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很有必要,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需要英语语言作为桥梁;但与此同时,94.9%的学生认为,我校目前选用的大学英语读写及视听说教材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涉及很少;75.2%的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很少主动关注中国文化英译词汇、国内外英文报刊杂志中有关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行业专家的权威之作或经典名篇等;88.3%的学生表示很希望能够用英文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但由于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局限,会出现心里明白但讲不出的“失语”现象,且经常因情绪紧张、缺乏讲英文的自信而选择放弃。由此可见,将中国文化元素输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尊重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最佳选择。
表1 中国文化词汇英译测试调查结果统计数据
1春节71.42%4一带一路51.3%7故宫31.41%10红楼梦20.51%13对联9.62%2京剧61.5%5元宵节46.15%8儒家文化26.92%11阴阳五行19.23%14兵马俑5.77%3火锅57.05%6清朝38.46%9针灸22.44%12经络14.10%15书法3.85%
表2 将中国文化元素输入英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调查内容开拓文化视野加深文化认知和感悟提升文化敏感性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提升本土文化英译能力满意度(%)98.594.277.475.270.1
另外,通过学生对改革后课程的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参与相关活动收获很大,赞同并希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全校大学英语课程中常态化推行。98.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填补了自己的文化知识空白;94.2%的学生加深了对于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并表示通过跨文化对比,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了质的突破,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辨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77.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敏感性,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今后在语言学习中会积极通过文化视角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75.2%的学生觉得由于传统文化贴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有所提高。70.1%的学生认为与以往相比,中国文化词汇量得到了一定积累,英译能力也相应有所提高。(具体见表2)。
通过反馈的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通过此次创新研究和实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受益匪浅。由于班级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各异,在课程学习中可实现优势互补。有些学生在班级内组建了科研小团队,针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结合文化对外交流、健康传播方向,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例如,由来自我校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合作进行的《中医药文化DIY双语读本》的编写、天津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现状调查及可行性研究、中医药文化校园宣传新媒体平台建设等。教师在课程设计与讲授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语言学、英语教学法、口笔译等),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和思路。在公共英语教学如何服务我校特色专业方面,寻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但与此同时,由于初次试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语料选择、授课方法、师生互动,教师知识储备和积累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及有待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学校方面提供更便利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今后会继续在大量教学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将感悟、理解和收获逐步融入于日常教学思维之中,服务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