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记得《人民的名义》一开头,有一个小处长大贪官,这个小处长赵德汉看似清廉,平时一饭一菜,住房简陋,上班骑着自行车,俨然是个清官。可是在廉洁的伪装下,他的另一处豪宅,却满屋子都是钱,让人瞠目结舌。由此可见,有的贪官外表并不奢华,而是貌似清廉,实际上却投机取巧,蒙蔽世人,博得清名,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鲜见。
刘瑾乃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大宦官。他拥有的家产近乎天文般的数字——6750万两白银!这么多的家产,刘太监靠着疯狂地搜刮和大肆收受贿赂却只用了5年就完成了。后来还竟然轰轰烈烈地做了一次像模像样的“拒贿秀”。据《明史·宦官列传》记载:有一次,御史欧阳云等十余人按照规矩来给刘太监行贿。可万没料到的是,这一回刘太监竟然“当官的打起了送礼的”,不但向皇上揭发了他们的行贿行为,而且还将这些“倒霉蛋”全部治罪,认认真真地过了一把当“清官”的戏瘾。
我想,这刘大太监应该是一个极为高明的做戏的好手,他自导自演了这场装模作样的“廉政戏”,还在皇上的印象里还留下了清廉的名声。当然,披着羊皮的狼总归还是狼,他能够伪装一时,却不能伪装永远,最终还是很快地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历史上还有另一个大贪似廉的故事:明代有个叫梁重的人,由进士一步步当上巡抚。在任时,官声卓著。年老后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可算是“平平安安到公卿”了。在他初为官时,就以廉洁自任,对于行贿之人,当堂明斥。徇私枉法的事一概不行,人们都称之为“铁面”。
此公别无嗜好,只爱盆景,家里什么五鬣松、左纽柏、梅桩、榆树、银杏、丹枫,以及魏紫姚黄、海棠河柳无不具备。如果有人送盆景给他,也都笑纳。公事之余就是侍弄这些盆景,吃喝嫖赌的事,全不沾边。也有人告他暗中贪渎,伪做清廉。但朝廷派人查来查去,均无实证。检举的人反而因“挟嫌伪劾”而丢了官。
梁重在巡抚任上做到70岁。告老还乡的时候,也没多少行李,只用两叶小舟,载图书几千卷,盆景几百盆而归。当时的官员百姓都交口称赞其清廉,感叹他的风韵无人可及。
此公回原籍后,足不出户。每天只是看看书,或者在盆景前留恋、摩挲。他的儿子,官也做到户部侍郎,因父亲年龄大而“养亲归侍”。在闲暇的时候。此公每每指着这些盆景,谆谆告诫儿子:“我为官四十多年,也没置什么家产,只有这些盆景,将来无论多么贫困,也不能让它们散失,而且千万不能赠送他人。”子孙们都俯首听命,答应了老爷子。
几年后,梁重突然中风,连话也说不出来。他用力抬起手,颤颤巍巍指着那些盆景而逝。他的儿子这时也将近六十岁了,埋葬了老爹以后,就不再出仕,也仿效老爹,在家读书种花。
有一天,一盆牡丹生了许多虫蚁,花叶都枯萎了,儿子想起父亲对这些花草的钟爱。不能眼看着它死去,就买来一个新盆准备换上,其子挖出牡丹,准备倒出旧土,旧盆高有两尺多,盆径也有两尺多,平时他也没动过这些花盆,一搬顿感到十分沉重。只好一点一点地往外取土。突然在盆底挖出一个已经朽坏的布包来,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黄金白银、贵重饰品,其价约值百金。儿子惊愕之余,马上去搬动其它花盆,结果也都十分沉重。他一一把这些盆景移出,每个花盆里面都埋有金银,共得钱财数十万。这个时候,儿子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以至于死的时候都念念不忘。梁重之贪,可谓狡黠,贪而不露,并获得廉名。也属不易,只是终其一生,坐守钱财百万,而不敢用其分毫,其内心煎熬可知。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放言五首》,其中第一、三首最为流行。第一首:“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着重讲要善于辨别真伪,识别两面派。萤火虫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似火而实非火;荷叶上浑圆晶莹的露珠,像珠而不是珠。萤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带着火与珠的某些非本质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误以假为真,混淆黑白。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和受骗都是不会长久的,真伪终能大白。第三首:“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向使当初身先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以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可见,在短时间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是不容易的。因为人的说与行往往是背道而驰的。道貌岸然、口吐莲花的人,不见得品性就多么端正,自古至今皆然。