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拐点,发展的历史
——读《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2018-11-14 08:25刘英团
杂文月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拐点变法争议

●刘英团

重温改革、擘画未来,著名时政评论家马立诚所著的《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不但论述了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还指出了历朝改革的时代特点和难点所在。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是延缓改革也会坐失发展的机遇。“拒绝改革……这是清廷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雷颐教授认为,清廷的命运,即由于利益的纠葛而延误了改革,断送了立宪的前途,结果被推翻了。北宋也是因为延误了改革而积贫积弱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或见惯了法令公布,却并不意味着改革之路就是一片坦途。这是郑国执政子产冒死改革的结果。在改革中,子产不回避争议,也不压制争议,更不怕争议。他认为改革就是要迎着争议往前走。

“历史的拐点,改革就是拐点,成功和失败都是拐点。”正如马立诚所言,改革开放之所以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在于抓住了发展机遇的关键拐点。赵武灵王之所以能率领着“现代化骑射部队”解决了长期困扰赵国的胡族侵扰问题,并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就在于改穿“西服”,改穿“西服”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改革攻坚,必然涉及利益的调整,不在于“是非对错”而在于“利益取舍”。如果说改革少不了非议、杂音甚至责难,“触动利益则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也使得改革从“理当如此”的抉择,变为一种你来我往的博弈。王莽之所以败亡,一是因为进步的措施(冻结奴隶制度、“五均六管”之法,等等)触及了豪强的利益,二是“疾风暴雨”式改革遭到奴隶主的抵制。所以,改革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断,续写了改革的魄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更没有退路。或者说,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只能以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不论围绕着改革还有多少争议,坚持改革、深化改革,这已是共识,是时代赋予的硬任务。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一书,不但扇面般展开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次改革进程,还把历史上的改革和西方同一时期的改革对照起来加以比较。13个精彩的故事连缀在一起,全景式地描画出中国改革的历史轮廓。当下,是历史的延续。当下的改革,与历史的诸多改革息息相关,不论是发动时机、战略选择、机会把握还是难点所在,乃至改革哲学等各方面,都能从历史的观照中找出相应的影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做出了明确响亮的回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改革的历史借鉴,或者对改革的“路径选择”,一是实现成功社会变革的必要条件,二是避免改革逆转和出现颠覆性的错误。也就是说,《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在于“明道”,明变革之道,明民族复兴之道。具体而言,就是基于理论分析、历史视角及全球视野,系统考察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避免改革失败,并为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

猜你喜欢
拐点变法争议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秦国的“拐点”
新拐点,新机遇
恢复高考:时代的拐点
《廉洁拐点》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争议一路相伴
20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