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环境中,优秀的中国诗意纪录片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粹与文化精髓,其神秘而独特的诗意气质能够迅速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眼光。诗意纪录片的“诗意”不仅是个体可以感知的诗情画意,也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的“意境”直接相连。当然,这也是东西方诗学的隐约交汇之处,更是东西方文化在生命存在层面交融的区域,是超越区域性文字语言限制的交流方式,能够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艺术以唯美的视听形式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是具有交流沟通能力的世界性话语。因此,诗意纪录片不仅具有民族性、本土化的艺术特质,在诗意层面上更具备贯通中西的交流能力。因而具有纪实风格、诗意气质的中国纪录片是传统优秀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和鲜活载体,能够弘扬民族品性、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中国诗意纪录片是自然因素、时代背景及人文因素交融的结果,其诗情画意的纪实视听影像、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以独特的视野引导着不同地域背景中人们的认知与思考,并从“生命关怀”的层面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本文选取部分中国诗意纪录片文本,试图以展示传统优秀文化的纪录片为切入点,探索中国诗意纪录片国际化传播进程中如何基于现代审美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在此基础上探讨国际化语境下中国诗意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力的建构路径。
纪录片的诗意记录与海外视角的叙述进行很好结合,可以更加有利地把各种中国故事讲述好。在不少中国诗意纪录片中,由于采取立足于非聚焦型的“海外视角”叙述,使很多中国诗意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采取通过世界各国友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感知和认知为切入点,以客观、多维的方式深入对话与交流,讲述中国的人文故事,让承载民族文化精神的纪录片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国际交流传播中彰显优秀历史文化艺术的魅力,展示中国精神的价值。
《中国书法五千年》以及《China 瓷》均通过西方学者或多国度的研究者视角对于中国书法以及中国瓷进行系统研究,海外的研究者们直接将与文化传播关联的学术研究锁定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以追本溯源的方式探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揭示传统历史文化艺术的形式表征。国际化视野解读海外群体眼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艺术魅力,以话语式旁白讲述世界各地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迷恋与癫狂的故事。《中国书法五千年》以世界上多个国家的书法传播盛况,结合各国书法爱好者的访谈,呈现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实际价值凝练传统文化精髓,呈现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重塑人类精神世界的故事。《China 瓷》则深入剖析中国陶瓷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海外友人漫步追忆的方式对于中国瓷的生产要素、工艺流程、运输过程进行再现,并以专家访谈解读中国陶瓷所体现的传统优秀文化因子以及中国元素,展示瓷器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探讨瓷器如何跨越疆域从亚洲传播到非洲、欧洲,传递制陶技术、融合艺术理念,进而创造出现代瓷器的故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则以“海内视角” 与“海外视角”并行、但交替切换的叙事方式,对于皇家宫廷走入寻常百姓生活的嬗变历程进行描述,并对这一嬗变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以及与之关联的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阐述。概述之,中国诗意纪录片以“海外视角”下的“他者眼光”,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较之“海内视角”下的“自我表述”,更易于被海内外的观众所接受,也更易于获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上述纪录片均选取国际化语境下体现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和诗意气质的传播主题,选取具有对话价值的题材,深挖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内容建设路径,以国际化的理念在人类生活中找寻与中国文化关联的素材,以超越性的人文关怀陈述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文化群体可以理解的非虚构的中国人文故事,通过立体且多元的传播内容实现跨文化交流对话。
因此,中国诗意纪录片进行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是通过“海外视角”讲好非虚构的中国人文故事,而其最佳表意范式恰恰与理念独特、视角巧妙、价值融合的影像叙事直接相连。其创作亦需基于全球化视野,以纪实影像为载体,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积淀,通过具有文化特色的非虚构影像叙事诗意化地呈现文化自信,传播中国理念,塑造国家形象,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从美学层面来讲,形式是美和艺术观念层面上的元概念,被认为与艺术的本体直接关联;从功能层面而言,形式是思维的表意系统,以独立的艺术语言体系表述思想或情感。美国的原始艺术理论家弗郎兹·博厄斯提出:“形式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这就意味着形式是电影被认可为艺术的前提条件。什克洛夫斯基在他1927年的随笔《电影中的诗歌与散文》中写道:“在诗歌电影中,形式的要素优于意义的元素。”确实,中国诗意纪录片的构筑尽管与纪录片内容意蕴的表述方式直接关联,但更多与纪录片的形式表意手段相连。基于跨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需要思考中国诗意纪录片作为本土文化的“想象共同体”在承载文化精神,彰显民族审美趣味的同时,如何通过诗意化的影像语言修辞所铸就的唯美的形式来呈现中国诗意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并藉由富于诗意风格的纪实性影像叙事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今对话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与碰撞。
诗意纪录片建构诗情画意的形式化创作过程体现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他们力求以多种艺术化的诗意手段表述思想、感情,凝练意象,提升境界,感染并说服观众,最终通过融合诗情、画意、美音的视听影像建构出富有节奏韵律、富含诗意韵味的纪录片。《昆曲六百年》选取苏州园林幽静清雅的美境为拍摄语境,通过园林中大量抒情的象征性空镜头、系列经虚焦处理的艺术化扮演镜头、契合历史场景再现需求的动画结合昆曲演唱者们软糯圆润的唱腔、婉转悠扬的曲调、昆曲表演者们柔美动人的表演程式以及迷醉其间不能自拔的听众们,呈现出昆曲盛行时的世纪盛况,再现昆曲的前世今生,创造出了悠远且空灵的意境。影片通过人们对于昆曲的迷恋探究昆曲成为高雅的民族艺术的嬗变历程,以至美至情的艺术化扮演与经典昆曲曲目的专业性表演重构昆曲作为世界文化瑰宝的重要历史地位,重塑文化自信。《China 瓷》则通过诗意的话语讲述中国瓷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的历史故事,结合大量蓝色影调影像呈现唯美的山水世界,依托特写镜头呈现中国青花瓷作品的瓷面绘画艺术造诣,并辅以大量的瓷器三维动画再现中国瓷的精美细节,展示中国瓷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则通过散文式的话语结合大量知名绘画作品的二维动画、艺术化的扮演镜头、象征性的延时摄影、抒情性的空镜头再现历史性的生活场景,辅以重量级的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的交流互动实现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上述纪录片追求视觉造型表意,借助话语表述意义内蕴,注重营造诗的意境,阐述深邃的人生哲理,将艺术学视角的审美认知提升至“一个超越性的‘诗学’领域”,这些纪录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引领观众在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中感知文化意蕴以及生命真谛,引导观者以自由而美好的想象挣脱现实情境中人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指引个体在回归原初本真这样的进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在律动。
近现代在世界范围形成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诗意纪录片通过纪实性影像叙事展现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节奏与旋律,表述世界万物的关联性与真实性,将蕴含着生命个体丰富的情感或思想内蕴的诗学诗意在影像叙事中藉由特殊的形式手段呈现出来,最终通过影像叙事逻辑建构出内涵意蕴丰富的诗意叙事纪录片。
符号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表征。中国诗意纪录片选取了富含民族文化意涵的对象作为文化符号及载体,通过文化符号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道德礼仪及文化艺术形态,并借助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诗性转译建构出诗意的境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粹。
诗意纪录片文本的“诗意”更多与“诗学的诗意”相关,它所“表达的是集体和个人的存在方式中本来就有的一种诗性”。也即“诗学的诗意”与人类生命力的本真状态相连,是盛开在生活形式上的花朵,更是个体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所孕育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力量。《China 瓷》以及《乌镇》均立足于国际化视野,基于现实世界人类生活的文化图景,系统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在诗意中成功转译的传播路径。两部作品分别通过传统的古老建筑以及瓷器为文化符号载体,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活力,以全球化语境下符合现代审美诉求的诗意影像修辞为基准,构造横贯中西的全新文化内涵体系。《China 瓷》通过外国友人寻访中国瓷器神秘的制作工艺流程,展示出瓷器制作基地景德镇历经风雨,却因中外现代设计要素、理念、制作技艺的原创性整合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魅力,凭借与人类现实世界关联的生活景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乌镇》则以新时代的戏剧样式与传统文化符号的有机结合建构传统戏剧的再生机制,以源自人类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先进的外来文化要素进行融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上述纪录片着力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经由与人类存在关联的“诗学的诗意”实现转译的路径,探究适切于国际传播语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道路。
《China 瓷》《乌镇》等中国诗意纪录片力图依托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国际化传播语境进行创新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资源与思想基础,探究中国纪录片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利用策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在诗意中的成功转译,助推中国诗意纪录片走向世界舞台。
《China 瓷》《中国书法五千年》《昆曲六百年》《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乌镇》等中国诗意纪录片,以全球化视野下的海外受众的文化认知与思维习惯为基础,基于海外视角讲述中国人文故事,通过充分展示充满浓郁中国艺术风格和传统文化魅力的非虚构影像叙事,探究与受众认知深度契合的诗情画意形式的唯美呈现以及文化符号在诗意中成功转译的恰当路径,实现非常有影响力的传播,让世界通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诗意纪实影像来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中共同构筑中国话语的影响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