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中的美学原始意象分析

2018-11-14 05:32陈师涵
电影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都督小艾古琴

陈师涵

(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2018年,张艺谋新片《影》获得了第55届台湾金马奖12项提名,并入围第6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成为张艺谋近年来的又一部力作。《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替身的故事。沛国都督子虞在与敌国将军杨苍对抗时战败重伤,为了复仇,他让自己从小培养的影子境州成为自己的替身。影片的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套路”。比起故事情节,影片的美学特色更是一大亮点。水墨丹青的画面,悠长清扬的古琴配乐,以及阴阳对立的剧情特色,这些中国风的东方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极致的美学享受。本文即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依托,探究这些元素的历史,挖掘其所蕴含的原始意象,理解观众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

一、荣格心理学中的两种审美心态及原始意象

(一)两种审美心态:抽象与移情

荣格认为,在因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构成的心理类型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差别和典型的心态:内倾与外倾。内倾的特点是把主观心理过程建立于客观对象之上,而外倾的特点是使主体屈服于客观对象。内倾与外倾见之于审美活动,便形成了抽象与移情两种审美态度。

“移情作用预先设定对象是空洞的并且企图对它灌注生命;与之相反,抽象作用却预先设定对象是有生命的、活动的并且企图从它的影响下退缩出来。”移情认为美是客观的,受众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之中,觉得自己仿佛就在其中,此前提条件是被投射的内容相对于主体在较高的等级上,于是相当于外倾机制;抽象认为美是主观的,审美活动需要从纷杂世界中抽离出能引起美感的因素,这一过程相当于内倾机制。但不论是移情还是抽象,都是一种不在意识控制之下的无意识过程。投射过程将无意识心理内容转移到对象之中,抽离过程将无意识的内容从客观世界中提取。

所以,对于美学问题,荣格从两种心理类型、两种审美态度的分析开始,最终都回到了他的核心课题——集体无意识。

(二)原始意象与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是先天的、普遍一致的,是无法被解释的。“我们最初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只是在事后很久我们才发现我们为什么要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事。与此同时,我们满足于对我们的行动做出各种各样的理性化的解释,尽管所有这些理性化了的解释都同样是不充分的。”“原始意象”则是连接集体无意识与艺术欣赏的一座桥梁。集体无意识是通过作为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赖以产生的心理背景和心理土壤而推导出来的。原始意象兼具主观体验和客观对象,来源于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是祖先的“心理残迹”。在审美过程中,“原始意象”会在脑海里以一种有规律的造型原则而显现,把我们带回到历史中去。正是因为原始意象,人们才能领悟到历史文化的魅力,犹如在潜意识中重走了一遍先人之路。例如,对于中国文化中的龙凤图腾、青铜、佛陀等美学意象,我们不用刻意去学习它,去欣赏它,一看到它,便会有种肃然起敬之观感。因此,人们之所以会有审美观感,乃是存在于人无意识中的“原始意象”。

二、电影《影》中的原始意象

在电影《影》中,水墨、太极、古琴等元素的运用,会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虽不用有意识地去留意这些画面、音乐,也能捕捉到中国风之细微灵韵,这正是得益于这些元素在千年中华文化中形成的“原始意象”。

(一)水墨画面中的黑白意境

不同于西方极负盛名的壁画、油画,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别有一番韵味。一张宣纸、一杆毛笔,水与墨、黑与白、明与暗、浓与淡、留白与想象,一种源于极简主义的东方韵味。

水墨画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一直作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水墨画是写意的,是非功利性的。写意很少通过色彩形式体现,相较于其余明艳的色彩,黑色的玄妙和深厚,空白的飘逸与悠远,两者相结合,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正是这距离使客体不像眼前的事物那样清晰,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余地。人们画画,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哲思,呈现内心和精神深邃处的思考与追求。正因为水墨作品与绘画者的这种联系,作品中往往融有了绘画者所特有的东方文化思想,轻形式重意境,少了份喧嚣浮华,多了份恬静素朴。

水墨画所蕴含的“原始意象”,便是黑白色彩中展现的儒教的以素洁为贵,道家的无为、淡泊,佛家的空、静……

从人物黑白泼墨的服装设计,到室内的屏风,书画摆设,再到室外的山水竹林,《影》全片都是一幅幅水墨丹青图。

水墨风格的设计削弱了时代背景,我们无法判断故事发生在哪,发生在什么时间。一切从简,只有人物与故事。在这个一切都趋向于模糊的大环境中,分不清真假,探不出虚实。一切皆“空”即一切皆“有”,于是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年代,正如真假虚实何尝不是个永恒的话题。

水墨风格的写意画面让人浮想联翩。观众被黑白意境所吸引,潜意识里被带入那个历史中的年代,抛弃一切冗杂,跟随着剧情,体验那份带有东方美感的素洁与宁静。

(二)背景音乐中的琴瑟和鸣

古琴之文化源远流长。《琴史》中记载,尧舜禹汤、西周诸王均通琴道,“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琴声能引起人们的审美过程。“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也因此,那时的古琴被认为具有与政通、维纲常的社会功用。汉代刘向在《说苑》中提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音乱则无法,无法之音……”

《影》的主人公境州是个孤儿,八岁与母亲走散,老太公因他长相与都督子虞相似,希望把他训练成为都督的影子,老太公生性暴烈,境州逃三回鞭打三回。他被困于这个牢笼,老太公死后,都督训练得更加严厉。都督在境州战败,受重伤,无力打仗,他便启用了影子,给他取名境州,为的是不忘收复境州的大业。因为从小被秘密囚禁,境州害怕黑暗,每个晚上,他会留下一盏灯睡觉。日久生情,境州爱上了都督的妻子小艾,小艾也爱上了酷似都督的境州,地位的悬殊拉开了两人的距离,直到影片的最后,境州杀死了都督,自己成为都督。影片中,每当境州谈及自己的身世以及当境州与小艾相处时,琴声便会响起。悠扬的琴声容易激发人们的悲伤之情,让人感同身受,一是境州不自由的身世,二是与小艾爱不能得的虐恋,境州潜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国的唐代是个昌明繁华的时代,人们喜欢热闹响亮的羌笛和秦筝,嘹亮开阔的乐声宣泄着热情与欢乐。这时候的古琴,少有人问津。白居易在其诗《邓鲂张彻落第诗》中写道:“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刘长卿也感叹:“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淡泊简朴的古琴于那时,注定寂寞。从古至今,清扬的琴声于文人墨客而言,像是一种寄托,他们以琴会友,成就了一段段“高山流水”的佳话。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广陵绝唱,苏东坡的赞琴诗,琴德高尚,仁人志士借以抒怀咏志,他们不愿随波逐流,愿坚守自己心中的琴道德义。

古琴是小艾与都督关系的见证,二人琴瑟和鸣心意相通。都督战败后一心只想复仇,小艾理解他的理想,愿意为他做事:帮忙隐藏境州的身份、出力破解杨苍刀法。当小艾知道都督已发现自己的背叛后,表示自己不后悔,依旧能和都督心意相通地合奏,或许小艾爱的一直都是都督,即使留恋境州,留恋的也只是都督的影子而已。琴声作为这段爱情的象征,追溯其原始意象,暗示了二人的坚守,是都督对信念的执着,是小艾对都督的陪伴守护。

琴声的“扣人心弦”,琴道的“素雅”“坚守”,便是古琴所蕴含的“原始意象”。

(三)贯穿全篇的阴阳意象

阴阳之说最早见于子学时代。《国语》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随后,阴阳二字被道家老子及庄子常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学将其进一步发展至成熟,并结合了乾坤卦象。“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二爻,乾坤两卦,一刚一柔,一为万物至所“资始”,一为万物之所“资生”。

不论是老子庄子还是《周易》,在探讨万物之来源时都给出了阴阳之说的解释,而这阴阳之说的内核,则是一种矛盾对立又变化的辩证思想。胡适先生在评庄子的名学时谈道:“‘彼’即是‘非是’。‘是’与‘非是’表面上是极端相反对的。其实这两项是相辅相成的。若没有‘是’,更何处有‘非是’?因为有‘是’,才有‘非是’。因为有‘非是’,所以才有‘是’。故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阴阳之说蕴含的“原始意象”,便是看待客体的一种辩证的世界观价值观。

击败都督的杨苍,刀法刚烈,击人必取性命,其为火,火为阳。都督为破杨苍刀法设计了沛伞,沛伞,重在阴柔绵长,专在雨天使用,为水器,水为阴,水涨火必消。运用沛伞的关键在于似女人身形的柔,阴阳相克,事半功倍。境州与杨苍对战的地点,也在太极图上,阴阳之意,得以进一步体现。

阴阳相融,正如虚实难辨,谁也说不清影子和真身谁真谁假。没有真身何谈影子,可没有真身,影子就是真身。在境州杀了都督的那一刻起,影子从暗走向了明,从白变成了黑。同样,朝堂上是权谋的交锋,谁都想部署全局,却不知自己也一直是别人的棋子。都督想利用主公助自己收复境州,不知自己的复仇大计其实一直是主公巩固王权的一步棋……真假虚实之辨是全片思想的一个核心。

不止这些,色彩的黑与白、光线的明与暗、山水阴阳的构图,以及电影中黑白围棋、文臣和武将的冲突、人物的爆发与隐忍等,这些阴阳意象之所以能引起人的美感,都依赖于“辩证”之思的原始意象。

三、结 语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被理解,受众之所以能获得审美快感,都是得益于艺术作品中暗含的原始意象。艺术作品呈现了创作者创作意图,而受众也能领悟到这个创作意图,是因为创作者和受众有着共同的“集体无意识”,他们都在无意识间知晓这一客体所表达的东西,而这集体无意识的依托,正是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源于历史,源于祖祖辈辈共同的经验,也因为它们,我们能理解前人的作品,理解前人留下的艺术瑰宝。“一部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某种超越个人的东西。它是某种东西而不是某种人格,因此不能用人格的标准来衡量。的确,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特殊意义正在于:它避免了个人的局限并且超越于作者个人的考虑之外。”艺术作品的社会功用便在于此,艺术象征和代表着人类共同命运的一些永恒的东西。这些精神之所以能从古流传至今,便是通过艺术作品。

正如电影《影》,水墨、古琴、阴阳,这些意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东方美学世界。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空灵、雅致、简约、交错,体会到了故事的虚空、感叹于不同人的坚守、思索一切事物的对立融合。也许多年后,我们会忘记了故事的具体情节,但这些思想感受会伴着原始意象在我们潜意识里,随着记忆长存,甚至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世……

猜你喜欢
都督小艾古琴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吉祥数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扁biǎn鹊què学xué医yī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民初安徽政局与都督人选
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